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是病逝的还是被秘密处死的?

天策元帅


霍去病是怎么死的,司马迁的《史记》上记载是因病而死的,而司马迁这样写,是根据霍光的上书记载中得来,也就是说司马迁也没有直接的证据,确认霍去病的死因。

因此,霍去病之死已经是历史迷案了。按题目的说法,霍去病还有被秘密处死的可能性,那么我们用排除法逐一分析。

这个事件中,关联的历史人物有:汉武帝、卫子夫、霍去病、卫青、平阳公主、李广家族、司马迁、霍光。

那么我们先理一理里面的人物关系。汉武帝就不用说了,卫子夫是汉武帝的老婆;卫青是卫子夫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等于是汉武帝是小舅子。

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嫁给了卫青,所以说卫青也是汉武帝的姐夫,他和汉武帝之间是亲上加亲的关系。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的父亲很早就抛妻弃子,和另外一个女人相好,生下了霍光,也就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据记载,霍去病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当年而怨恨,提携了霍光,霍光后来成了辅政大臣,可以说霍去病是霍光的恩人。而霍去病死因,就是出自于霍光的表述。

疾病致死

霍光的说法和司马迁的记载,霍去病是病死的。我觉得这样的可能性是有,但不大,也许霍光对此的说法是要掩盖一些不好的东西。

有人说霍去病,去征战时,因为杀敌太多,碰到了腐烂的尸体,感染病毒而死。这个说法就更不可能了,因为第一次大漠之战,霍去病带部队回来修生养息都三年了,有什么病毒感染可以三年后发作?

他是死在,即将要奔赴第二次大漠之战前。因此说,如此勇猛的一个年轻人,在修生养息中病死,概率不是很大。

汉武帝处死

有人说,霍去病功高震主,汉武帝怕压制不住,秘密处死了他。

这个可能性更是无从说起,如果说汉武帝晚年干这事,这就很有可能,但汉武帝那时才四十岁左右,正是雄心壮志、自信心爆满的时候,他有足够的魄力和格局,不会干这种事。

前面说到,匈奴治乱还没平息,第二次就要开赴大漠,正是用人之际,汉武帝不可能这个时候杀霍去病的。

家族暗杀

有人说,霍去病之死是卫青家族干的,理由是霍去病的光芒盖过了卫青,这个说法也是很难成立的。

霍去病有用武之地,离不开以卫子夫为核心的卫氏家族提携。自小,霍去病很敬佩卫青这个舅舅,卫青对这个外甥也是疼爱有加,尤其是霍去病大败匈奴后,更是给卫氏家族大增光彩。

如果说,是卫青干的,当初李敢打卫青的时候,卫青就不会自己藏着不告诉霍去病了,为的就是大局,卫青一代名将,没那么小格局。

他人仇杀

霍去病,是一个怪才,他的军事才能是属于天分,他的这种能力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到死时,他才约么23岁,他是一个年轻人,也有着年轻人的张狂,因此他在朝中也得罪过不少人。

其中,有一件事就是众所周知的。

当年,李广和卫青联合战斗,因为李广的失误,造成匈奴首领逃脱,李广深感羞愧自杀了。李广死后,他儿子李敢受人挑拨离间,在李敢面前说,他父亲李广是因为卫青的原因而自杀的。

李敢便去找卫青理论,并打伤了卫青,卫青自己忍了下来,并没有告诉霍去病,可此事,偏偏就给霍去病得知了。

知道自己敬佩的舅舅被打,霍去病在一次打猎中,箭头一转就射杀了李敢。那时李敢已经被汉武帝因其父亲的功绩,封了侯爵了,霍去病射杀了名将之后,却没有受到汉武帝的惩罚。

站在李广家族,该是怎么样的想法呢?

李广征战一生,三个儿子死了两个,李敢是三儿子,那么这下,死完了。

从正常人的思维和动机,作为李广名将家族的人,会不会要报仇?

所以说,李广家族的人是有暗杀霍去病的可能性的。为什么是暗杀?人家有战功,一家都是皇亲国戚,根本动不了人家!

从后面的历史看,霍去病一死,汉武帝会不会又猜想是李广家族干的呢?非常有可能!

多年后,汉武帝让李广的孙子李陵带着很少的兵马,进入匈奴重兵区,结果李陵被俘。李陵被俘,又被小人大报告说投敌了,结果汉武帝借此灭了李广家族。

而司马迁,就是这时出来帮李陵主持公道,而牵连入狱,后来才写下《史记》的。

他就是出于对李广家族的同情,所以在《史记》中对于卫青、霍去病的功绩,都是一笔带过的,对于霍去病的死,只用了一个字“卒”。

如题所述,霍去病不是病死,也不是被汉武帝秘密处死,而是被仇人暗杀的可能性比较大。

霍去病他弟霍光,可能考虑到霍去病英豪一生,不能说被暗杀而死,只能说病死,这样对霍去病来说才是最好的。

(据闻,那时有一种杀人于无形的毒,蛊毒,死状如病故般)


历史小地主


按照正常的分析,霍去病确实是病逝的!

阴谋论者的观点是,外戚卫氏家族的强大,引起汉武帝的排斥,卫青隐忍,霍去病跋扈,射杀李广之子,所以,除掉霍去病,既能安抚有功之臣,又能遏制卫氏权利!

但是疑问有几点,首先当时的卫氏家族并没有达到权利的鼎盛,卫青成为大将军尚有异议,也就谈不上威胁皇权!

其次,汉武帝正是用人之际,汉军缺少如霍去病般能够率骑兵长途奔袭打击的将领,因为此时汉王朝的战略已经转向更广袤的西北!

最后,汉武帝强势的作风,根本不在意勋贵的感受,否则也不会有盘问李广,使其自尽的情况发生,更将李氏家族因李陵投降而灭族!



虽然霍去病曾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壮语,其逝世止并未成婚,但不代表霍去病身边没有女性!

出征劫掠战利品,是霍去病统属部众的方式,按照野史也都由霍去病优先挑选,而女性便是其中的一种!

常年的征战,常年的劳顿,如果有女色与烈酒,常人的身体确实难以承受,因此,既然汉武帝无除去霍去病的必要,霍去病大概率是病逝!


多臻贵


做为历史爱好者,我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霍去病绝不是病死的,但也不是被汉武帝处死的。

霍去病死时只有24岁,正是风华正茂时,官方说法是霍去病死于去封地的路上,病因是远征漠北时喝了有毒的水因而感染了瘟疫,可仔细分析不可能的,且不说霍去病做为大军统帅口渴了部下能不能让他趴地下喝埋汰水,就算条件艰苦他真的喝了,那么大军统帅都喝污染过的水了,那么普通士兵不更得喝了吗,如果这样日后死于瘟疫的肯定不能霍去病一个人,会成批的可是史料没有记载,所以霍去病死于瘟疫之说肯定不成立。

说霍去病被处死更不可能,当时霍去病正是当打之年,被汉武帝寄予厚望,汉武帝当时也不算老,同时匈奴之患还没完全解决,所以还没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程度,汉武帝还需要霍去病镇守边关,从这方面说汉武帝没有处死霍去病的理由。

那么霍去病死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死于暗杀,漠北大战对卫青霍去病来说上无上光荣,可对于李广一家却是悲剧,李广被逼自杀,儿子李敢因为击伤卫青被霍去病报复射杀,在这件事上汉武帝在处理上有失公允,没有处罚霍去病,要知道李敢也在漠北大战立下战功也被封侯的,可是却被霍去病公开射杀,这样李氏家族怎么能咽下这口气,李广族弟李蔡当时也是朝廷重臣,我个人看法是李蔡派人暗杀了霍去病,这事当然也瞒不了汉武帝,后来汉武帝也找借口除了李蔡。

最后说,霍去病之死是非常可惜的,要知道霍去病不死,匈奴不敢犯境,而且有霍去病在,后来肯定就没有李广利的事了,这样一来汉朝历史可能会改写,当然了这都是假设了。


天宇的文史情怀


个人认为,霍去病自杀身亡的可能性很大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病死说及被汉武帝秘密处死说都有疑点。

病死说的出处来源于《史记》补记。(霍)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这是有关霍去病病死的唯一记载。

疑点在哪呢?霍去病死时仅仅23岁,正是血气方刚之年。考虑到他经常率军出塞外大漠,应该身强力健才对,加之他还经常在作战之于锻炼身体,没事就踢踢足球,“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身体条件应该非常不错。

再者,封狼居胥之后才两三年,“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霍去病之死来的也太突然了点。

以他大司马、骠骑将军的显赫身份,染上什么重病的话不至于一点也不记载,对比司马迁对霍去病葬礼及墓葬的极力渲染,病死说疑点很大。

另外,通过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孺、母亲卫少儿、同父异母弟弟霍光都活了不少年纪来看,霍去病理应也不是因为家族遗传病而过早离世的。

秘密处死说更经不起推敲。

漠北之战后,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被加官为大司马,秩禄虽然完全一样,但实际上汉武帝尊霍抑卫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

也就是说,卫霍这对所谓的“帝国双壁”,已经被汉武帝削成了“独璧”。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不可能再秘密处死霍去病。毕竟,他还要依靠霍去病震慑、打击败而未灭的匈奴呢。

因此,关于霍去病的病死说、赐死说可能都不太成立。

那么,就剩下一种可能了,霍去病主动自杀而死了。

霍去病为什么要自杀?

虽然历史中记载的卫青“为人仁善退让”,但也不意味着他就能摆脱人性的弱点。

一生建功无数的卫大将军,突然有一天被年轻很多的、自己带出来的外甥霍去病取代了,想必内心还是非常失落的,也许还会对这个外甥心存不满甚至敌意。

卫青对霍去病的态度,还等于为以卫青为核心的“刘据党”定下了大基调。如此以来,整个刘据党可能也都会对霍去病敬而远之,这都会让自小就缺乏家庭关爱的私生子霍去病十分没有安全感。

所以,霍去病一定很想通过做点什么,来重新让卫青等人接受于他。

于是,为替卫青出头,霍去病当着汉武帝的面,射杀了曾对卫青拳打脚踢的李敢;

于是,在死前不久,霍去病才两度“冒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请立其他三位皇子为王,外放到封地就国,以减轻对太子刘据的威胁。

到了这里,事情可能就会超出了霍去病的控制范围。或许他以为,替卫青出头,替太子刘据出头,就会换来他们对自己的重新接纳。

但是,或许一方面卫青等人对霍去病的努力示好无动于衷,另一方面,极力想拉拢霍去病脱离卫青-太子集团的汉武帝,发现霍去病还是倾向于前者,也对他很失望。

也就是说,霍去病的努力,换来的只是里外不是人,两方不讨好。极度绝望、悲观之下,一贯行事利索的霍去病,只好通过自杀以明心志。

霍去病死后,无论是汉武帝一方,还是卫青-太子集团,都不方便将霍去病之死的真相公布与众。或许这就是史料对霍去病之死语焉不详的原因,同时也是汉武帝将霍去病风光厚葬的解释吧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司马砸光


(1 )卫霍一体。因为李敢刺杀卫青未遂,霍去病直接把李敢干掉了。李敢是名门宿将李广之子,漠北之战随霍去病有功封关内侯,李广自杀后刘彻让李敢接替了李广的郎中令一职(九卿)。之后霍去病又建议刘彻给儿子封王(即赶出京城)来巩固太子地位。

(2) 霍去病很重要。漠北之战后,“汉方复收士马,会骠骑将军去病死,于是汉久不北击胡”(《史记·匈奴列传》)。不管是刘彻不想让卫青继续带大军出征还是卫青身体不好,损失了霍去病后刘彻长期无力继续对匈奴军事行动是事实。

(3) 卫青的地位很稳固。第一,尚公主的时间,按《史记》对阳信公主的记载,卫青是阳信公主第三任丈夫,成婚时间在元鼎二年第二任夏侯颇自杀之后,霍去病去世(元狩六年)有两年了 (褚少孙补传记载阳信公主挑丈夫时手下称卫青三子为侯,即在元鼎五年酎金失侯事件之前)。霍去病去世后卫青也继续当着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掌日常军务,代太尉职;大将军除掌全国军事外还是内朝统领。基本上就是内政和军事第二人)。卫青去世前后对外战绩的反差也挺显著。

(4) 死因那就靠猜了,史书没记载嘛。第一,霍去病叫“去病”,可能本身身体不好;第二,霍去病英年早逝,卫青也不到50就去世;第三,元光六年到元朔六年共七年之中卫青以统帅身份作战七次,之后卫青四年未出征;第四,霍去病在元朔六年到元狩四年短短5年之中六次出征,四次以统帅身份出征;第五,霍去病的作战手段,用班固的话说就是“长驱六举电击雷霆”,看诏书那就是高强度高机动连续作战;第六,卫霍时期是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大规模主动出击的时期。综上,推测霍去病本身身体不是很好,高密度高强度作战加剧身体损耗,因无先例可循对将士的健康保障也不如后世完善,所以早夭。卫青身体可能好些,打法相对霍去病平和点(虽然也很浪),所以活得久些,但也不长寿。



门窗科普朱先生


我是逐梦,我们一起从古籍中找答案。

一、死亡时间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史记》
去病自四年军后三岁,元狩六年薨。---《汉书》

两本记载当时历史的书籍都记载寥寥,只说了霍去病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去世,却没交代是如何死亡的。

二、死亡原因

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褚少孙

在分析霍去病死亡原因之前,先介绍一个人--褚少孙。他是西汉中后期的博士、经学家。他做了一件事,就是补充《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散失的篇章,因为他的身份和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补充也是为历代所认可的。关于霍去病的死亡原因,史学界流传下来的记载,只有褚少孙所补充的。

当时霍光(霍去病的弟弟)在世时上书给皇帝,在其中提到了霍去病的死亡原因--病死。

三、霍去病死后

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史记》

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做了4件事。1、很是伤心。2、给了他臣子所能等到的最高荣誉--陪葬茂陵。3、专门调来玄甲军,从长安一直护送霍去病到茂陵。4、将霍去病的陵墓修成祁连山的样子。5、给霍去病的谥号,将勇武和开疆拓土并立为一个--景桓侯。6、爱屋及乌的宠信他的儿子。由此可见,霍去病是正常病死的,汉武帝对他的死亡很是伤心,汉武帝也没理由杀他,对他爱都来不及。


带志逐梦


霍去病的死一直都是一个历史之谜,最为主要的是,他去世的时候司马迁还在。当时,司马迁在记录他的事迹的时候,并没有写他是如何死的。

这真的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事情。

要知道司马迁这样的人,他连一千年前的事情都知道,连刘邦是流氓都敢写。霍去病和他同时代的人,还是死在了他的前面,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既然司马迁不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不敢写。

司马迁最怕的人就是汉武帝,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宦官。他之所以成为了宦官就是因为得罪了汉武帝。

司马迁实在是不想得罪汉武帝了,所以,很有可能霍去病的死是和汉武帝有关。

很多人说霍去病是死于疾病。也就是在他打匈奴的时候,引用了带病毒的水,然后回来发作去世了。

这个肯定是无稽之谈,因为霍去病打匈奴不是一个人去打,他是带着士兵去打的。既然要喝水,大家都得喝。

为什么只有霍去病一个人死了呢?

至少没有资料报道有很多士兵因引用有病毒的水死亡的事件,再说了若是霍去病真的是这样死的,肯定司马迁肯定也会写的,这个是没有任何忌讳的。

那么,我们再说另一种可能,若是霍去病的死和汉武帝有关的话,那他又是如何死的呢?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是很喜欢霍去病的,他没有理由害霍去病呀。

是的,汉武帝不可能害霍去病,但是不代表别人不敢害。

要知道汉武帝之所以喜欢霍去病,主要是为了打压卫青。卫青和霍去病本来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

汉武帝从中作梗,让霍去病压制卫青,就挑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汉武帝让他们一起去打匈奴,每次都是霍去病挑选最好的战马和士兵。打了胜仗霍去病极其他的部下,就会封官加爵。

但是,卫青只能是挑选霍去病剩下的士兵战马,卫青即使打了胜仗,也是不封赏不处罚,他的部下也是。次数多了,卫青的部下就不干了。

所以,卫青的很多部下,觉得待遇不公,就弃卫青而去,投奔霍去病去了。霍去病恰恰是一个很高调的人,他很享受汉武帝对自己的这种爱。

在这种情况下,想想卫青是何种感受。卫青的部下都受不了了,更何况是大将军卫青。

要知道卫青的妻子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自己的丈夫若是被人打压了,她会怎么办?

她是不是要给自己的丈夫出气呢,很有可能。

有可能霍去病就是被卫青的利益集团给除掉了,毕竟只要霍去病在卫青集团都是利益损失者。

但是,霍去病死了,就不一样了。再说了若是汉武帝的姐姐杀了霍去病,他也只能是无话可说。很大程度上霍去病是死于皇室里的内斗。恰恰也只有这种内斗是司马迁不敢写的。


汉史趣闻


按照正史,霍去病的本传记载确实有模糊的地方。后来在霍去病的弟弟霍光的上奏中说“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这当中也许的确存在疑问,但是笔者认为并不一定是被秘密处死,因为当时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理由。

笔者揣测,霍去病的死可能和司马迁最后记录霍去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霍去病和司马迁生活于同一时代,同殿为臣,共同为汉武帝效力,为当时人避讳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司马迁对于霍去病的最后记录如下: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其实这一段的记载逻辑上是有问题的,看似称赞霍去病天纵聪明,大义凛然,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更是激励了后世无数人。但最后几句实际上寓贬于褒,在指责霍去病不体恤士卒反而日益高升,卫青仁善却得不到天下承认。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结合前一段的结尾就好理解了。“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任安是司马迁的好朋友,只有他一直追随卫青不离不弃,而且后来任安也得到了高升,出任益州刺史,北军护军。这说明,追随卫青的选择是正确的。从这一点就与霍去病及其追随者有了区别。因而,笔者认为霍去病的死并不单纯。但不是阴谋论德秘密处死,而是很可能死于一场

兵变

在冷兵器时代,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绝对不是空话。如果粮食出了问题,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粮食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超过军饷和军械,成为军中的重中之重。军队中的士兵首要就是要吃饱肚子,在没有私人感情积淀的军中,凭信仰和空话是填不饱肚子的。霍去病宁可让食物腐烂也不分给饥饿的士兵,甚至军中有人饿死,他还在踢球取乐。这说明两点,第一霍去病的军事后勤保障有问题,军中有人吃不饱。第二,霍去病视将士们的生命如草芥,善用大言欺人,但是事实上却很吝啬。在这两者并存的状态下,士兵有怨言是理所当然的,而发生哗变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但司马迁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的记录呢?

霍去病并没有独立传记,他的传记和卫青等攻打过匈奴的将领的传记是放在一起的。这些将领有的得以善终,有的被卷入巫蛊之祸惨死,有的犯法、贻误军机被杀,不一而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合格的将领,在带兵打仗方面有胜有败,但是唯独没有军队哗变的情况。因为军队哗变是对于一个将领最大的能力否定,直接体现出将领的军事能力。如果霍去病的军队发生了兵变,霍去病死于乱军,那么他的能力就会受到质疑,这足以抹去他的一切功绩。正如司马迁在《自序》中记载的:“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如果霍去病的结局是死于兵变,那么这岂不是变成了莫大的嘲讽。所以,出于对于逝者的尊敬,司马迁很可能将这个死因隐去了。而且所谓“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一句也并非出自司马迁之手,而是成帝时期褚少孙补录。这也许就可以解释了,霍光当政之后用威权很好的掩盖了这一重原因,令真实的情况石沉大海。


经典守望者


霍去病之死,是大汉帝国的巨大损失。他年纪轻轻便屡建奇勋,和卫青并称为“帝国双壁”,被汉武帝倚若干城,根本没有理由被秘密处死。霍去病之死,应该是感染了有一定潜伏期的不知名病毒(很有可能是破伤风),最后才英年早逝。

我们先捋一下人物关系,这对于回答题目有很大帮助。当时的平阳侯府里有个女人名为卫媪,她在嫁给一个姓卫的男人之后,生下了卫长君一个儿子,卫君孺、卫少儿和卫子夫三个女儿。可能是因为生活过于平淡,也可能是她已经死了丈夫倍感寂寞,于是和候府里的小官吏郑季私通,又生下了卫青。她的女儿卫少儿很有母亲的风范,在还没出嫁前就和一个男人搞到了一起,生下了大名鼎鼎的霍去病。

平阳公主为了关(讨)爱(好)自己的弟弟汉武帝,把卫子夫送进了皇帝的后宫,后来成为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家人也由此也鸡犬升天。卫青和霍去病更是脱颖而出,成为汉武帝打击匈奴的两杆神兵利器。

在用兵方面,相对于卫青的稳扎稳打,霍去病更喜欢天马行空的闪电战,他不按套路出牌,十七岁时第一次带兵作战,就采用远程奔袭的战法,以区区八百人马打得匈奴人蒙头转向,斩杀匈奴2000多人,一举封候。此后霍去病势不可挡,很快就树立自己的战神形象,并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将自己的功业推向了巅峰。这一年,他带领五万骑兵出击匈奴,斩杀了七万多匈奴骑兵,俘虏了匈奴屯头王等八十多名高层,一直带着人马追杀匈奴到了狼居胥山,匈奴单于只能逃亡漠北。

22岁的霍去病此时已和他舅舅卫青平起平坐。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而卫青则是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在汉武帝的有意安排下,霍去病成为帝国炙手可热的新贵,原来投靠卫青的人,纷纷改换门庭投靠了霍去病(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

但令人惋惜的是,两年之后年仅24岁的霍去病就去世了,人们在惋惜之余,对霍去病如此年轻就死去也充满了疑问,并由此有了各种猜测。

有人说是汉武帝怕外戚干政,提前做掉了霍去病,这种说法不靠谱。汉武帝的太子刘据是霍去病的表弟,比霍去病小13岁,如果刘据能顺利继承皇位,在卫青已经老迈的情况下,霍去病的确会成为刘据的最大依靠,同时也会有外戚势大的可能。而汉武帝在预防外戚专权方面,也的确有杀人的不良记录(为了防止外戚势大,他杀了刘弗陵的生母),似乎提前铲除霍去病也在情理之中。

但我们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汉武帝不可能这么做,霍去病死的时候,汉武帝才42岁,正是雄心万丈之时,绝不会想着处理身后事。更何况霍去病的存在,是制衡卫青的最大筹码,汉武帝不会蠢到自毁长城。


有人说是卫氏集团的人杀了霍去病,为的是铲除对卫青的威胁,这种说法同样不通情理。当时汉武帝对卫家荣宠异常,而刘据又是铁稳的太子,卫氏集团可以说是如日中天,集团的主要成员如卫子夫、卫青甚至包括平阳公主等人,不可能对同样出身卫氏的霍去病下手。在霍去病功业彪炳之时,双方或许会有小摩擦,但绝对不至于下死手,以此引来汉武帝的猜忌,那是极其不明智的举动。

唯一合理的说法,霍去病应该是暴病身亡。历史上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只见于他的异母弟弟霍光之语: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这个说法应该是靠谱的,霍去病可能是行军打仗之中无意中伤害了身体,留下了不知名的隐患(比如潜伏期很长的破伤风),最后突然发作去世。

可惜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只记录到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不然的话他一定会给我们准确的答案。


李飞叨


霍去病是病死,汉武帝要杀他不会用秘密处死的方式。

一、历代史书明确记载霍去病是病死的

司马迁《史记》记载: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给予了极高的待遇,派铁甲军从长安排列到茂陵,给他修造的坟墓像祁连山。从谥号上也是充分肯定他的军功。

“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

汉武帝还格外器重霍去病的儿子。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后来也备受重用。

若霍去病是被汉武帝处死,历代史料,官方或私人的总是应该有些记录的,但是并没有任何相关记录。

二、汉武帝没有必要处死霍去病,即便要杀人也不会秘密处死

卫青霍去病在当时对于汉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汉军在卫青霍去病的率领下多次击败匈奴,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危险,大汉还需要霍去病这样的利剑来对付匈奴。

退一万步说,汉武帝要杀霍去病,定会以国法光明正大处死他,而绝不需要秘密处死。

汉武帝时期,以各种理由处死的丞相、武将很多。

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以“坐法”来处理官员时最常规的手段。

如卫青还活着的时候,汉武帝处理他的儿子便是以“坐法”为名。

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後五岁,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