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小藥”對於野釣來說到底有用嗎?

念念舊!


這個問題其實很多釣友都問過我 。這裡明確回答一下,

沒用!純粹心理作用

玩黑坑的釣友大多數都用過小藥 , 很多包裝都印著“通殺”“連桿”的廣告詞 ,可效果真的像商家宣傳的那樣嗎 ?


下面分四點來做作答 :

.小藥是由各種添加劑製成,加入餌料中對水域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汙染 。另 一方面小藥中添加的工業誘食劑,造成魚兒的嗅覺、味覺遲鈍、不靈敏,當一個黑坑小藥用的越來越多,魚更是越來越難釣 。

. 魚兒生活在不被我們認知的水底世界,我們只可臆斷出它們依靠自然的恩賜,食用著自然之力(山洪、雨水……)帶給它們的食物:水底存在的水生植物、水生小動物、浮游生物,發酵和正在發酵的糧食、草籽、昆蟲等等。這是上千年進化過程中培養出的習慣性味覺記憶!

加點兒小藥就能改變味覺記憶嗎 ?當然不能 !


三. 魚兒之所以要進食,是因為飢餓!

魚兒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優質蛋白、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維生素,所以魚兒最需要的食物是優質的蛋白 ,而非小藥 。

四 .魚兒在生長進化過程中,還沒有進化到有專業廚師為其提供色香味美大餐的地步! 小藥的刺鼻香味只會引來它本能的警覺性 !

所以呢!釣魚之樂在娛不在魚。以多年垂釣經驗來講,與其迷信小藥,倒不如提高垂釣技術、提高對魚情的判斷和對餌料的認知來的實在 !


紅色男爵釣魚俱樂部


在這裡,我只是就自己的一些觀點,談一談自已的看法,權且算是拋磚引玉吧。前不久,我釣魚的一位兄弟,人稱二哥的,跟另一位用藥大師,陳姓大師約釣,是不打不相識,不釣不知道,幾場下來,二哥徹底傻了眼。所到之處,二哥的浮漂,如定海神針,而陳姓大師卻是連桿不斷扯到手軟。起初,以為是釣位的選擇出現了問題。哪曾想,就算兩人浮漂,只有一尺之隔,卻只咬陳大師的鉤,而自己的浮漂絲毫不動。正鬱悶之時,偶爾聞到空氣中有淡淡的香味,好聞極了。便向陳姓大師要了一點餌料,拋竿入水。也是神呢,還沒等鉤餌, 停上三秒,便出現一個漂亮的頓口,揚竿中魚,接下來,連桿不斷,稍微揚竿慢了,還不時出現雙飛。二哥徹底心服口服,說是總算找到空軍的原因呢。


聽了二哥的介紹,我不由得會心一笑。呵呵,現在才明白,也算是為時不晚吧。早在二三十年前,我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時,我的一位好哥們,常跟在鄧姓及黃姓大師後面跟著學用小藥釣魚。起初我們還笑他,壇壇罐倒不少,錢沒少花啊,釣的魚也不過如此。他只是笑笑,不反駁。

直到後來,每回我們掐魚比賽,釣點由我們選,無論是黑坑或是我熟悉的湖庫。只要是他在旁邊釣魚我基本上就停口了,而他,卻狂扯到手軟。漸漸的,我也就明白了,箇中緣由。

野外釣魚,用小藥是完全可行的,只是新手最好使用萬能型小藥。如廣譜性誘食劑或果酸類添加劑。而對於藥性較猛的藥酒、動物蛋白類提純,添加劑和化學試劑,建議謹慎使用。當然學習如何正確的使用小藥,善於用藥也是有一個過學習的過程。畢竟用的好不好,是由經驗定餌根椐當天天氣,釣點魚口等因素所決定。加與不加,加多少,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所以,小藥歷來是個敏感話題,是一把雙刃劍,飽受詬病。

借用時下流行的一句圈內行話:小藥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小藥是萬萬不能的,玩賭塘黑坑的釣友都知道,無黑坑不小藥,野釣呢,一樣的啊,就算是隨便加點蝦粉,也會引來餐條,翹嘴的狂扯,怎麼會沒用呢?至於用的好與不好,就看用藥者的道行了。


魚不開口咋整


釣魚小藥對野釣是否有用?

首先表明我的態度和我的立場,沒用,絕對沒什麼用!他除了價格高以外,上魚效果只有商家才把他吹得比牛的B還大!

那為什商家會花大價錢去吹虛小藥的效果,一點:錢,一瓶50毫升的小藥貴的賣到了200-300元,這其中不外乎就是一些氨基酸,維生素,醇類這一些東西!為什麼是氨基酸?有常識的都知道蛋白質分解後就形成多肽——氨基酸,其實就是利用魚兒需要補充蛋白!補充能量!

一瓶人輸液用的氨基酸500毫升才多少錢,他給魚吃的能達到醫藥的標準和純度?

就拿大麥紅薯膏來說吧!為什麼大麥紅薯膏對魚有吸引效果,就是因為他甜美的薯香味!他其實就是小時候我們吃的紅薯糖!


100斤紅薯,8斤大麥芽就能熬出20斤左右的糖來!由於現在這種傳統工藝的糖受人們的喜歡,加之工序複雜,價格一般在30塊錢一斤左右!然而一瓶約100毫升的大麥紅薯膏就能賣到30-80元不等!而且濃度還沒有紅薯糖高,往往他說他那是濃縮的,顏色更深,其實又是在忽悠你,他其實就是紅薯糖稀釋後加入焦糖色素!成本更低!別問我是怎麼知道!

紅薯膏是我覺得最環保的小藥!其他的小藥就是一些合成的氨基酸,醇類,和多肽,以及維生素,對環境會照成嚴重的汙染!

如果想釣到更多的魚,多對魚的食性和釣位選擇多下點功夫,別花那些冤枉錢!
釣魚要理性,別一不上魚就怪餌料,世上沒有神奇保釣魚的餌!

寫得有些激動,請大家諒解!


夜釣小超哥1214


其實是沒有用的,只有習慣玩黑坑習慣玩小藥的才會說有用,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們根本不會釣魚,尤其不會臺釣,理由如下:

1,野釣自然釣的是野魚,正常情況下,野外的魚除了自然餌,水裡的草,微生物,動植物昆蟲等等,基本都沒見過商品餌,所謂的香腥,也不過是季節區別造成的,正常情況下,野外的魚對各種商品餌都是好奇和被吸引的,不要說味型的,就是米飯一樣能釣。

2,小藥和普通商品餌的區別在於味型,也可以說味型更激烈更持久,這會造成兩方面影響,溫度高更容易招小魚,其次更容易造成野生魚搶食導致漂相亂。而大魚對鉤餌警惕性更高。

3,小藥對於野外魚來說更多的只是吸引打窩的作用,真正對釣魚魚獲來說,在於釣友的調漂找底的技術水平,還有就是餌料和的手法也即是餌料的狀態,狀態決定魚的大小和數量。

4,最後,建議野釣不要用小藥,第一小藥汙染水源,第二腐爛魚肚子,長期一個水域用小藥,魚很容易變質長紅點爛肚子。


魚樂乾坤


採訪一個釣友說:你覺得什麼窩料最好。答:別人窩料最好。釣魚小藥一直沿用至今肯定有其存在的原因 我覺的其中一種原因就是有其獨特的“辨識度”

在野釣中出魚好的釣位往往一般都是人挨人 十幾,幾十米地方能做幾十人, 每個人都打窩 但是有些人窩裡連桿魚個體比較大 有些人斷斷續續上魚 有些口明顯很稀魚還很小(在此我要說明每個出魚好的地方總有兩三個是黃金釣位 我們就說這兩個黃金釣位做對比)這兩個黃金釣位。A釣友來的早,在這裡打了窩子,魚口比較好。B釣友來了的晚坐在他旁邊,打了窩子,釣了幾個小時明顯後來魚口比較稀。

增加辨識度又一法寶就是天然中藥酒。在野釣中,鯽魚為例,這是一種比較膽小的魚種,吃食,不愛掙不愛搶,具有成群聚集性,當這群魚吃一種魚食吃開了,他就放鬆警惕,鯽魚群都吃這種味魚食,警惕性就會放鬆,窩裡聚集大量魚群。如果有別的味道魚食一般都不怎麼敢吃。

如何後來想釣的多怎麼辦,狹路相逢勇者勝,適當加大窩量,讓魚群有更多機會吃到你的窩料,幾條魚開始吃慢慢的魚群就開始吃,過量是會死窩(因為是小藥窩料)。

在野釣最多還是釣魚人之間一般都是做的比較鬆散間隔距離都比較遠 窩料都不是問題關鍵,天氣 釣位,才是野釣關鍵,魚在哪裡。我覺得這個時候一些簡單的酒米或藥米就可以了,小米 小麥 大米 玉米糝這幾種糧食是最常用的 配方大家也基本是麴酒 ,各類米,蜂蜜 牛逼鯽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密封放置幾天這種是最常用的。

釣魚小藥在於誘魚搶魚,在野釣如果是自留地那就不太需要小藥,魚能吃的糧食才是關鍵。魚是有偏口的,短暫的偏口就是辨識度。

希望我的一些野釣經驗能給您有一定啟發,謝謝大家,轉發,點贊。希望看到更多夜釣探索視頻,請關注我。


野釣探索


在野釣的時候,自然環境下的魚,一般都是雜食性的,遇到什麼能吃的就吃什麼,比如,有一條小河,河裡很多水草,魚就會吃水草和水草中的生物,在比如,在養蝦池塘裡釣鯽魚,其他餌料鯽魚不吃,必須用蝦肉才能釣到鯽魚,這說明一個道理,特殊的環境,造就了它特殊就餌的習性!


一般我們野釣的時候判斷這個水裡面什麼比較多,假如這個水域周邊有玉米,小麥等穀物類的東西,餌料裡可用谷香多一些,如果這個水域裡小魚小蝦比較多,餌料裡可以用的腥一點!自然環境的魚,是自然養成的習慣,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用一些小藥,就不一定會好用。

不好用並不是說不能用,在野釣的時候小藥是可以用的,在野外釣魚,我們要根據水質,天氣去分析判斷,在使用量上不要太多,自然環境,大香、大腥的餌料,味道太重,魚反而不吃餌!小藥是一個濃縮劑,加的多,會使魚提高警惕性!如果要使用小藥,可以根據水質,天氣來判斷是否可以用!如果天氣冷,可以少量添加一些蝦粉!如果水質肥,天氣悶熱,可以使用果酸、蛋奶等功能性小藥,功能小藥是通用的,可以少量添加,也可以添加少量的蜂蜜和紅糖!

小藥是最能考研一個釣魚人綜合水平,用好了,魚獲大增,用不好,會造成死窩!您如果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也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謝謝!!


探釣者老袁


小藥最開始,是人用來釣魚的。現在呢?小藥是用來“釣人”的。

很多隻知道買來用,而沒有親自動手做過的人,永遠是迷惑的。用著用著,就會發現:以前感覺還有用的那種小藥,不管用了。再換一種,又是同樣的結果。久而久之,養成了“小藥依賴症”。離開了小藥,就不會釣魚、就完全失去了釣魚的信心。

小藥,是釣魚人的“精神鴉片”。過度依賴小藥,會讓人忘記了去尋找釣魚的真諦、失去對釣魚技術的追求和經驗積累。最終,會被小藥給廢了。

野釣,不同於黑坑和競技釣。在相鄰很近、統一竿長的情況下,只有與眾不同,才會吸引到魚。小藥就是誕生於這種環境。本身小藥並非是真的有什麼強力誘魚作用,而是為了與眾不同,用差異化來吸引魚。很多釣友可能遇到過:在純野釣環境,用商品餌,不如蚯蚓、玉米粒的情況,正說明這點。我記憶最深的一次,在一個第一次開放的小水庫,大家都是傳統釣,用蚯蚓。唯獨我和同伴用臺釣。信心滿滿,認為一定會驚豔全場。結果卻是魚理都不理。同樣釣點,換蚯蚓立馬中魚。

並非說小藥一定無用,只是說在比如周圍釣友離得很近、基本條件相同時,小藥才有可能發揮作用。而在野釣環境,釣位自由選擇餘地很大,幾乎完全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小藥也就沒什麼作用了。更多的去鑽研野釣選位,遠比追求小藥實際的多。


煙波客11546399


用處大如天呀!有一次野釣用上點路可香小藥,簡直是釣瘋了:鯽鯉爭上,而沒用小藥的四位釣友魚獲卻了了無幾。


梁靜國4471


針對野釣 說釣魚小藥有沒有用,只能說沒有必要用。一,野釣河流類的等於流水大面積,由於水面比較大,小藥的效果可能發揮的並不明顯而且對環境影響較大,二,魚類由於味覺和視覺的吸引 只要餌料霧化性較好,餌料本身的味道便可以把魚吸引過來,此時窩子附近的味型已經比旁邊水域有味道了三 由於野釣魚類久居的環境並沒有想黑坑魚塘裡面一樣 經常有濃味道的餌料 它們的嗅覺都比較敏感,餌料只要有味道便能吸引來魚,只不過是留魚和聚魚的效果不同,而在黑坑,坑裡各種餌料窩料 魚的嗅覺已經被影響到了 加入小藥是為了更加突出自己窩子味型的特點相反,而在河流中你倒入過多的小藥 ,可能導致味道過於濃烈,反而起到驅魚效果。個人見解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卜神


小藥的作用無非增味或促食,野釣本來就不能味道太大,味道大魚反而不敢吃,增味沒有意義,促食只能讓吃口相對明顯一點,並不能讓魚吃更多的餌料,否則的話只要大量添加促食劑,無論氣溫氣壓怎樣人人都能穩穩爆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