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最早知道豆皮這種吃食,是源自武漢的一位作家池莉。

池莉有一部短篇小說叫《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小說中,她寫過一個做豆皮的師傅,“燕華的父親回來了。老師傅白髮白眉,老壽星模樣,老通城餐館退休的豆皮師傅,據說他是當年給毛澤東做豆皮的廚師之一,這一帶街坊鄰居無不因此典故而敬慕他。”

小說裡還講了很多武漢的吃食,“哪個城市比得上武漢?光是過早,來,我們只數有點名堂的……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裡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看著看著,就饞了。

作為一個愛吃之人,在文字中就能看得垂涎三尺,更別說真正品嚐此味了。所以每次到武漢,去“過早”時,我是一定要去吃吃這書中描寫的美味的。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武漢有個@美食達人老王 ,是我的朋友,他熟知武漢當地的美食,去過幾次武漢,都是他帶我去吃,有一年帶隊拍美食紀錄片《搜鮮記》時,他帶我到戶部巷的一家豆皮店吃過,還有一次是帶我去的三鎮民生甜品店,據說@蔡瀾 先生來武漢時,也是在這兒“過的早”。

我平時喜歡吃,但更喜歡研究研究怎麼做,老王帶著我一睹了豆皮的製作。先看做豆皮的師傅將一口黑黝油亮的大鐵鍋置於火上,鐵鍋大而略圓平,鍋燒熱,淋些許油,再將綠豆和大米混合磨好的豆米漿,徐徐倒入鍋中,在鍋裡攤成薄薄的一張豆皮,見豆皮呈白裡透黃之時,在一個碗中磕幾個雞蛋,打勻,刷於豆皮之上,煎烙片刻,雙手拈著,將整張豆皮翻身,帶有蛋液的一面朝底,再取蒸熟的糯米,分揪為小團,攤於豆皮之上,撒筍丁胡蘿蔔丁,再加肉丁、香菇丁,豆乾丁等餡料,慢火徐徐煎制。

待到豆皮金黃髮亮,餡料熱透,看師傅取一個盤子,作為尺子,用鏟子自中間切斷,將豆皮翻轉過來,使豆皮面朝上,餡料朝下,而據說嫻熟的豆皮師傅,能將帶餡料的整塊豆皮顛鍋揚起來,讓它自然在空中翻面,豆皮落回鍋中,然後煎另一面,等豆皮熟了,撒上青翠的蔥花,再用盤子比量,用鏟子或蚌殼或盤子劃為兩寸許見方的小塊,豆皮即可享用了。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老王告訴我,豆皮的製作,看似簡單,實則繁雜,所謂“三鮮豆皮”,“豆”必須是脫殼綠豆,“皮”必須是綠豆和大米磨的米漿,在鍋裡攤勻,再抹蛋液煎成金黃,吃起來要有一縷若有若無的綠豆清香,而豆皮這名字就是來自綠豆和蛋皮。“餡”兒,是糯米和各種配菜的搭配,“三鮮”必須是鮮肉、鮮菇和鮮筍,肉取其味,菇取其香,筍取其脆,現在還有的加入了榨菜、胡蘿蔔、豆乾、蝦仁、青豆等配材,相較“三鮮”來說,色澤好看而又清淡鮮美。

而且老王說,豆皮還有重油和輕油之分,重油的豆皮皮軟餡糯,每一粒米之間都浸泡著油。輕油的皮薄酥脆,米粒有種鍋巴飯的感覺,非常酥脆,吃起來很清爽,真是不說不知道,原來尚有如此講究呀。

我記得看過一篇寫武漢豆皮的文章,說,“吃豆皮要聞見豆香混著蛋香菌香肉香米香,看見金黃的豆皮在黑色鐵鍋上空翻個身,聽見鏟子在鍋中迅速咔咔幾下,整張豆皮分割成一塊塊見方,糯糯的噴香,熱熱的帶著鍋氣,這才吃出其中的趣味,才算過早!”,我真的喜歡這段文字,比吃到嘴裡感覺都有食慾。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在武漢吃過的幾次豆皮,就頗應了前文所述,豆皮形方而薄,色金而黃,撲鼻味香,而入口酥鬆嫩香,混著蛋香,菇香,肉香,米香,熱熱的帶著鍋氣,實在是香!香的口水和著豆皮一起流!

記得金庸先生在他的《笑傲江湖》中,也寫過豆皮,講到令狐沖去救任盈盈,路過湖北,“令狐沖向北疾行,天明時到了一座大鎮,走進一家飯店。湖北最出名的點心是豆皮,以豆粉製成粉皮,裹以菜餚,甚是可口。令狐沖連盡三大碟,付帳出門”。不過看這描述,似乎應該是粉皮裹菜之類的食物,和武漢的豆皮倒是大相徑庭了。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正值武漢遭遇冠狀病毒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武漢人的堅強和豁達。以前讀過一篇《武漢人的靈魂,都在那碗永遠騷動的豆皮裡》的文章,寫的很是朋克搖滾,作者應該是一個對武漢懷有深厚感情的人,“端著剛出鍋的豆皮,在靈魂的直擊裡舉箸高喊,這才是武漢人民的瑰寶武漢真正的過早之光啊!說豆皮了不起,並不在於步驟多麼繁瑣,而是心裡最柔軟的地方,有一塊屬於金黃的皮下那層油潤噴香的糯米。”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文章裡的另一段話“這座城市的記憶總是來得實在。流淌著F1血液的公車司機,修不完的馬路和工地,隨機切換的天氣,聒噪的武漢話,宿醉過的酒吧,吹過牛逼的燒烤攤,說過再見的早餐店。一秒征服靈魂的豆皮,成了年年熱死一次冷死一次卻繼續待下去的原動力。躺在被窩裡想象家附近那家店熱騰騰的豆皮第一口咬下的滋味,決定明早去吃個料足的時刻,就覺得生活還能可愛。”

這段話讓我想起了池莉的那本《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想起了小說裡那些樂觀的武漢人,是呀,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只要活著,就有希望,生活還要繼續,我們還要去武漢,吃豆皮,吃熱乾麵,吃魚糊粉,吃麵窩……想想就美好。

加油。武漢。


豆皮,才是武漢人真正的過早之光

堅持原創美食文章,央視《味道運河》《吃貨傳奇》美食顧問,美食紀錄片《搜鮮記》總策劃王老虎與你共同搜尋舌尖上的“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