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西歧和朝歌是当今的什么地方?

宝宝最摇摆


在各个版本的《封神演义》中,除了故事中的主要任务,都会不可避免的提到朝歌和西歧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殷商的都城,另一个是西周的发源地,这两个地方作为奴隶制王朝不可或缺的版图,闪闪发光了几百年。



朝歌一曲,有国殷商。作为奴隶王朝难得繁华的十里‘长安’,历经盛世武定时期,又经历武乙、帝乙时期,最终败在了商纣王帝辛的手上,被周武王一举歼灭。而朝歌除了是商朝的豪华之都,也是司马懿的老巢,更是东汉刘秀的发源之地。

商朝的迁都简直是家常便饭,朝歌是最后稳定下来历经四代帝王的国都。除去之前的迁都,武定时期在沫乡建都,后来改为沫邑,之后又再次迁都为北濛,后来改名为朝歌,这才安定下来。


殷商的朝歌历经82年,被西周歼灭之后,周武王实行分封制,后又为了便于对商朝遗民进行管辖,封纣王之子武庚进驻朝歌管理。不得不说西周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随便分封一个人都行,却偏偏选择了商纣王的儿子,果然没有几年武庚造反,虽然失败了,但是也牵连了朝歌的繁华。随后朝歌成为卫国的都城,但是昔日繁华只能在梦中相见。

而利用西周的分封制图册不难查到,卫国的都城也就是朝歌在如今的地图上显示河南省鹤壁市。因为作为都城朝歌经历了491年,丰厚的文化底蕴逐渐累积,成为河南省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名城。


而西歧不像殷商,多次迁都,西周的发源地就是在岐山。周朝先祖为了躲避戎狄的干扰,以岐山为根据地,而岐山又位于殷商西边,故称为西歧,又因为有一座名为凤凰的山,故称为凤凰岐山。西歧不仅仅是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华夏儿女的发源地,炎黄子孙的黄帝就在此处生息。之后周幽王荒淫无道,导致天下局势大乱,西周破灭。为了求得一丝生存之地,周平王东迁都洛阳。

周平王为了甩掉蛮夷之人,派遣秦人作战,并且许诺蛮夷除去之日,也就是岐山作为贺礼之时。当然秦人也没有辜负周平王所希望的,不仅收拾了蛮夷而且将西边笼络到自己的名下。之后秦国兴起,便开始于西歧。

从周平王迁都洛阳可以看出,西歧应该是位居函谷关一带,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关中地带,确切位置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作为西周的都城繁华了400多年。


总结起来就是,商朝多次迁都最后定在了朝歌,利用西周分封制版图查找,朝歌也就是现如今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而西歧因位于商朝西境故而得名。再结合周平王东迁洛阳,导致西边民不聊生甩锅秦国,因而西歧成为了秦国发源地,从秦国的版块领土结合如今的版图,可知西歧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也就是所提到了古代的关中地带。


小镇月明


古代的西岐,在今天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附近。而朝歌在今天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附近。

如今这两个地方大致相距有800公里,开车的话可能八九个小时就能到,而古代的伐纣大业则是从各项准备开始,一步一步推进用年来计算。而在小说里,则有封神演义的各种传说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神奇传闻。


河青文化


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地名也发生变化,历史上中国各地有很多好听的地名,这些地名也都非常有名,不过后来,这些地名很多都发生改变,不在叫原来的名字,这不得不说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比如在商周时期,就有两个非常出名的地方,一个名叫朝歌,另外一个叫做西岐。这两个地方分别是商朝与周朝的核心统治区,也是当时天下的核心,不过后来,这两个地方就在地图上消失,也没有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地方了。

那么在当时的西岐和朝歌,是现代的什么地方呢?

首先来看西岐,这里是周部落的发源地,正是从这里开始起步,周人创立了自己的王朝,西岐位于岐山脚下,因此才有这个名字。在周朝建立之后,武王等人把国都放在镐京,西岐这个地方不在是国家的核心地区,后来当西周灭亡,西岐彻底就消失。

打那之后,再也没有关于西岐的说法,曾经的西岐,就是如今的岐山县,岐山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炎帝的发祥地,也是周人的起源地。

周人在这里孕育出发达的周文明,一开始他们是依附商人,可后来随着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周人开始向东发展,最终成功把商灭掉。不过周灭商之后,他们没有真正向东部发展,还是留在西岐等地。以这里为核心建立自己的政权,可随着周的衰败,西岐也渐渐被荒废。陕西有很多出名的古地名,西岐在这里面也不算太有名的,最出名的就是西安,也就是当初的长安,其实西岐离着长安也不算太远,这也是当初周武王选择在长安等地建都的原因。

正如同商与周对立一样,西岐与朝歌,就是这两个政权对立的象征,朝歌位于中原腹地,是现在河南省鹤壁市的淇县,如今这里还保存着不少朝歌的遗迹。这里曾经是商王朝的都城,不过在商朝的历史中,他们曾经换了很多的都城,这里也是他们最后一个都城,后来著名的纣王,正是在这里被周人灭掉,商朝也就此结束。不过在商朝被灭亡之后,朝歌仍然掌握在商人的手里,周选择用分封制度拉拢人心,也给商人优厚的待遇,准许他们建立自己的诸侯国。

可惜商人的辉煌,还是随着商王朝的衰败一去不复返,之后朝歌再也没有被当做国都,也渐渐走向衰败。根据后来的考古,在鹤壁等地也发现很多朝歌的遗迹,其中还发现著名的鹿台遗址,在这个周围,被认为是朝歌城的旧址。

和西岐不同,朝歌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商王朝创造了非常发达的文明,靠着这些文明,他们征服天下,朝歌也就此成为天下的中心,现在来到这里的遗址,我们还能够感受到曾经商王朝的发达。

这两个地方都孕育出发达的文明,它们的位置也很有意思,一个是位于西部,一个是位于中原腹地。这俩处都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也都与黄河有着很大的联系,古代的文明要想发展,必然是要围绕在河流附近,可在商周之后,这两处地方也就没有被重新当做国都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后来的王朝有更好的国都,他们自然就不会考虑这些曾经的旧城。

当初武王在灭掉商朝之后,也会对这些地方进行一番洗劫,朝歌受到很大的打击,后来在春秋时期,还曾经发生过外族入侵的事情,宋卫这些国家都遭到严重打击,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战乱,朝歌城也被彻底毁掉。西岐也是一样,在幽王时期爆发的犬戎入侵,彻底终结西周的统治,也把镐京和周边的地区都给摧毁,因此后来这两个曾经的大城,都已经没有办法重新建都,只能是被遗弃。


猫眼观史


导语:商朝在我国民间的存在感却很强,归根结底,是因为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而在姜子牙封神的故事里,西岐和朝歌这两个地名几乎贯穿故事始终,这也让不了解商周历史的人,也知道商周时期,存在过西岐和朝歌这两个地名。

这两个地方分别是商朝与周朝的核心统治区,也是当时天下的核心,不过后来,这两个地方就在地图上消失,也没有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地方了。

首先来看西岐

历史上的西岐可不简单,它是周王朝的发祥之地,对周王朝来说意义非凡!据历史考究,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周人的祖先是皇帝曾孙帝喾,本来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姬水一带,因此以“姬”为姓!后来,周人受到西边的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周人迁徙到岐山之后,此地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国力迅速恢复壮大。并且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周与中原王朝的老大商建立了同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周就是商的小弟,受商王朝的保护,但也要给商王进贡以及听从调遣。当时,周的政治中心在岐山,又在商的西边,因此岐山又被称为“西岐”。

关于岐山,有“凤鸣岐山”的传说:

传说周文王在岐山附近居住的时候,看到凤凰在岐山栖息。

这一“凤鸣岐山”的迹象,被后人视为西周将要兴起并取代殷商的征兆。

中华先民自古以来对于堪舆风水之所较为信奉。比如满清之时,清朝封锁关外,禁止关内百姓前往关外,理由是关外的长白山为满洲的圣山,关系到大清国的气数,因此,为了防止有人破坏大清的气数,清朝封禁了关外。

在周朝建立之后,武王等人把国都放在镐京,西岐这个地方不在是国家的核心地区,后来当西周灭亡,西岐彻底就消失。

古代西岐: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岐山


我们在来说说朝歌

朝歌:谜一样的都市

商王盘庚时期,将商的国都迁于殷,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殷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扩大殷都至于沫邑,大修离宫别馆,并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为朝歌。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西历公元前1046年,周朝周武王率领数百个诸侯国组成盟军,讨伐商纣王。关于商朝失败的原因,在当下众说纷纭——有认为这是商朝的内鬼勾结周朝密谋推翻纣王,最终过火导致商朝灭亡;也有认为这是商朝主力在东部征伐东夷,导致国内兵力空虚的缘故,而传统史观则认为这是商纣王不得人心的缘故。

总之,归根结底,商朝灭亡了,商纣王在朝歌的鹿台自杀身亡。

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完成了政权更迭!战争结束后,周武王姬发以纣京师封纣子武庚为诸侯,以续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宫室里。后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宫殿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从此朝歌成为废墟。

朝歌现在位于今天河南省鹤壁市境内,并且考古工作者在鹤壁市境内,发现了大量朝歌时代的遗址(现尚有纣王宫遗址、淇园、三海子、摘星台、鹿台、淇水关、折胫河、三仁祠、箕子庙等历史遗迹)。

总结:这两个地方都孕育出发达的文明,它们的位置也很有意思,一个是位于西部,一个是位于中原腹地。这俩处都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也都与黄河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和西岐不同,朝歌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商王朝创造了非常发达的文明,靠着这些文明,他们征服天下,朝歌也就此成为天下的中心,现在来到这里的遗址,我们还能够感受到曾经商王朝的发达。


路之意


朝歌,大商朝的帝都。

西岐,周王室的龙兴之地。

朝歌的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南北部,鹤壁市淇县一带。

西岐在周文王之前的位置大概是今天的陕西一带,到了武王的时候差不多就扩展到整个黄河流域了,西岐城的位置大概就是在今天的陕西宝鸡市岐山县。

不管是西岐还是朝歌,估计很多人都是从《封神演义》得知的,毕竟年代太久远了,而且朝歌是西岐作为地名也只是在商周时期出现。

不过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西岐是周王室的发祥地,朝歌是商朝的国都,发祥地。都是中华文化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研究所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西岐是西周的一个发源地之一,而朝歌是商朝的一个重要的国都。

西岐就是周原,在今天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扶风县和眉县的一部分。朝歌城在今天的河南鹤壁市区南部。

这两个地方,在上周交替之时,可谓是一对冤家。

周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崛起于商朝的西边,今天的陕甘区域,周族兴起的过程是很曲折的,因为西边靠近蛮夷之族,草原民族是不种地的,并且没事了就要来骚扰这些安生种地的族人,因此先周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徙到了岐下这个地方。

《史记 周本纪》有记载: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孟子 梁惠王下》同样也有记载: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西岐和岐下,其实都指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叫周原的地方。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周原膴膴,堇荼如贻。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富饶的周原

肥沃的周原,成了周族兴旺崛起的一个福地。

所以周人很感激这片沃土。

而西岐这个称呼,应该是远在东方中原的商朝对这群西方人的称呼。

西周崛起之时,位于黄河北边今天新乡鹤壁区域的朝歌城,是商朝最繁华的地方。

一片歌舞升平,商纣王还有点不满东边夷人的不听话,于是就派兵去征服东夷,结果被西边的周族趁乱夺了天下。

武王伐纣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商周鼎革之际,朝歌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纣王自焚之后,商朝名义上就灭亡了,武王于是分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侯,就继续掌管着朝歌这座城。之后武庚被灭,朝歌城被毁,这也是可以想见的事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当代的许多姓氏都起源周朝的分封,西岐可以说是很多姓氏的起源之地,譬如周吴郑王四大姓,都与周朝姬姓有关。周朝,兴起于岐丰之地,岐在如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而丰大约在如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至于朝歌,在如今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即鹤壁市淇县,商朝统治中心一带,是古代所谓的河内地区。

一、武王伐纣,召合天下八百诸侯,从孟津渡河而攻商朝都城朝歌,牧野之战也在黄河以北,在朝歌郊外。商朝中心一带,古代所称的河内地区,是后来刘秀的龙兴基地和司马懿的老家。


历史记载,商朝建国之初,都城本在黄河以南,很有可能在河南偃师附近,后来屡次迁徙,直到盘庚迁到黄河以北的殷,因此商朝又叫殷商。殷就在如今河南安阳,洹水从这里流过,商朝在这里一待就是两百多年,经历了商高宗武丁最繁盛的时期。大概就是武丁,奠定了朝歌的基础,殷和朝歌相邻,离宫别馆绵延相属,商纣王就在朝歌掌控天下。商纣王有强大的势力,但信仰巫鬼的商人流行着活人祭祀的风俗,在当前看来,这种风俗是极为残暴的,再加上商纣王穷奢极欲,终于导致了武王伐纣。武王攻入朝歌,纣王自焚,武王和其弟周公旦逐渐改变了巫鬼统治的文化,变而以礼教约束四方,因此在后来的孔子(孔子却自认为是商人的后裔)等人看来,周朝是礼仪之邦。

黄河以北的商朝中心地区,被古人看做河内之地,长期看做殷商故地。在这里,后来的著名封国是卫国。秦末,司马卬起兵反秦,被项羽封为殷王,这就是司马懿的祖先,司马家在温县住了下来,称为河内司马氏,一直在汉朝担任重要官员。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又以河内为基地,再兴汉朝,建立了东汉,直到三国时期,河内司马家最终窜了出来,统一天下,建立西晋。

二、周朝先祖古公亶父从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周人开始在西岐兴盛,到其孙周文王时期,已经有与商朝争雄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西岐一带其实也是秦朝的兴盛之地。

西岐,在陕西省岐山县,周朝建立后,建都在镐京,在如今西安附近,是为丰地,所以说周朝兴盛于岐丰之地。到了西周末年,周平王被西戎所逼,被迫迁都洛阳,许多原本封在关中的重要封国(如郑国等),也一起东迁。周平王把抵抗西戎的重任交给了秦国,许诺秦国,他们若能打败戎人,周朝故都岐丰之地,秦国可占而有之。于是,秦国从千阳一带(从甘肃秦亭一带已经东迁到千阳)往东攻击戎人,逐渐占据了岐山一带,建都于附近的雍城。直到秦孝公时期,终于在咸阳建都(丰地一带)。由此可见,周、秦,都兴起于西岐。


星火辰


西岐是陕西省宝鸡市古地名。

朝歌位于河南省北部,因淇河而得名。

拓展资料

西岐,商周时期古地名,今陕西省岐山县。岐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是炎帝生息之地,部分史学家考证也为黄帝诞生之地。

岐山是周王朝发祥之地,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有周公庙、凤雏遗址,并出土大量周朝文物,以青铜器最为著名。

朝歌,是殷商时代四个帝王的都城,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繁华都市之一。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后朝歌失守,殷纣王帝辛鹿台自焚,殷商被周所灭。西周时期朝歌又成为卫国的都城,时间长达383年 。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淇县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摘星台、纣王殿、鹿台、三仁祠、仙人梯等名胜古迹犹存。朝歌也是我国许多姓氏的祖居地。


晓云29696


西岐是周的大本营,朝歌为商的都城。商朝时期,周为西伯侯,被授予在西部的攻伐大权。商纣王时期,西周做大,带领八百诸侯会于盟津,在牧野之战中战胜商朝军队。商纣王帝辛见大势已去,不甘心被捕受辱,便到后宫换了一身镶有珠宝的好衣裳,在鹿台投火自尽,死在鹿台。最后消灭商朝,建立周朝。

西岐

西岐,商周时期古地名,当今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岐山是周王朝发祥之地,位于渭水之滨,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岐山一直是西周的中心。《诗经·大雅·绵》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记述的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率周部族人在岐山箭括岭脚下建邦立国的史实。封神演义中西岐就是周的大本营,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等都在这一带活动。

关于岐山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凤鸣岐山。指的是周文王在岐山时,有凤凰在附近的山上栖息,这山就叫“凤凰山”,由于凤凰曾在山上鸣叫,所以镇就叫“凤鸣镇”。

朝歌

朝歌,商周时期古地名,当今是河南省鹤壁市淇县。

商朝盘庚时期,将商的国都迁于殷,商纣王时期扩大殷都至于沫邑,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周灭商商后,周王封商纣王儿子武庚为诸侯,仍驻朝歌。后来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宫殿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从此朝歌成为废墟。

周朝时期,卫国都于商墟,仍为朝歌。后来晋国攻打卫国,夺取了朝歌,卫国国都迁到濮阳一带,朝歌一度成为晋国的重要城邑。

朝歌位于黄河与淇河之间,现今浚县西南,淇县东北。《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鹤壁和淇县境内,至今仍有鹿台、钜桥的地名。


郑说豫见


西歧和朝歌,是我们在封神演义中听到过最多的两个地名,一个是周文王的龙兴之地,一个是商的国都。

西歧在何地

西歧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西歧这个地方不但是周朝的龙兴之地,还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周文王祖父周太王为了规避戎狄对国家的威胁,率领族人从豳(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迁到了岐山下的周原,从此以西歧为国都。迁都之后,周的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之后与商朝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到了武王时期,国都从西歧迁到了沣水西岸,建成丰京(长安)。虽然进行了迁都,但是西歧任然是周朝的中心,直到周平王东迁之后,西歧才慢慢衰落下去。

除此之外,西歧还是炎帝生息之地,其地有炎帝陵。

朝歌在何地

朝歌在河南鹤壁市淇县,朝歌原叫沬乡,后改为沬邑。商王盘庚时期定都于此,经历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帝王,在商朝期间朝歌作为国都共经历82年。后康叔封卫,卫国以朝歌为都403年。从商末到西周,朝歌作为都城有49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