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認他鄉做故鄉——揚州篇

大一暑假,因想多學一些知識,提升一下自己的專業能力,也能對自己修習的學科有更加深刻的瞭解,所以放假後直接去了揚州人民日報江蘇分社,順便在姐姐家借住。


119 | 且認他鄉做故鄉——揚州篇


黃曼華女士是我跟隨採訪的第一個對象,黃曼華和朱恆濤相識於1954年,兩人是同學。經歷了8年的愛情長跑後,1962年兩人終於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六十年裡,他們攜手相伴走過貧窮,走過動亂年代,走過開放時期,一路走向小康生活,走進令人羨慕的金色晚秋,黃曼華夫妻用六十載相濡以沫的風雨歷程向現在的年輕人詮釋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真正內涵與感動。


119 | 且認他鄉做故鄉——揚州篇

剛來到數字中心工作的時候,我還不懂微信推文怎麼做,不知道基本的編輯知識和新聞稿件類型,也一度以為人民日報工作會十分死板,甚至不懂怎麼與人正常交際;但實習結束的時候,我基本懂得了數媒的運作流程,也和周圍的同事打成了一片,認識了生命中一位非常重要的良師。


119 | 且認他鄉做故鄉——揚州篇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位於揚州城西北,據說乾隆時一位詩人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在飽覽了這裡的美景後,與家鄉的西湖作比較,特認為揚州和杭州一樣,市井且繁榮。從這裡四個角度望去,四面各有不同美景。


119 | 且認他鄉做故鄉——揚州篇

乾隆曾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據說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忽然感嘆:“這裡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細問之下原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


119 | 且認他鄉做故鄉——揚州篇

揚州素有“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傳統,這皮包水自然指的是早晨精緻的茶點,而水包皮指的就是泡澡和泡腳,在以前,修腳是富貴人家奢侈的享受,而在今天,揚州的修腳師傅們搖身一變,變成了國際潮流和中國傳統技藝的傳承人。


119 | 且認他鄉做故鄉——揚州篇


表姐家的小侄子自出生後也沒見過我幾面,但或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吧,黏人得很,也把我初來陌生城市的拘謹掃空了。圖中是他的八歲生日。


119 | 且認他鄉做故鄉——揚州篇

返校前的揚州,天空澄澈。


作者|路 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