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準確嗎?

增廣小文


在我們印象中,“寺”和“廟”似乎就是和尚居住的地方,是和尚宣講法事吃齋唸佛的地方,一般人認為兩者並無區別,只是稱呼不同而已。

其實錯了!“寺”和“廟”其用途和供奉主體不同,兩者有嚴格的區別。

簡單來說就是:“寺”供奉的主尊是佛或者菩薩。比如少林寺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保護佛教的神;還有十八羅漢神像、釋迦摩尼像,這些都是佛,少林寺是拜佛的。(如圖)





佛教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兩漢(東漢、西漢)期間傳入我國的,然後本土化,分成幾大枝,各有一套理論。

(到了唐朝,唐僧取經只是為了解釋這些佛經,因為他發現各地佛經翻譯有誤)。

隨著佛教的出現,僧侶居住的地方就叫“寺”,“寺”是隨著佛教的興起而出現的。

“廟”供奉的主尊是鬼神,是人們的偶像,是祭祀的中國祖先。比如孔廟、龍王廟、關公廟,娘娘廟等。

廟裡不一定有和尚,和尚是佛教徒。“和尚”最早是對有一定修為僧人的尊稱。到後來是對男性僧人約定俗成的一種統稱。

也就是說和尚是拜佛的。他們不拜“廟”裡祭祀的鬼神和咱們的祖先,換言之,和尚是住在寺裡的。

但是中國歷史上有一句俗語叫做“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意思是說,人可以逃脫,但是你所居住的地方或者某些東西並沒有消失,早晚會捉住你的。




瞭解了“寺”和“廟”的區別,現在發現這句話是錯誤的。

和尚從來不住廟裡,和尚跑不跑和廟沒有任何關聯。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寺。”親們明白了嗎?以後把這句俗語改過來吧。

接下來咱說說“觀”和“庵”的區別:

“觀”是道士居住的地方,所謂“觀”最早是皇上為了迎接仙人而修建的地方。比如漢武帝為了迎仙人做法和死去的李夫人相見,特意在甘泉宮修建了“延壽觀”。現在武當山上的道觀很出名,有興趣的親們可遊覽一番。

原先“觀”裡沒住著道士。有記載最早住進道觀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的頑疾被迎進了皇宮內的“昆明觀”。




【觀者,於上(皇上)觀望也】從此以後,道教徒為了感謝皇恩,於是就把道教建築或所住的地方稱為“觀”。

“庵”詞典解釋為小茅草房,泛指道教中尼姑所住的地方——尼姑庵。

古代道教也存在著男尊女卑的現象,道士住的地方稱為道觀,有能力的女道姑才能住進道觀。

本來道觀只住男道士,到後來有修為的尼姑要去道觀聽講經,慢慢就和男道士住在了一起,其中的貓膩你懂得。

沒有修為的尼姑就只能住在尼姑庵,從“庵”字可看出尼姑之間的地位差別。

武則天最早出家就住在尼姑庵,還是個下等尼姑,拖地洗衣服什麼活都要幹,到後來尼姑們知道她是皇上的情人後,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把她當姑奶奶供奉著,這就是狗眼看人低。



秉燭讀春秋


寺、廟、觀、庵,現代人的理解都是宗教場所。寺和廟是僧侶居住和佛家祭祀活動場所;廟也被用來做祭祀鬼神的場所;觀是道家道家居住和祭祀活動場所;庵是女性僧徒居住和祭祀活動場所。不過,在古漢語中,它們所代表的含義跟現代完全不同,自然“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句話,在某些場合就有問題了。

寺,在古代是官署辦公地點,而且不是一般的官署,是專指卿士辦公場所。比如在漢代,中央機構劃分為三公九卿,三公辦地點叫“府”,九卿辦公地點就叫“寺”。大家最熟悉大理寺,就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鴻臚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太常寺,負責禮儀祭祀的機構等等。

寺,是如何演變成佛教場所的呢?相傳,佛教傳入中國後,西方來的佛教徒,通常被安置在鴻臚寺居住,後來特地新建一所獨立場所,取名白馬寺,從此僧侶活動場所,都以寺取名。

廟,最早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太廟,卿大夫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家廟。西周時期,就基本確立天子祭七廟(也有九廟的情況),分別為三位始祖,四位先祖。三位始祖永世祭祀,四位先祖隨著老皇帝駕崩,不斷變化,保持現任皇帝以上四代。

後來,廟的範圍擴寬,除了祭祀祖先,又變成祭祀各種鬼神的場所,比如土地廟,關帝廟、孔廟、城隍廟等等。

觀,最早是用於觀景的亭榭、樓臺等建築,如宮觀。據說漢武帝迷戀方術,請了很多方士來幫他實現成仙的願望。這些方士很多就被安置在宮觀裡,後來,觀就成了方士、道士的活動場所。

庵,其實是一個很平民化的建築,原指小草房,一般是指過著隱士或半隱士生活的文人,自己搭建的簡易居住地,通常會給它起一個某某俺的文雅名字。如桃花庵、老學庵,麒麟庵等等。

南北朝以後,有了專門為女佛家弟子建造的活動場所,庵這個詞就成了混用詞。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按照現代意思就是,人跑了,家跑不了,因為和尚就住在廟裡。不過,按古代意思,廟最早根本不住和尚,是祭祀鬼神的地方,那這句話就解釋不通!


尋根拜祖


為什麼說和尚與廟沒有聯繫呢?這就要看寺與廟的區別。

寺與廟

寺,原本是古代行政機關。西漢中央官制設置“三公九卿”,其中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即所謂“三府九寺”。明代設置“五寺”,分別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都是重要的中央刑法和禮制機關。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說文解字》

而寺由官署向僧人廟宇轉變,相傳始於東漢。當時有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書來到中原,住在洛陽的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白馬寺,自此“寺”也就成為僧人住所的統稱。

隋朝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呼越來越少,逐漸成為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原本是古代祭祀祖宗的地方。帝王的祖祠稱“太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禮記》

先秦以後,廟逐漸成為神社,凡有功於國於民的,超凡至聖的歷史人物,死後可入廟,享受人們的祭祀禮拜,如禹廟、孔廟、關帝廟、岳飛廟等。

因此,單獨提到“廟”字,與和尚並沒有太多關聯。但是一些包含“廟”的詞彙與僧人有關,比如“廟宇”、“寺廟”,如果不細究的話,“跑了和尚跑不了廟”中的“廟”字可以代指“寺廟”,單用則不可。

觀與庵

觀,原指天象觀察臺。用於觀測天文、星象。

觀者,於上觀望也。——《釋名》

還是從漢朝開始,逐漸出現與天地、自然“溝通”的皇家場所,漢武帝時設置“延壽觀”,其用意不言而喻,漢元帝時因一位道士治好了他的頑疾,因此在皇宮中修建“昆明觀”,自此,道教為感激皇恩,遂將道教建築統稱為“觀”,“道觀”之名也源於此。

庵,原指“草舍”。古時原是一種草的名字,叫“庵閭”,可以用作蓋房屋,中國僧人有些習慣在安靜的地方蓋草舍、茅棚,用的都是庵閭,這種行為被稱作“結草為庵”。

草圓屋謂之庵。——《釋名·釋宮室》

依舊是在漢朝,出現很多專為佛徒比丘尼居住的庵堂,因此“庵”逐漸成為尼姑行動場所的專用名詞。

區別

除了寺、廟、觀、庵,類似的場所類專有名詞還有祠(偉人紀念堂),建築內的結構專有名詞還有殿、堂、院等。其具體區別如下:


  • 寺——僧人廟宇。

  • 廟——供奉先賢、鬼神。

  • 觀——道士廟宇。

  • 庵——尼姑住所。

  • 祠——紀念偉人、先人。

  • 殿——建築內形態高達、地位顯著的屋舍。

  • 堂——建築內供奉祭祀對象的地方。

  • 院——建築內閉合的單元。

中國古代禮樂盛行,對於各類建築的稱呼也不盡相同,各位看官且要多許多看,莫要將傳統文化流於無形。


尹禾


和尚長得有腳。如果要跑,完全可以。廟是固定的,有幾千年的廟,沒有幾千年的和尚。活百多歲也就是長壽了。不過這句話說得道理。我們民間還有對那些做壞事的有那句,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針對那些想逃避懲罰的行為,人和事。

道教有宮,佛教也有宮,寺在古代是官方獨有的。後來才是專門指佛教的場所。庵是佛教女性出家尼姑的專門道場。廟在道教佛教中都有。分佛廟,道廟,一般土地廟,山神廟,城隍廟都是道教的。觀,只有道教才有道觀,說到道觀,就避不開唐朝貞觀年號,忌用那個觀的音,字不改,音改為與貫同音沿用至今。


自在瞭然1


我們都去過旅遊景點,也都去過寺、廟、觀、庵,但這四個是有物別的。

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最初寺通常是指官舍,到了漢代,就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至於廟,最初的解釋就是祭祀的場所,分為家廟和神廟。天子配七廟,這裡的廟就是供奉祖宗的地方,屬於家廟。農村現在也有很多家族祠堂,那也是家廟。至於神廟,自然是供奉神靈的地方。如老君廟、玉帝廟、天官廟、龍王廟、城隍廟等等,諸如此類。因為佛教供奉的佛陀,後來也成為了中國人信仰的神靈,所以才有了觀音娘娘廟之類的佛教廟宇,大家就把寺廟給混合了。庵,是尼姑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一般都是被稱為尼姑庵,尼姑庵也是寺廟的一種。

觀,則是專指道教的活動場所,是取觀星望氣之意,我們現代也有把道觀稱為宮的。

至於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就是說;人無論何時都有家,出家,在家都一樣,即使跑了還會回來。也有另一種解釋,意思是你跑了我找你家(廟)。個人觀點。謝謝。


史文今


如果若要區分開來看,依我之觀點要從它們在與其他文字的組合上來分別之。一般情況下,‘寺與廟不分家,有寺廟兩字常常組合,可以看作寺與廟不同音但同意。觀一般常見與之相組合的是道字常用~~道觀。庵字一般常與姑或尼姑組合~~尼姑庵。

在有了文字組合之後也就好區分了。寺與廟一般是佛家的院子,裡面住的基本全是和尚,其歸佛門統轄。基本全以有陽具的男性為主。

道觀從此詞的組合上不難看出,當然是屬我國古代老子創立的道家門戶為主。不過道家信徒不光是男性,也有些是有陰具的女性信徒。這就決定了觀與庵是有密切關係的。

最後是庵了,一般庵裡大多都住女性,所以叫尼姑庵。不過庵也分土庵和洋庵。土庵即我國的產物,洋庵是外來‘物種’。中國的土庵尼姑多以信奉‘道教’為主,也有少數信奉佛教的尼姑。洋庵這一外來物種使許多尼姑信奉了洋教即天主或基督,再有就是信真主。

通常說的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是指和尚有腿是活人,廟沒長腿是不動產。‘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現大多數都是借其這句話的引伸意~~你拿了我的錢跑了,我可以朝你家裡人去要。‘你跑了,你家人還不至於都跑了吧’?謝大家。


葛振勝1


至於觀,是道家道人生活學習的地方,巜西遊記》裡就寫了不少觀。

至於庵,一定是出家的女僧人(姑子)人居住和行佛事的地方吧,《紅樓夢》裡也有寫到吧,十二釵中有一個妙什麼,我忘了。自然,庵也不會多,建築規模比寺廟要小吧。

至於老百姓講,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理解其義則可,不必過於咬文嚼字。其含義是要債時,債主跑了,債主的家人,妻兒老小沒跑吧;與人毆鬥,闖禍者遠走高飛,家人沒走吧,不愁沒人賠償等等。

以上老話語,不對處,也請指正。


王懷成退休教師身份證


寺是和尚工作的地方,屬佛家聖地。

廟的稱呼多,如土地廟,龍王廟,山神廟,關公廟……。

觀是道士之府,庵是道姑之地。

佛道兩家,諸神各廟。

佛寺只有男僧,道庵住女人(姑子即道姑),各廟個神是人們祈求保佑平安的聖地。

如有不對,還望友們指正。


戈亮8


寺,《說文解字》解釋為“廷也”,最早是指朝廷官員辦公的地方,比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審案的地方,太常寺是專管宮廷行儀的地方。

廟,《說文解字》解釋為“尊祖先貌也”,最早是指帝王、貴族等祭祀供奉祖先的地方,古人認為在這裡可以看到祖先的容貌。

寺和廟,本來毫無聯繫,是兩樣事物,後來漢傳佛教傳入中國,人們把佛教弟子居住的地方稱為寺,佛教中祭祀鬼神的地方稱為廟,久而久之,人們就把佛教的寺院都統稱為廟,就有了寺廟連在一起的說法。

觀,最早是指古代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

相傳,道教始祖老子曾在陝西盩厔樓觀臺講道,故後世將道教建築都稱為觀。

庵,是指小寺廟,多為尼姑居住處。

一般寺、廟、庵屬佛教,觀,屬道教。

寺和廟,最簡單的區分,就是看裡面供奉的神仙,一般供奉的是本地神仙、聖人,是中國人,就稱廟,是外國神仙,如釋迦摩尼、十八羅漢等就叫寺。寺的規模大,廟的規模小。

俗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是指縱然一時躲掉,但由於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後還是無法脫身。這句話嚴格來說並不準確,因為和尚並不住廟裡,而是住在寺裡的。




段輝時


提問:寺、廟、觀、庵到底有什麼區別,“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這種說法準確嗎?

既然出現了不同的文字,那麼它們靜靜地立或半躺再或全躺在那裡是必然的需要。由於文字的存在是為了讓你準確無誤地向人傳達你要傳達的全部意思。

所以它恰到好處的使用,會讓人明白並清楚你此刻在講些什麼,你在做以及將要做些什麼,不管是在文章裡的描述,還是和人交流溝通時的言語,就是在告訴大家:不同的文字不光有不同的釋義,還有許多音雖同,但字體結構不同的區別。

所以說,千萬別膚淺地認為它只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一個不值錢的字而已,但你卻不知它對文字工作者有多麼的重要及需要!有時候會為了它到底該用在哪裡才通順反覆想半天,有時候思維邏輯稍稍混亂,它就會成為病句。有人說文字是人的精神食糧,其實一點都不誇張更不為過。

若用打手語來代替文字,不僅複雜又繁瑣,還直接讓看不懂的人張冠李戴造成誤會,影響彼此的感情。

寺是和尚用來唸經和練武的地方。

廟是供奉菩薩金身或祖先牌位祭祀的地方。

觀是道士修心養性閉關去除雜念的地方。

庵是女子剪斷青絲和斬斷情思從此了卻紅塵出家的地方。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這是一句老話也是俗話,它從歷史長河中流至不光今日,還有將來的將來……!既然是古人的明智之言,一定是準確和有道理的話,無需用任何無力的文字和多餘的旁白來舉證以及辯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