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1934年12月1日,經過五天五夜的苦戰,中央紅軍終於突破了敵軍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渡過了湘江。

但是,中央紅軍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極其慘重,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驟減到3萬多人。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只是暫時擺脫了陷境。實際上,更大的危險就橫亙在隊伍前方……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1934年12月初,蔣介石已經判明中央紅軍將北出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他急忙調整部署——

  1. 以“追剿”軍第1、第4、第5路等部編為第一兵團,劉建緒任總指揮;
  2. “追剿”軍第2、第3路軍為第二兵團,薛嶽任總指揮,在城步、新寧、通道、綏寧、靖縣、武岡、芷江、黔陽、洪江地區構築碉堡線;
  3. 令黔軍王家烈部在錦平、黎平一線堵擊紅軍,令桂軍一部對紅軍實行尾追,企圖將中央紅軍圍殲於北進湘西的途中。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1934年12月11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紅一軍團第2師佔領了通道。通道,位於湘、桂、黔三省交界處,戰略位置顯要。次日凌晨,中央紅軍機要部門,破譯了一封敵軍密電。密電錶明,國民黨軍已經判明紅軍位置和意圖,調動了五倍於紅軍的強大兵力在通道以北地區張網以待。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中央幾位負責人立即在通道縣境內召開緊急會議,出席人員當中,毛澤東赫然在列。這是自1932年寧都會議後,毛澤東第一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在這次會上,李德不顧敵人在前方佈下的強大兵力,仍堅持按原定戰略方針,立即北出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他提出的計劃是:國民黨軍既然在平行線上追擊我們,那我們就讓國民黨軍超過我們,我們則在他們背後轉向北方,與紅二軍團建立聯繫。

毛澤東則建議西進貴州,因為當時貴州是全國有名的貧瘠之地,再有黔軍將領內部不和已久,軍閥王家烈雖名為貴州省政府主席,實際上只能調動不到兩萬人的部隊,軍餉、裝備都得靠蔣介石的援助。毛澤東的主張得到了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等多數與會同志的贊同。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但是,由於博古、李德的干擾,毛澤東提出的正確主張未能被會議採納,中央紅軍仍按原定計劃北出湘西,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

不過,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在行軍路線上作了一些調整,改變了博古、李德原定由通道北上的行軍路線,命令中央紅軍西進貴州,沿黎平、錦屏北上,與在湘西北活動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避免了中央紅軍鑽入國民黨軍布好的口袋,遭受全軍覆沒的危險。

1934年12月17日,中央負責人所在的軍委縱隊進駐貴州省黎平縣。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討論中央紅軍行動方針問題。中央紅軍到底要向何處去的這個重大問題再次被提出來。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會議上爭論非常激烈,周恩來在後來回憶黎平會議時說道:

從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爭論尤其激烈。這時李德主張折入黔東,這也是非常錯誤的,是要陷入蔣介石的羅網。毛主席主張到川黔邊建立根據地。我決定採取毛主席的意見。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舒健:爭論的焦點是戰略方針的改變。通道會議,解決了紅軍暫時的行動方向,黎平會議解決了紅軍的戰略行進方向。

黎平會議是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中央政治局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作出了中央紅軍戰略轉兵的重大決策。與會多數同志贊同毛澤東向貴州西北進軍的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
12月20日,中央紅軍分左、中、右路軍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前進。在正確的戰略方向引領下,中央紅軍一路輕裝上陣,勢如破竹,經錦屏、劍河、鎮遠、施秉、黃平、餘慶、甕安等七座縣城。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1934年12月31日,軍委縱隊抵達烏江南岸的猴場。當天夜裡,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上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錯誤主張,重申黎平會議的決議,決定紅軍搶渡烏江,攻佔遵義。

會議通過了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會議決定:“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作報告”,以加強政治局對軍委的領導。這個決定,實際上剝奪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就在猴場會議召開的同時,尾追中央紅軍的國民黨中央軍薛嶽部吳奇偉縱隊四個師已進佔施秉,周渾元縱隊四個師已進佔施洞口,正向新老黃平逼近,企圖將紅軍殲滅於烏江以東、以南地區。

中革軍委決心在敵軍未完成合圍之前,迅速搶渡烏江,向敵軍力量薄弱的黔北挺進,開創川黔邊蘇區。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為了解敵情,紅一軍團第2師第4團對對岸進行了火力偵察,發現上游的新渡口敵人配備的火力較少,且有一條羊腸小道與渡口大道相通,勉強能夠攀登。耿飈、楊成武決定: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
1935年1月1日夜晚,在江界河渡口,三隻竹筏開始試渡。一小時後,傳來消息,因水流太急,後兩隻竹筏被衝向下游,竹筏上的紅一軍團第2師第4團第3連連長毛振華率四名戰士連人帶筏不知所蹤。凌晨時分,軍委副參謀長張雲逸親往紅四團督戰,敵追兵薛嶽部逼近,紅軍務必儘早渡江。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第二天上午9時許,紅四團在江界河渡口再次組織強渡烏江,還沒等竹筏劃到對岸,敵人陣地上就響起了槍聲。

原來,以毛振華為首的五名勇士在江界河渡口對岸的石崖下潛伏了一夜。當紅四團突擊隊乘坐竹筏,在炮火的掩護下接近對岸時,毛振華等五名勇士適時向國民黨守軍發起進攻,掩護強渡的部隊迅速登經過浴血奮戰,1月3日上午,烏江浮橋架成,軍委縱隊和後繼部隊安全渡過烏江。與此同時,紅一軍團第1師、紅三軍團也先後完成渡江任務。強渡烏江之後,紅軍如一支勢不可擋的利箭,進軍的矛頭直指黔北重鎮——遵義。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中革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為了迅速奪取遵義城,親率紅一軍團第2師第6團。

1月6日晚,紅六團第1營曾保堂營長等人化妝成黔軍,讓幾十個經過教育的俘虜在前面帶路。部隊到達遵義城下後,向城樓上的國民黨守軍喊話。磨蹭了二十多分鐘後,國民黨守軍放鬆了警惕,認為這是“自己人”,打開了城門。

紅軍戰士們蜂擁而入,從兩側攻上城樓,迫敵投降。二十多個司號員一齊吹起了衝鋒號。1月7日凌晨,紅軍毫不費力地佔領了遵義城。

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驟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一封破譯的密電,讓毛澤東再次出現在中央負責人會議上

隨著戰場上接連取得的勝利, 佔領遵義之後形勢表明,召開一次政治局會議,徹底糾正黨的領導上的錯誤,條件已經成熟。一次具有偉大而深遠意義的會議已經提上日程,中國共產黨和中央紅軍終於撥開重重迷霧,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來源/央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