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的黃皓要不要為蜀漢的滅亡負責?為什麼大智若愚的劉禪會寵信他?

歷史簡單說


大家好,我是野史共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回答第一問:蜀漢的滅亡黃皓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都知道白帝城託孤後,其實蜀漢大權在諸葛亮手裡,此時的後主劉禪想幹啥都得經過諸葛亮點頭!但是後來諸葛亮病死於北伐的路上,後來雖然董允,蔣琬等接管蜀中大權,但是他們都命不長,尤其在董允死了以後,劉禪便開始親信宦官黃皓,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大將軍姜維多次向劉禪進言除掉黃皓,因為姜維看出黃皓必定會誤國,但是劉禪都沒有理會!

公元263年,姜維率先發現,曹魏軍馬出動,並且將這一軍事急報送於蜀中劉禪,不過劉禪面對如此大事,竟然沒有通知蜀中眾位大臣去商量對策,而是直接與宦官黃皓私下商量,還聽信了黃皓之言!“曹魏不可能翻山越嶺來攻蜀中!”如此小兒之語,劉禪居然相信了!當鄧艾偷渡陰平之時,劉禪覺得他的末日就來了,即使派遣了諸葛瞻救援,但仍然改變不了任何局面!最終選擇投降!所以說黃皓對蜀漢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再回答第二問,大智如愚的劉禪如此寵信一個宦官,其實我認為原因很簡單,歸根到底還是諸葛亮在世之時對劉禪管理得太嚴格了,自己貴為一國之君,卻事事聽從他人,自己沒有一點實權,連朝中劉禪選取妃子,當然這事是董允負責,董允認為劉禪妃子已經有12人,已經完全夠了,當然了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對此事的看法也是一樣,因此劉禪始終不能繼續選妃,久而久之劉禪或許對諸葛亮也會產生些許意見!從諸葛亮死後,劉禪就立馬抄了諸葛亮的家,可以看出劉禪對諸葛亮是極為不滿的!只是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不敢當面表達出來!

至於寵信黃皓,劉禪完全把他當作是“另外一個自己”自己敢想而不敢做的事,全部都由黃皓完成!至於劉禪寵信黃皓的根本原因,或許就是諸葛亮當時太過於強勢,太過於霸道,他受夠了諸葛亮的擺佈,現在有一個對他阿諛奉承討好自己的人,從這些方面來看,劉禪親信黃皓也是正常的!黃皓讓劉禪找到了自己才是老大的感覺!


野史共享


章武三年(223年)五月,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時年十七歲。外有丞相諸葛亮統軍,總理一切軍事外交的大事;內有董允、費禕管理朝政內務的事情。一個還不成熟的孩子,只有天天上朝走走形式,也沒有啥事,天天在後宮和眾多美女膩歪在一起,時間長了也就夠了。

有個宦官叫黃皓,善長察言觀色,投劉禪的喜好。沒事就陪劉禪鬥鬥蛐蛐兒,劉禪也是樂在其中。也就逐步的寵信黃皓這個玩伴,黃皓是個有心計的人,便阿諛逢迎,想處心機慮往上爬。

可是朝廷的侍中董允看穿了黃皓的意圖,多次當面警告責罵黃皓。黃皓是十分的懼怕董允,始終不敢為非做歹。

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逝。陳衹接替董允的職位。他不再排斥黃皓,使得黃皓開始有機會參與政事。

公元258年,陳衹病死。黃皓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總攬朝政。他操弄威權並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

蜀漢滅之後,鄧艾多次想殺黃皓,但是黃皓用重金賄賂了鄧艾身邊的人,得以免死。

黃皓肯定是一個奸佞的勢力小人,蜀漢的滅亡與他也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在朝廷裡無所事事的劉禪,需要一個經常陪他玩的人,來消磨無所事事的時光,後來逐漸的成了他的精神寄託。


隱者康司馬


黃皓是否要為蜀漢滅亡負責

如果將蜀漢政權放到現代社會比較,那麼就如同一家家族企業,而企業的負責人就是劉禪。蜀漢政權的最終滅亡,猶如企業的破產,那麼要負責的也只能是後主劉禪而已。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最為猖獗的時期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皇帝與外戚集團之前矛盾,最後催生出宦官專權,甚至宦官權利最終強大到不受皇權制約,直接決定天子的廢立。

以大漢延續為使命的蜀漢政權,到後主劉禪手中依然延續了東漢王朝寵幸宦官的癖好,讓宦官黃皓參與政事,最終專秉朝政。雖然蜀漢的黃皓遠遠沒有發展到東漢宦官專權最厲害的地步,依然依賴與後主劉禪的寵幸,但是此時黃皓已經可以通過後主劉禪對官員進行打壓,培植自己的勢力。



樊建、董厥、諸葛瞻統領朝政,面對黃皓玩弄權柄,諸葛瞻、董厥卻選擇了遷就庇護,只有樊建進行反對。同樣,姜維面對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主張將其處死,但遭到劉禪反對,認為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最後姜維感到畏懼,只好請求沓中屯田,遠離成都避禍。

可以說,黃皓的專權完全是來源於後主劉禪的支持。面對滿朝大臣和黃皓之間,後主劉禪選擇了自己身邊的黃皓。即使姜維上奏提防關中的鐘會,後主劉禪依然選擇相信黃皓的鬼神巫術,認為鍾會不會進攻蜀漢政權。

因此,蜀漢的滅亡,真正要負責的是後主劉禪,宦官黃皓只不過順著皇帝的喜好為其服務罷了。

劉禪為何會寵信黃皓

劉禪寵幸黃皓完全是與蜀漢群臣博弈的結果。

蜀漢政權從建國以來就存在三股利益集團,分別是本地的益州集團、劉焉(劉璋之父)入蜀帶來的東州集團、劉備入蜀帶來的荊州集團。三股勢力共同瓜分益州這份大蛋糕,始終存在分封不均的情況,於是三股勢力存在競爭關係。

劉備時期,毫無疑問,荊州集團分著益州這塊大蛋糕。諸葛亮時期,繼續延續著劉備的政策;可等到諸葛亮去世,劉禪掌握了蜀漢大權,東周集團也就順勢再次強勢起來。而無論是劉焉、劉璋時期,還是劉備、劉禪時期,作為東道主的益州集團一直處在末尾,也就決定了益州集團對蜀漢政權是排斥的態度。

無論益州、東州、荊州集團哪方面主持國家朝政,作為國家負責人的後主劉禪都不希望自己僅僅做一個名義上的皇帝。那麼,他選擇培植自己的代言人,那就是自己身邊的宦官黃皓。

後主劉禪之所以選擇相信黃皓,其實從他與姜維之間的對話就可以看得出來。黃皓在後主劉禪的眼中,永遠只是一個小人物而已,永遠需要自己的支持。而相對應的姜維為代表的群臣,在劉禪眼中就成了可以限制自己權利的大人物了。

小人物是沒有威脅的,大人物就不同了,所以,當姜維讓後主殺掉黃皓時,後主劉禪選擇了拒絕。意思很明顯,黃皓只不過是一個小人物而已,何必要與他一般見識,真正要在意的就是你姜維這些大人物啊。


安定郡小書生


黃皓不但不需要為蜀漢滅亡負責,相反他才是那個一心延續蜀漢的人

那些說黃皓要為蜀漢滅亡負責的人,先來回答這個問題:

都說黃皓亂政,黃皓做了什麼壞事?殺了幾個功臣?

事實是黃皓沒有處死一個蜀漢文臣武將,也沒有做出有損蜀漢的事情。

歷史對於黃皓過於誇大其詞

1、黃皓最高官職就是中常侍、奉車校尉,而姜維是大將軍,黃皓地位遠遠不及姜維,如何能夠殺害姜維;

2、都說黃皓將羅憲從太子舍人調為巴東太守是打擊報復,可羅憲在蜀漢滅後在東吳圍攻下堅守半年,不算是黃皓用人之明?

3、甘陵王劉永10年見不到劉禪,究竟是黃皓阻止他來朝見,還是劉禪不想見到他呢?劉禪若想見他,黃皓能夠阻止?

4、黃皓要用閻宇取代姜維做大將軍,不是黃皓一個人這樣想,諸葛瞻、董厥等也支持讓閻宇取代姜維,這算是黃皓的錯?何況黃皓還是依照劉禪的命令,向姜維賠禮道歉。

事實上,262年蜀漢朝廷主流是罷免多年北伐無功的大將軍姜維。

5、作為黃皓好友的陳祗、閻宇人品都不錯,黃皓人品也不會太差。陳祗是蜀漢尚書令,閻宇曾任庲降都督、右大將軍、永安都督,素有戰功,做事勤勉、精細,和馬忠名聲差不多。


黃皓干政其實是黃皓意圖繼續陳祗治理蜀漢模式

258年8月,陳祗死亡,劉禪任命董厥為尚書令、諸葛瞻為僕射,讓董厥治理蜀漢,諸葛瞻輔助;

261年10月,劉禪樊建為尚書令,讓樊建治理蜀漢,董厥為輔國大將軍,脫離治理,諸葛瞻兼管尚書省,輔助治理。

這足以說明,董厥、樊建、諸葛瞻三人治理蜀漢不力,完全失去了陳祗治理蜀漢時的“幹肅有章,和義利物,庶績允明”成績,這才有黃皓聯合其他不滿3人治理的蜀漢大臣進行干政:

“士大夫多附之”

足以說明黃皓干政並非不得人心。

蜀漢的滅亡,根本原因在於姜維率軍在外屯田,在得知曹魏大軍進攻消息時,姜維非但不積極回防漢中,還繼續在沓中繼續屯田。

雖然姜維要求劉禪調兵守漢中,但蜀漢精銳5萬大軍都和姜維在沓中。合計蜀漢全國10萬兵力,基本上可以調遣的兵力都在姜維手中,劉禪是無兵可調。鍾會攻打漢中時,漢中守險關的兵力只有1萬人,如何抵擋10萬鍾會大軍。

若姜維馬上回防漢中,鍾會攻打漢中只能是以失敗告終——5萬大軍據守漢中對抗10萬鍾會軍,綽綽有餘。漢中不丟,給鄧艾一萬個膽,也不敢偷渡陰平奔襲成都。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黃皓,我們知道,是蜀漢的宦官,其實魏蜀吳三國,也只有蜀漢的宦官比較出名,而東吳與曹魏就比較少看到宦官出現,曹魏的曹操與曹丕明確定下婦人與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

而曹魏與東吳的朝政,要麼是皇帝當政,要麼是權臣當政,比如曹魏的曹爽,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懿,或者東吳的孫琳,諸葛恪等人,宦官基本沒有什麼露臉的機會,自然沒有參與朝政的權力。

其實蜀漢的情況和東漢中後期的情況會比較想象,東漢的皇帝往往不能自處,只能靠著宦官與外戚對抗,原因是東漢皇帝年紀太小,另外文官們也基本是跟著外戚的,畢竟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士人們,是看不起宦官的。

黃皓的情況,有點像,又有點不像,劉禪繼位的時候只有十七歲,而且是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情況下,所以劉禪的話語權也沒有多少,而朝中的大臣,比如蔣琬,費禕,董允等人,是跟著諸葛亮,如出師表那樣,對劉禪是各種規勸。

都說良藥苦口利於病,良言卻是逆耳,比如劉禪想要擴充自己的後宮,而董允卻以古代后妃不超過十二個,將劉禪的想法打消掉了。

劉禪或許是聽進去的,或者是被迫的,但心裡終究是不大高興的,所以他就開始寵信了黃皓,黃皓也很會溜鬚拍馬,但是董允在呢,黃皓也不敢有所造次,所以董允在的時候,黃皓僅僅是個黃門丞而已。

可是董允在公元246年就死了,而諸葛亮早在公元234年就病死了,接替董允擔任侍中的是陳祗,陳祗是許靖的外孫,陳祗這個人到是不排斥黃皓,他還與黃皓一起合作,掌控朝政。

公元258年,陳祗死了,黃皓就控制了朝政。劉禪的弟弟劉永不喜歡黃皓,黃皓就在劉禪耳邊說劉永的壞話,劉禪就疏遠了劉永。

很多大臣都依附黃皓,但是羅憲也不喜歡黃皓,被貶到巴東當太守。

公元259年,諸葛瞻與尚書令樊建庇護黃皓。

公元262年,姜維奏請劉禪說黃皓是個奸臣,要處死他,可是劉禪不以為然,讓黃皓向姜維道歉,姜維擔心黃皓加害自己,只能避於沓中種麥。

公元263年,姜維聽說鍾會要攻打蜀漢,可是黃皓卻找人算命,跟劉禪說鍾會不會來,所以劉禪也沒啥準備,最後蜀漢劉禪只能向曹魏投降。

鄧艾打算殺掉黃皓,可是黃皓買通鄧艾的身邊人,竟然沒被殺死,或許他也覺得劉禪能投降,黃皓也是有功勞的吧。


歷史簡單說


愚以為,應該為蜀漢滅亡負責的人還只能是劉禪。

一則是,火燒連營的慘敗、諸葛亮的去世、元老英臣的相繼離世,都是敗相紛呈的表現,雖然姜維等努力伐魏,但已是強弩之末。歷史的發展,到劉禪時已經是氣數將近。

二則是,蜀漢氣衰,魏晉卻反而氣盛,不僅司馬懿老謀深算,後輩才俊如鍾會鄧艾等都是沙場勁敵。此消彼長,回天乏術。

三則,還得說,劉備沒有留下好後,雖有人說劉禪是大智若愚,但是畢竟愚鈍,實在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之才。要不然怎麼會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嘆呢?他寵信黃皓豈非大錯?黃皓之於劉禪無非大糞之於蠅蛆,皆是自身感召,什麼君感召什麼臣而已,合該劉禪亡國。

四則,假設天不滅蜀,則諸葛不會早喪,若諸葛再活二十年,恐怕魏後不復有晉矣!然歷史可以假設乎!嗚呼!天將滅蜀,必先折其大枝大幹矣!

綜上,諸君之怨儘可息矣!


四為堂主人


自古宦官弄權而導致王朝走向覆滅的事例便不少,如秦之趙高,漢末十常侍亂政等等。說到蜀漢的滅亡,一方面是蜀國自身的先天不足,蜀國偏居西南,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蜀主劉禪非賢明之君,並無遠志,若有稱霸天下之志,效仿當年秦國東出,奇蹟也不是不可能發生。所以蜀國無明君,加之先天條件不足,故遠不及佔據經濟文化重心的曹魏,長此以往,只要魏國不出大的動亂,蜀國遲早為魏國所滅。至於說到黃皓的出現到底要不要為蜀漢的滅亡負責呢?這個多少還是有責任的,因為他的出現,加速了蜀漢的滅亡。那麼歷史上的黃皓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劉禪又為何會寵信於他呢?他又是如何加速蜀漢滅亡的呢?下面我們一一進行細說。

黃皓其人

黃皓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我是這樣認為的:“善隱忍,識時務,曉權謀”。黃皓跟隨劉禪的時間很早,自公元223年劉禪即位,黃皓便是劉禪的近侍,而黃皓真正“出人頭地”是什麼時候呢?是在公元258年,鎮軍將軍陳袛死後,黃皓才開始專秉朝政,整整經過了漫長的三十五年,黃皓才熬出了頭。那麼在這期間,黃皓是否遇到過危機呢?自然是有的,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勸誡劉禪: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後漢因何傾頹?固然有外戚之禍,然皇帝身邊的宦官專權,禍亂朝綱更是一大原因。

諸葛亮的進言雖說沒直接點出黃皓,但毫無疑問這阻礙了黃皓自身的發展,不過黃皓這人倒是很識趣,諸葛亮在世期間還算規矩。

諸葛亮死後,到董允擔任丞相一職時,黃皓仗著有劉禪的寵信,逐漸開始有接觸權利的苗頭,不過很快便被董允打壓了下去。《三國志》記載:

“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

董允曾多番訓斥黃皓,對此黃皓還是很識時務,並沒有和董允對著幹,故在董允死前,黃皓的職位不過黃門丞,只統管宦官,不敢參與朝政。直到公元246年董允亡故,黃皓終於迎來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時黃皓乃劉禪近臣,深得劉禪寵信,但要真正走上仕途,他還需借力,而當時的尚書令陳袛與他有同樣的需求,故兩人一拍即合。陳袛藉助黃皓逐漸深得劉禪信任,而有了陳袛的照顧,黃皓也逐漸開始參與朝政。

禍亂朝綱

公元258年,陳袛病逝,時黃皓在朝中已經培植了不少親信,內政名義上由樊建、董厥、諸葛瞻三人主持,但實際上卻是黃皓隻手遮天,連大將軍姜維對他也無可奈何。黃皓專權期間,大肆排除異己,不少忠臣良將被他擠出朝堂之外,連大將軍姜維亦未能倖免。姜維與黃皓素來對立,時黃皓因受劉禪寵信而朝中諂媚之臣皆依附於他,黃皓一面聯合眾臣打壓姜維,一面提拔將軍閻宇,欲取而代之,使得姜維無法立足於朝廷,無奈出朝屯田,遠離是非。

在黃皓專權政期間,蜀漢朝政一片混亂,終在公元263年走向了盡頭。話說蜀主劉禪為何會寵信如此一個奸佞小人,並縱容他肆意妄為呢?一方面自然是帝王權術之道,宦官沒有背景,一般帝王是不會覺得宦官會對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脅的,而利用宦官又可以有效制約朝臣,從而達到皇位穩固的目的;另一方面當然也融合了個人情感,宦官是皇帝的近臣,長期相處自然容易產生信任,只可惜劉禪對黃皓過於信任,終究沒把握好一個度啊!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不需要,蜀國這樣的政權,應該完蛋,居然還有43年的國祚,按照正常的情況,早該完蛋了。

蜀國滅亡前幾年,吳國國君孫皓的弟弟出使蜀國,回來時報告蜀國國內的情況:“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就是說整個朝廷上沒有講真話的,政治上小人當道,混亂不堪;在民間,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經濟上都已經達到了崩潰的邊緣。你看看,這個反人類政權,豈是一個黃皓能搞出來的?

當初劉皇叔從劉璋手上奪取益州,為了搜刮民財,發行當十大錢當百大錢等虛值貨幣,當時民間用的是五銖錢,每枚銅錢重量五銖,現在大耳兒一枚五銖錢當十枚甚至一百枚用,不接受者格殺勿論,很快就將幾十年未經戰火,富庶的益州掠奪的國弱民窮;等到諸葛村夫上臺時,發行"太平百錢"虛值貨幣,一枚重量一兩株的銅錢居然要當一百枚五銖錢用,掠奪何其慘烈!!

蜀漢政權能撐那麼久,本身就是個奇蹟了。





老賈先聲


用心解讀歷史,大家好,我是心說歷史,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黃皓何許人也?黃皓乃是蜀國的一個宦官。要知道,東漢就是以為宦官才亡國的,所謂三國其實就是東漢的三個碎片,三國所行的制度與東漢時期大體相似。東漢時期,宦官可以利用制度大權獨攬,三國時期也是一樣的。

宦官黃皓最後做到了中常侍、奉車都尉。這兩個官職筆者稍作一定解釋,首先奉車都尉,這個事實管理皇帝的御用車馬,食奉是兩千石;再說中常侍是皇帝的寵臣,食奉是兩千石。當時兩千石的大官不在少數,但是中常侍能插手中書省的管理,當時誰插手中書省誰就能左右朝局。黃皓在這個職務上,極度排擠蜀漢名臣姜維,陳壽於是評論:他需要對蜀漢的滅亡負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筆者認為,蜀漢蜀漢就是不出黃皓,也一定會滅亡,那麼這需要黃皓負什麼責任呢?

諸葛亮的隆中對說的很清楚:劉備集團如果佔據荊州、益州,只需要等待天下有變時,再去圖謀天下。對蜀漢來說,益州是用來自保的,荊州是用來進取天下的。然而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蜀漢政權只能龜縮自保,等待被統一的命運。

反觀諸葛亮,有學者認為,諸葛亮為天下一統遭成了阻力。因為當時,蜀漢無征伐天下的實力,然而諸葛亮偏偏要勞民傷財,六出祁山。楚漢當時的形勢是:糧食極度不足,自保尚且存在問題,更何況六次北伐。

這是個死局,實力決定,誰解也解不開,因此就算是蜀漢政權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阻止不了上述韓政權滅亡的命運。

再來說一下黃皓:雖然排擠姜維,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阻止姜維的繼續北伐,讓老百姓享受滅亡之前的美好史官不是很好嗎?

以上只是筆者一家之見,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心說歷史


按常理來說,諸葛亮生前對劉禪說的:“親賢臣,遠小人”,劉禪應該能夠理解,但事情卻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董允去世之後,黃皓被劉禪提拔了上了,而黃皓卻瞧不慣姜維的所作所為,經常在背地裡給姜維使絆,而姜維也是無可奈何。並且黃皓還經常說劉永的不是,劉永是劉禪的弟弟,結果劉永被劉禪貶職。

劉禪寵信黃皓,據歷史記載“便辟佞慧”。諸葛瞻在臨終前說出了真相:“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何敢言返?”。意思是:諸葛瞻和他父親諸葛亮相比沒有多少才華,也無法做到內外兼顧,在朝廷,他無法將佞臣黃皓斬殺;在戰略方面,他無法牽制姜維的行動。這也是為什麼諸葛瞻一定要出戰鄧艾,主要是因為他心中愧疚。

很明顯,諸葛瞻已經說出了劉禪為什麼寵信黃皓。黃皓是一個宦官,而他的主人就是劉嬋,如果不是主人劉嬋的默許,宦官黃皓怎敢胡作非為。黃皓之所以敢放縱,與劉嬋有很大的關係。在劉禪看來,黃皓能夠牽制姜維的北伐,但是姜維與諸葛亮的關係非常好,所以劉禪明面上不敢動姜維,只能用宦官黃皓,這也使得黃皓的權力過大,讓蜀漢內部不得安寧。

如果黃皓不專權,蜀國是不是就不會滅亡呢?

諸葛瞻曾說“”“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說到底就是他沒能專權而已,沒能像他父親諸葛亮一樣,朝廷內外他一人說了算。但是,如果他把黃皓搞下去,並且他讓姜維規規矩矩聽他的話,那麼他也不能挽回蜀國的敗局。

當初,姜維讓劉禪殺了黃皓。如果劉禪真的把黃皓給殺了,姜維也不可能打敗魏國。在《三國演義》裡,姜維正在節節勝利的時候,黃皓卻給劉禪說姜維有可能要篡權,讓劉禪把姜維立即調回來,以至於,姜維的北伐功虧一簣。這只是小說虛構的情節,宦官黃皓並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

所以,黃皓肯定是一個奸臣,但是,蜀國的滅亡和他沒有直接的關係,他不是主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