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蘇聯有石油,日本為何不與德國合圍蘇聯,而去打強大的美國?

5905s



俺是平民365


日本不是不想,而是實力讓自己不得不選擇打美國

首先就是二戰爆發後,珍珠港偷襲前,日本和蘇聯在諾門坎已經爆發過一次戰鬥,當時的日本精銳關東軍,武器裝備對中國軍隊的優勢,在面對蘇聯的時候,簡直不堪一擊。蘇聯的裝甲集群和炮兵部隊,簡直是毀天滅地,也正是這一戰讓日本不敢圖謀蘇聯。

其次是德國已經在西線全面入侵蘇聯,結果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重創,東西夾擊戰術顯然對擁有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國土,2億人口的蘇聯成效不大,中國已經讓日本陷入膠著,何況二倍中國發展的蘇聯,把日本和德國都填進去也沒法做到佔領

另外就是,美國當時已經對德國宣戰,畢竟歐洲跟美國同根同源,美國雖然沒有對日宣戰,但日美在東南亞地區已經有過接觸,包括後來的美國殖民地菲律賓更是被日本佔領,所以日美戰爭只是遲早的事情

最後當然是日本的地理位置決定,作為島國,在中國進攻不力的情況下,自然要保住海上生命線,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要進攻珍珠港,切斷美國的前沿陣地,為日本從東南亞地區運送石油等戰略資源掃清障礙,海上運輸也比從蘇聯路上運輸石油等資源效率更高

以上僅為個人見解,有不同觀點歡迎討論


學習成長的ouby


首先,日本並不是不想打蘇聯,在二戰爆發前夕,1939的諾門罕戰役中,日本關東軍精銳以非常慘重的代價戰術上慘勝蘇軍,戰略上失敗,哈拉哈河反擊中,更是讓日軍深深感受到裝甲洪流的恐怖,雖然此戰給日軍留下陰影,但日軍其實一直沒有放棄北上,後來組織了一隻好像叫北上特動隊,一直準備攻擊蘇聯

其次,蘇聯雖然有石油,但對於日軍來說比較遙遠,就我來看有四條路線可以打到蘇聯命根子:高加索油田1,突破遠東防線,向葉卡捷琳娜堡突進,一路打到高加索油田2,突破蒙古,佔領蒙古全境在從蘇聯南部突進3,也是比較困難的,日軍佔領中國北部以及西北,從新疆直接進入蘇聯南部4,也是最困難的,佔領重慶,在從北印出發攻佔整個印度,再向蘇聯南部進攻。然而都不現實,首先日本對付中國就很吃力,抗戰14年從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雙方進入相持階段,日軍除了抗戰末期的豫湘桂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中]/一號作戰,大陸打通作戰(日)獲得較大成果,但戰略毫無意義,戰術巨大勝利,除了在衡陽保衛戰中以精銳第十一軍損失8萬人,國軍第十軍損失1萬人為代價,勉強攻下衡陽,此外數次戰役雖然也有勝利,但深陷中國戰爭泥潭不可移動,若抗戰初期和蘇聯開展,有可能會被蘇蒙中三國夾擊(蒙古比較聽蘇聯話),第四種更不可能,參考英帕爾戰役

德國也打不過來,在北非被暴打,進入中東掐斷英法美命根子已經成為不可能(西奈半島油田),高加索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壓根接近不了高加索油田

綜上所述,日本惹蘇聯是不可能的,東南亞的物資恰好和日本胃口,於是日本就惹了西方列強(菲律賓,關島,威克島屬於美國)


盧比揚卡一生遊


蘇聯的油田最為知名的是巴庫油田,但那位於蘇聯中部地區,其實在二戰時期,蘇聯的礦產資源主要位於中部和西部地區,東部的西伯利亞地區開發力度小,即使有豐富資源也要日本自己去探測;而日本的資源勘察水平有限(要不早就發現大慶油田了),而東南亞不僅有已被西方殖民者開發的現成油田,還有另一重要的戰略物資橡膠。因而,在小規模的試探蘇聯後,日軍改變“北上策略”改為了“南下”。但南下進軍中美國是其最大敵人,所以日本就先下手為強,並在1941年發動了對美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的偷襲!











阿水視野


首先,我要更正你的觀點,不是日本不與德國合圍蘇聯,早在1939年日本和蘇聯就在遠東發生過一次大較量,就是我們比較熟知的諾門罕戰役,雙方出動兵力20餘萬,大炮500門,飛機900架,最後以日本關東軍慘敗而結束,這場戰役動搖了日本軍事高層北上入侵蘇聯的計劃,即使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膨脹,但是日本是後起的帝國,它的軍事工業,武器裝備技術遠遠不如蘇聯。想入侵蘇聯沒那麼容易,在諾門罕一戰,被蘇聯軍神朱可夫率領的坦克軍團痛打,讓日本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大批飛行員精英。從此以後,日本把自己的侵略計劃重點放在南下,直到日本1945年投降,也沒有再次北上。


暮陽雨桐文


人心不足吞象,典型例子,自以為經,軍,技實為大於美國,即沒考慮,橫跨大洋,戰線垃長,後續跟不上給養補充,就輸定了。策劃這埸太平洋戰日本軍伐認為打下頭號霸主,蘇,德也得稱臣了!狂熱者。


讚美換聲


日本是海權國家,都沒有陸軍,我們看的"陸軍"是海軍陸戰隊,日本在陸地上打波蘭都不一定贏還打蘇聯嗎?


暗夜使者703


日本曾經大敗給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