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记何其多——乐平古书院、庙宇、祠堂大盘点

乐平因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戏曲文化繁荣,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遗存保留较丰富,赣东北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市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的《山翥洎灵——历史文化名城乐平阐微》一书中,就有对乐平传统文化资源系统的记载。为了让大家对我们乐平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本平台会陆续推送相关文章。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乐平的文化印记——古书院、庙宇、祠堂。

文化印记何其多

——乐平古书院、庙宇、祠堂大盘点

书院

乐平自古号称文章节义之邦,贤士辈出,人才荟萃,经科举入仕为官者众多,这与乐平历代以来尊儒重教、兴学读书之风极盛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宋代以后,历代官吏中的有识之士,如北宋神宗时首建县学的知县范锷、扩建县学倡导改革的知县许几、南宋光宗时首倡民间办学的知县杨简、元代首建慈湖书院的县尹翟衡、明神宗万历年间建洎阳书院时的知县金忠士、清康熙三十年建凤游书院的知县朱衮等人,都极为重教兴学。乐平乡贤中的名流义士,如马廷鸾、马端临、汪守和、石景芬等,或在书院执教掌门,或重教兴学,或开办书院。

——儒学里,位置即老市委大院。唐代就始建祀奉孔子的先圣庙,北宋神宗熙宁五年知县范锷在此首建县学。1921 年,设文昌门小学 ;1928 年,戴良谟在此创办乐平县初级中学。

文化印记何其多——乐平古书院、庙宇、祠堂大盘点

——慈湖书院,在今观音阁观音古寺东侧。元代,为纪念宋代扩建县学首倡民间办学的知县杨简,县尹翟衡在城东长乐坊一隅开办此书院。

——洎阳书院,位置在老市政府大院东侧。明代由县人王邦本捐资在县治东侧建洎阳书院,得知县金忠士力鼎,后改名为丽阳书院。

——凤游书院,位置在观音古寺东侧。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朱衮在原慈湖书院旧址重建,因西侧古刹庙东有一“凤游石”遂名“凤游书院”。

文化印记何其多——乐平古书院、庙宇、祠堂大盘点

——翥山书院,即在原为民厂位置。清乾隆三十一年在小北门建翥山书院,1906 年在此办新式高等小学堂,后改为北门小学,直至在此开办乐平师范。

——栽培书院,清道光十二年,知县王同治在方家祠巷西面兴办栽培书院,今栽培巷由此得名。

还办有不少私塾,如西门外的兴贤社学、范家池的兴仁社学、安隐寺右的崇正社学,南门桥外的崇礼社学,小东门的育才社学,以及崇义社学、崇文社学等。

寺庙

古老的花靥镇,寺庙在兴盛时多达几十座。千百年来,这些祠、庙,四时有人拜祭,常年香火不断,终日烟雾萦绕,可以说,是这千年古镇的一大特色。当然,在南朝时建镇,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历史背景,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条件,宗教信仰、祖先崇拜极盛,也就不足为奇了。

——安隐寺,位置在中国银行对面。东晋太兴二年,在翥山之下、洎水之岸耸起一座赣东北地区两大名寺之一的安隐寺。

——观音阁,位于城区小南门东侧原棉麻公司隔壁。寺庙始建于宋代以前,名“香林古刹”,清雍正五年,大修重建中改名观音阁。

——东山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中,曾获朝廷赐匾,因庙宇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且临泉水,故曾改名“观音泉寺”,历史上几经兴废。

文化印记何其多——乐平古书院、庙宇、祠堂大盘点

——城隍庙,位于小南门以西原乐平食品厂处。始建于唐中和年间,因其具有“壮一邑之保障,肃百姓之观瞻”之功能,故历经宋、元、明、清“屡敝屡修”。

——吴王庙,老卫生局对面祭祀长沙王吴芮的“石下庙”。康熙十八年知县宋良翰重修。

——龙神庙, 别名叫金山寺,在原儒学里东侧。是古代人们企盼风调雨顺,对自然界顶礼膜拜的地方。

其他尚有 :老为民厂附近奉祀许真君许逊的“万寿宫”,万家池附近的“郭西庙”,宫保巷西侧的“周王庙”,西后街北面的“斋公堂”,老汽车站后面的“西方寺”,老教育局与一小相连处即死胡同新安里东北的“菩提庵”,老体育场对门原制米二厂内的“关帝庙”,在老北门与大寺上之中处的“东岳庙”,在城东南角的“先农坛”和城西北角的“社稷坛”,小北门处的“厉坛”,邹家附近的饶娥祠,文庙前的节孝祠和忠义孝悌祠,古县治东的土地祠,西后街行业帮会的“杨爷公仂庙”及水将军庙、张爷庙等等。

文化印记何其多——乐平古书院、庙宇、祠堂大盘点

宗祠

乐平城不仅庙宇多,而且以祖先崇拜为纽带以聚集族人为目的的宗祠也不少,这正是我们这个祖先崇拜极盛、宗法观念极强的民族的一个缩影。这许多宗祠中,亦有一些是具有纪念历史人物意义的建筑,如“在东隅长乐坊,宝 祐 间建,赵汝腾记。康熙十二年,知县王道隆重修”的洪忠宣公祠。在大寺上安隐寺右有一座气势恢宏的许忠臣祠,是祭拜高阳郡侯许瑗的,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庞尚鹏所建,立坊上刻“开国忠臣”四字,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金忠士重修。民国曾任江西第一、第二届省议会议员的许英在《乐平县城高阳侯许公祠记》中写得较为详细:

乐平县城地势之高,以大寺上为最,而我高阳侯许公祠实位正中……祠址坐北朝南,大门署“许公祠”三字,进大门为余基。再进为祠正门,门楣署“高阳侯”,入祠,历前堂,而天井、而中堂,中堂规模宏敞,上有“金山气肃”匾额……再入又为天井……丈量长为十九丈六尺,宽为五丈七尺,成长方形……

该祠堂面积达 1235 平方米,惜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拆毁。

迄今,乐平城区仍有许多以宗祠为名的巷道。

如地处老北门的范家祠,高氏宗祠 ;东门的王家祠,方家祠巷的方家祠,支持巷的汪家祠,老轧花厂东后侧的孙家祠 ;原西街李家祠巷的李家祠,原西街冯家墩处的冯家祠,方家祠巷的方家祠,何家台及附近的何家祠、余家祠、洪公祠,还有马公祠、王公祠、金家祠等。登高山下,过去有孝子祠即程节孝祠,明万历十三年,知县钟化民建。

文化印记何其多——乐平古书院、庙宇、祠堂大盘点

今老城隍庙至何家台一带古建保存较好的街区,一些祠堂仍作为民宅居住,洪氏宗祠仍在。现存较完好的西后街的黄氏宗祠,其门楣及正中上方嵌入两块石碑,“御前侍卫”“黄氏宗祠”字迹清晰可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