北大最著名教授,从20岁开始打坐,自创养生法,96岁高龄去世

北大最著名教授,从20岁开始打坐,自创养生法,96岁高龄去世

美国耶鲁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时给一位中国学者这样的颂词: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这个人的名字说出来高中生绝对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每张历史卷子里都会有从他所著书籍中摘取的材料。

他就是北大著名三大教授之一——钱穆。先生这一生很长,经历的事很多,留下的宝藏更是不胜枚举。

自学铸辉煌,撰文讲国学

先生一生著书众多,史学和文化学作品高达一千七百多万字,对国内外学术界有着重大影响。顾颉刚曾评价他说"钱宾四先生,在北大讲学十余载,学识渊博,议论宏通,极得学生欢迎。其著作亦均缜密谨严,蜚声学圃,实为今日国史界之第一人,刚敬之重之。"

北大最著名教授,从20岁开始打坐,自创养生法,96岁高龄去世

这声"国史届第一人"可不是夸大其词。钱穆先生的作为和成就完全担得起这个"一"字。史学界有很多大家,研究国史的当然也不少,但在那个年代可以这么说,要么学术水平不及先生,要么夹带西学,驳杂不纯。先生那学术界一代宗师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余英时留下的挽联中说"一生为故国招魂",先生不习西学,还曾留下"凯撒之事凯撒管"这种有趣言论。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件坏事,反而一门心思搞国学使其成果更纯粹、更极致。这位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传统文学的唯一一个活标本,是我国绝无仅有的珍宝。

但其实这位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最先接触的并不是子学、经学或史学,而是桐城古文。所以要细究先生的学术思脉得从桐城派古文入手。古文对他的影响之大直接奠定了钱老先生更加注重思想文化在内的脉络的基础。

北大最著名教授,从20岁开始打坐,自创养生法,96岁高龄去世

姚鼎和曾国潘对钱穆国学方面的影响也很大,先生曾认为"天下学术,无逾乎姚、曾二氏也"。后又因《大学章句序》与《拔本塞源论》这两篇,此后从治文学转入理学,这便是他的治学思路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文凭仅仅是中学未毕业,其成就皆为自学而来。当时恰逢武昌起义,学校停办,钱穆被迫辍学。这之后便转身踏上杏坛,一是谋生,二为求学。钱老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儒家思想为帜,必然知道求学之路,道阻且长,但他走下去了,用尽一生力气走了下去。

居杏坛,洒桃李漫天

钱老先生从江苏乡间走出靠自学成为当时北京大学最著名的教授本就很让人敬佩了,但先生的辉煌远不及于此。1911年无锡市的小学教师是他的起点,1986年的素书楼是他的终点。统共七十五年,他的学生遍布海外,誉满学界的学子比比皆是。

这七十年间,钱穆先生做过燕大的讲师,做过北大的教授,先后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又曾在1949年远赴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即现在香港中文大学前身。后来迁居台北,

任中国文化学院的史学教授。

腹有诗书,一心赤诚,这便是当时的钱先生。在北大讲学时,先生的课总是很叫座,当时他和胡适都因以演讲的形式上课驰名,在他的课上,学生热情高涨私下于胡适先生有"北胡南钱"的并称。

钱先生的教学形式风格于胡适相同,风格确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学影响。他的新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学生们,在当时的大陆、台湾和香港都产生极大程度的影响。

北大最著名教授,从20岁开始打坐,自创养生法,96岁高龄去世

有记载先生最后一次在素书楼讲课,临别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虽未亲眼见证,但我相信那掷地有声的言语必然对那时的学子产生直击心灵的撞击。

念别离,养生息,九十载光华品味人生

钱老这一生看过了太多聚散离合,也经历了很多生离死别。钱穆的祖父正值壮年不幸逝世。其父自钱穆幼时就体弱多病,在他12岁时便撒手人寰,享年41岁。跟别提1928年,那一年他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也相继去世。而他唯一的兄长积劳成疾也早早离去。

太多的人生变故让他心中郁结万分,正如他在《先秦诸子系年》中所写"儿殇妻殁,兄亦相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摧心碎骨,几无人趣。"经此几次多番心殇,钱老先生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开始琢磨自己的养生之道。

北大最著名教授,从20岁开始打坐,自创养生法,96岁高龄去世

钱先生十分关注"年寿",一直都对生命十分敬畏,他说"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不过钱老的养生方式有点不同寻常,他喜欢静坐,也就是寺庙和尚常见的那种打坐。先生从二十岁开始打坐,据说后来他出神入化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的出家僧人。

不过提起打坐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都是仙风道骨的老者,先生年纪轻轻就开始打坐或许会让人感到意外。或许有家祖、家父及家兄接连英年早逝,虽有才能却难以实施带来惋惜和恐惧,更多的是对生命本身的敬重和爱惜,如此便能理解他十几年如一日打坐健身的目的。

除了打坐他还喜欢打太极拳,动作娴熟、张弛有力堪比行家。据悉,钱老先生每日早上起床,必用两拳搓擦眼尾、脸颊二十多分钟,然后打上一段太极拳。

北大最著名教授,从20岁开始打坐,自创养生法,96岁高龄去世

除此之外,他还坚持每日散步,拿一根棕竹手杖,沿着溪边河道边走边谈,除了下雨日日如此。都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先生喜好山水,最爱流水。他说喜欢沿着河走,觉得流水活泼,水声悦耳,可以清思虑,除烦恼,怡情养性。这一习惯不管他搬去哪里都没有停止。

其实不止山水,先生喜好亲近自然,用大自然的力量调节生息,故而先生喜欢游历。哪怕搬到香港或台北,也经常出去看水看山,即便到了晚年,也经常带着妻子一同出游。先生自称"游历如读史,犹如读一部活历史,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乐在其中,怡然自得。

北大最著名教授,从20岁开始打坐,自创养生法,96岁高龄去世

最终在台风"亚伯"的肆虐中,先生于台北寓所里无疾而终。一时间举国哀伤,台湾多出组织公祭,四海友人、学子纷纷发来悼文。一代大师谢世,化为历史,享年96岁。而先生风骨随他留下的文献典籍流传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