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是否有提到過他對學習的態度呢,如何評價?

YERO


沒有!沒有!沒有!

重要事說三遍…

所謂【為學日益】,這個學,是教化的意思!

《說文》學,覺悟也,從教…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主)推行教化,日常(政務)必然增加。


浸淫之辭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學習、做學問的人,他們每天學習認知事物,從中收穫的東西越來越多,日積月累,他們的學識和素養也就越來越高。

按大道修行的人,他們每日每時都在認識事物規律變化,讓自身的言行和意識順應大道的運行規律,因此,在和合大道的過程中,自身有很多的特性特點是逆道而行的,必須時時進行修正,修正就是減損自己不符合大道的思維和行為,減損並改正那些的錯誤言行,剔除自身的錯誤意識等等。就這樣減損再減損,以至於自己無意去做作的按道行事。

莊子雲,吾生也有涯,無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世間可以學的東西無邊無盡,而生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學習無限的東西,是學不來的。因此,老子在對待學習方面,歸根結底是要順道而為,一切背道而馳的行為都是不長久的。人生是一場修行的過程,學習是認識事物的規律,修行提升才是人生終極目標,學習越多,為了損之又損,達到融入大道的至高境界。


行雲流水7878787878


1.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學習態度:法地要身靜,法天要心淨,法道要用衝,法自然要明心見性。

簡要說明:屁股要坐得住,心要無雜念,方法要走心、思答、比較,直至心底明瞭,見其本質。

2.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師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資 。

學習態度:善於學習者,是不善於學習人的老師;不善於學習的人,是善於學習者的資助。

簡要說明: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無私奉獻教會別人,其他人就是你的資助了。

3.勝 人 者 有 力 ,自 勝 者 強 ,強 行 者 有 志 。

學習態度:戰勝別人是力氣,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堅強去行的人胸有大志。

簡要說明: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普通人沒有堅定的志向。

4.執 大 象 , 天 下 往 。

學習態度:抓住大的方面,才會條分縷析,有的放矢。

簡要說明:矛盾有主有次,隨著主要矛盾的解決,次要矛盾往往也會迎刃而解。

5.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無 味 ,視 之 不 足 見 , 聽 之 不 足 聞 , 用 之 不 足 既 。

學習態度:可道之道,不是常道,常道味淡、不足見、不足聞、不足盡,只能靠親自體會。

簡要說明:如果皆知美是怎麼來的,那惡就停止了;善是怎麼形成的,那不善就停止了。

6.昔 之 得 一 者 :天 得 一 以 清 ﹔地 得 一 以 寧 ﹔神 得 一 以 靈 ﹔谷 得 一 以 生 ﹔侯 王 得 一 以 為 天 下 貞 。

學習態度:天用清得一,地有寧得一,神用靈得一,欲用生得一,侯王用貞得一。

簡要說明:過去得一的人,太厲害了吧,學習用什麼得一?學習用專注得一。

7.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

學習態度:上士聽說,勤行;中士聽說,半信半疑;下士聽說,大笑。

簡要說明:態度決定人的一切,態度是怎麼來的?個人知見。知見有是怎麼來的?自己種植的福慧因緣。

8.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

學習態度:必須以此為原則,為學要天天增加;為道要天天減少。

簡要說明:記住吧,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還要天天減小私心情慾。

9.見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強 。

學習態度:能看出細小的差別,才叫明;堅守住細柔,才能強。

簡要說明:今天學一天,明天學一天,似乎沒增加;半年且才看,就長了一大截。

10.益 生 曰 祥, 心 使 氣 曰 強 。

學習態度:天天增加生長就是祥;用心使氣就是強。

簡要說明:真學習,哪個不累啊;天天堅持,就是志氣。

先10條吧,後面還有很多,喜歡別點贊關注,後面續不續全看你了。





衣錦夜行的趙公子


道德經48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和道德經47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兩章聯合起來理解,說的一個意思。

第一個要求是簡單的,把多餘的東西要丟掉。第二個要求要多看書。這兩個要求矛盾嗎?不矛盾,是學也可以,不學也可以,但學和不學之間要找到一種平衡。

這種平衡就是老子教給我們的一種態度,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他並沒有說你一定不要學,學是增加,另外一個道,是減少,這兩個東西要同時存在,你的智慧才能會真正的開發。

學,是學什麼東西。學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識,一個是道。

所以,我們所學的東西,首先認清楚,那些是識,那些是道。

識,就是長見識的,那就要多看,多瞭解。學的東西,每天都會增加一些,見識就越來越開闊。學習的方式有更多的瞭解,這些方式結合在一起,眼界開闊了,看什麼東西就很通徹。

道,就是得知道那些是道的東西,道的東西就是要減少,也就是減少那些多餘的東西,身上身邊多餘的東西。道的那些東西是本質的東西。

比如,吃食物,食物都有一個共同性,就是轉化為我們身體需要的血糖,然後為我們人體所吸收。從這個觀點來說,我們要學的,需要學的是能轉化成為血糖的食品,不需要去學那麼多的食品。這是不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所以,老子教我們的兩和途徑,一個是為學,一個是為道。是非常其妙的同時存在在一起,同時存在一個狀態下。但是老子最關心的不是學,因為學,大家都會去學。老子最關心的是道。

道該怎麼去做呢?為道的話,就是在修道,修道也是在行道,在道的方向走的過程當中,需要我們做什麼呢?為道日損,一天一天的減少,減少到不能再減少的地步。這也就是損的過程,損之又損,損到隨後,減少到隨後,就是這種狀態,無為,無為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無不為,你就擁有一切,不要一切的時候,就擁有了一切。

道,為道日損,也是去除泡沫,追求本質,本質掌握了,別的東西就像達到無為而無不為。既然無不為,到隨後,取天下常以無事,就可以取天下,這樣的一個最重大的狀態了。


青萍築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學習的方式及其態度,對我個人啟發比較大的有三句: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句可能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句。益是增加,損是減少,這個沒有異議。問題是增加什麼,減少什麼。首先,這句話說明老子並不反對學習,他年輕時也是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學習先輩的知識,積累能力,技術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老子也同時發現了學習所帶來的問題:不斷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增加機詐之智,增長我漫,讓我們的心靈不再清淨,不再純粹。所以後面提出“為道日損”,要損去那些知見下的偽裝: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熬漫:損掉錯誤的生活態度,觀念,淨化自我心靈,才能讓道心顯現。老子提出的絕學無憂,也決對不是反對學習,而是不要讓學習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長愚痴的知見束縛自己的心靈。

第二句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這句話是我們學習實踐的一個最好的方式和態度。人的一生會會碰到各種類型的人和事,有良師益友,肯定也有所謂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強的,也有能力弱的,我們珍惜那些可以幫助我們進步的因緣,但也要用慈悲心看待那些所謂不善的因緣,他們一方面是我們引以為戒的學習對象,另一方面也是需要我們幫助,共同進步的家人。“是以聖人善救人,故無棄人。”

第三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就是老子的學習目的。我們現在很多地方興起國學熱,這應該是好事情,也是國家大力提倡的。但是有很多國學學校不是注重孩子的心靈成長,道心及倫理觀的培養,只是從表面模仿古人穿衣,行禮,這就本末倒置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反古,復古,而是在學習聖賢的智慧,讓當心下的自然生態,人文環境更加和諧,心靈淨化,這才是老子提倡的學習道的終極目的。以上三句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有關老子學習態度方面的體會。




邊緣隱士


首先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何謂知?為學日益謂之知,所謂行呢?為道日損謂之行,其次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是謂:聞道有先後,而士(人)有三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者,信者不疑,疑者不信者,不知不信,不信不知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信不足,有不信,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曰:塞其兌(無視),閉其門(無聽),挫其銳(必靜),解其紛(必清),和其光(同天),同其塵(合道),是謂玄同,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天地之間,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此致虛極,守靜篤之妙徼也,常無致虛極,無以觀其妙,常有守靜篤,有以觀其徼,


養生男人699


揭開《道德經》神秘的面秒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是知識是一天天積累,技能是熟能生巧。

“為道日損”,這裡的道,指制度,法制建設完善,政策簡政便民,與民生息同樂。思想家傳道授業,就是行為教育,使日益各行其道。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就是堅持持續落實的各行其道,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與世無爭,社會素質普及。政策社會自動運轉,“蕭規曹隨”了。

“無為而無不為。”

不刻意有所作為而是持續的完善不足,防患未然的無所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能爭取到天下人認同正常是日常做好本份,政治能力品德形象良好。當背道而馳,政治形象差強人意,沒有資格逐鹿中原,問鼎天下了。


股經匯播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什麼叫學問?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後天又懂一點,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穫,這就是做學問。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慾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慾望。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後連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無所有;然後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文字很簡單,意義也很簡單,一說就明白了。問題是,做起來很難!如何能夠把自己損之又損,放棄了又放棄,放到了一無所有之處,才能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有的境界!

老子在這裡清楚地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能夠學問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兩種能力:“提得起”是做學問要“為學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為道日損”,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個人,能夠具備這兩種能力,兩種智慧,兩種勇氣,所謂智勇雙全,就太難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學問,才用功讀了一個禮拜的書,便覺得很累,就停下來去玩了,為學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話,放不下,剛打坐幾天,又覺得一天到晚坐著,淡而無味,浪費時間,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為道日損”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為學未益、為道未損的情況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樣過了一生。這就是





奮鬥的小蜘蛛


老子揭示了兩種不同層次的認識對象—— “學”與“道”,並由此兩種不同層次的認識對象之獲得,而有兩種不同乃至相反的認識途徑與方法——“為學”與“為道”。

《道德經》四十八章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普通的求知活動;“為道”亦稱“聞道”,是指通過玄思或體驗去領悟和把握最高的“大道”。 “益”是增加、積累,“損”是減少、排除。“為學”所追求的是關於形而下的具體事物的知識,這種知識通過感覺經驗即可獲得,它貴在增益,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所以說“日益”。

“為道”則不同,首先,“道”是形而上的,它“視之不見”、“聽之不 聞”、“搏之不得”,因為超感覺超經驗,所以用認識具體事物的方法是不可能獲得的,經驗知識的積累不僅無助於“為道”,而且搞得不好還易於產生成見、偏見甚至慾望、智巧,反而會妨礙對大道的認識。


西安交大黎荔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多處提到學習的方式及其態度,我認為以下幾句值得大家深思和借鑑:

1、第48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學”是不斷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對知識的探求永遠也沒有個盡頭。“為道”是在修道的過程中慾念一天天減少,直到最後達到無為的境界,無為不是真正的無所事事,而是不妄為,做到了不妄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性,合乎自然規律的不妄為就是無所不為了。老子年輕時是周朝國家圖書館館長,學習先輩的知識,積累能力,技術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老子也同時發現了學習所帶來的問題:不斷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增加機詐之智,增長知識的同時,讓人們的心靈不再清淨,不再純粹。所以後面提出“為道日損”,要損去那些知見下的偽裝:自以為是,高高在上的傲慢:損掉錯誤的生活態度,觀念,淨化自我心靈,才能讓道心顯現。老子提出的絕學無憂,也絕對不是反對學習,而是不要讓學習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長愚痴的知見束縛自己的心靈。

2、第14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掌握自古以來的規律,去理解今天身邊發生的所有事,能夠古往今來無所不知。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反古、復古,而是在學習聖賢的智慧,讓當心下的自然生態,人文環境更加和諧,心靈淨化。古人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其含義類似於老子的“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人云:“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意思是說:“從浩瀚青史中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培養堅定不移的浩然正氣,效法道德高尚的聖賢。”以史為鑑,總結歷史規律,效法古今聖賢。這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苦讀史書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懂得“利用歷史規律,而不拘泥於歷史規律”的道理,用睿智的眼光看世界。

3、第27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老子說,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襯托。不尊重他們的老師,不珍愛他們的襯托,以為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即使是聰明的人這樣做也是糊塗到家了。這是人們學習實踐的一個最好的方式和態度。人的一生會碰到各種類型的人和事,有良師益友,也有損人利己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強的,也有能力弱的,人們要以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於不善的人,並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為善人借鑑的作用。“是以聖人善救人,故無棄人。”

4、第54章“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這就是老子認為能知曉天下萬事萬物的學習方法。同類事物,通過此一物觀照彼一物,通過此一處觀照彼一處,通過此一時觀照彼一時,這些都是觀照的一般方式,即彼與此對比觀照。同樣,也可以觀照天下所有事物的內在真性與外在表象的關聯與不同,進而瞭解所有事物的實質。如此這般的觀照,是將天下萬物視作一體的觀照。以天下論,萬物一體兩面,外在形式千姿百態,內在實質卻歸一於道。因此,要知盡天下事,不必閱盡天下事,因為生命有限而知無涯,閱盡天下事而知天下是不現實的,即令天下事閱盡,沒有通過事物表象看到內在本質的閱盡,也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知天下。真正的知天下,是善於依據道的法則去觀照萬物,透過事物紛雜的外表去深人瞭解事物簡單的實質,這種觀照方式才是觀察世界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