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烏合之眾》:面對“雙黃連”流言,自制檢查清單不慌張

1月31日深夜,一篇本身不痛不癢的新聞報道,卻引發連夜搶購雙黃連,使其瞬間斷貨,鬧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最大烏龍事件。

恰逢此時,有自媒體大咖推薦閱讀《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以下簡稱《烏合之眾》)這本書,書中有不少關於群體行為的特徵描述和原因分析,與雙黃連事件高度一致。

疫情當下,這本書對流言、避免一時頭腦發熱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如果已經閒到魚缸釣魚、家中一日遊、雲監工造醫院的地步,強烈推薦閱讀。

小巴律師在這裡整理書中精華內容,可作為大家刷消息時的“醒腦劑”,並製作“群體行為檢查清單”,面對每一條刷屏新聞和搶購,及時鑑別並避開。


讀《烏合之眾》:面對“雙黃連”流言,自制檢查清單不慌張


雙黃連事件構成了群體行為

“在一群聚集的人中,個體意識消失,思想和感情被引向某一確定的方向,是正在形成的群體所表現出的首要特徵,這並不總是需要有很多個體在同一時刻出現在同一地點。成千上萬孤立的個體可以在某些時候,在某些激烈的情感(如重大國民事件)的影響下,獲得心理群體的特徵。這時候,只需要隨便一個偶然事件,就可以將它們聚集在一起,他們的行為也立刻就會具備群體行為的特質。”

這和我們當下的情況何其吻合!

疫情期間被迫待在家裡的“吃瓜群眾”;

疫情作為重大國民事件,牽動著眾多人心,以至於只要出現一條抓眼球的消息,即在自媒體上被頻繁轉發、刷屏;

研究機構一條本不太起眼的初步研究成果,被新聞媒體報道時,用詞稍微那麼不上心了點(“抑制”),加上是權威官媒,指向的又是常見藥。

於是,電商平臺的雙黃連在短短一兩小時內全部售罄;線下藥店開始排起長隊,弄得店員一頭霧水。

不知不覺,國內網民又上演了一出典型的群體行為。

讀《烏合之眾》:面對“雙黃連”流言,自制檢查清單不慌張

群體智商低於個體智商

“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體。”

普通老百姓,正常情況下都是按需買藥,平時誰也不會因為哪家研究機構有什麼新的科研成果,就跑去搶藥囤藥。這是個體智商正常的情況。

而疫情當下,群體智商就不一樣了。

多數人“被休假”在家中不得外出,除了整天在手機上刷疫情新聞,似乎無所事事。“在線直播建造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最高時曾有6000餘萬人在線圍觀。

看似每家都在做每家的事兒,其實大家都在做著同樣的事兒。群體行為的土壤出現了。

“群體當中的個體,僅僅由於人數的原因,會獲得一種勢不可擋的心理感受,這使得他敢於放縱自己的本能。”

一條疫情消息的轉發、刷屏,大多數人出於共同的價值觀體系,在觀點上大同小異。這是個很危險的環境,因為個人在發表“主流”觀點時,其實已經有一個潛意識,那就是從眾心理——大家都這麼覺得,肯定沒錯。

“個人可以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自我意識的狀態當中,他會對那個使自己失去自我意識的暗示者唯命是從,會做出與自己的性格和習慣完全相悖的舉動。”

於是在從眾的集體狂歡中,個人已相信“集體的力量”而不再擁有獨立的思考,

“群體總是遊蕩在無意識的邊緣,極易接受任何的暗示,表現出不受理性左右的生物所特有的強烈情感”

這次關於雙黃連的研究成果,“官媒連續轉發+簡單粗暴標題”,就是一種暗示,或者說催眠、繞開防禦。某華社和某民日報等官媒往往以其公信力為背書,加上群體只看標題不看內容,短時間內難以認真鑑別的情況下,大家選擇絕對相信——“雙黃連可以預防新冠肺炎”。

“把所受到的暗示立刻轉化為行動的傾向”

如果只是暗示而不引發行動,可能也就瘋狂刷屏一番了。關鍵是群體在獲得暗示後立即行動,官媒夜裡10點多發的報道,12點就已經全網告罄,還有人連夜排隊。連很多出門不願戴口罩的老年人都信了,紛紛加入排隊大軍。


讀《烏合之眾》:面對“雙黃連”流言,自制檢查清單不慌張

自制檢查清單,面對流言不慌張

文章到此,小巴律師不禁提出一個心靈拷問:“你參與雙黃連搶購了嗎?”沒有參與,並不代表具有鑑別能力;參與了,從現在開始擦亮眼睛就好。結合《烏合之眾》這本書,小巴律師為大家奉上流言檢查清單:

(1)群體土壤是否巨大

流言的話題受眾是否足夠大,是否是全民關注的問題,是否在足夠大的信息平臺上被人獲知。

還是拿雙黃連的例子,放平時最多是醫藥界人士關注一下,對老百姓而言就是過眼雲煙,醫學專業的東西一般人看不懂。而這次雙黃連則與全民關注的新冠肺炎疫情高度相關,引發群體行為。

另外,再加上消息最早來自於新浪微博這個話題廣場,發出消息的又是某華社、某民日報等官媒大號,有公信力背書,足以讓更多的人知道。

(2)外在形式是否簡單粗暴

流言從來不是什麼專業的表達,更不會有看不懂的專業詞彙(即便有也是“抑制”這種易被誤讀的專業詞彙),只會是簡單粗暴地傳達出最核心的信息,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雙黃連事件——“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老百姓才不管你“抑制”到底是什麼專業含義,搶購了再說。

還有SARS基因戰武器論——“SARS是美國針對華人基因開發的基因武器,具有種族選擇性”。

有時候流言還會以專業的內容做支撐(比如上面的SARS基因戰論),細讀其實經不起推敲,這就是下面一點了。

讀《烏合之眾》:面對“雙黃連”流言,自制檢查清單不慌張

(3)內在邏輯是否看起來讓人信服卻經不起推敲

流言不是沒有邏輯,相反,明顯的邏輯錯誤會被人輕易揭穿。所以,流言往往看起來還算是有邏輯;但,經不起仔細推敲。

很多人輕信雙黃連的邏輯在於,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是權威醫學機構,新聞是某華社、某民日報等權威官媒發的,所以這篇新聞的內容值得信服。

但是,

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就一定發表真實準確的消息?

某華社、某民日報就一定不發內容不實的新聞?

更何況大多數搶購雙黃連的人都沒有仔細看新聞報道內容,憑著一行標題《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就以為特效藥出來了。但即便看了新聞報道內容,似乎邏輯沒什麼問題,不具備醫藥常識(比如一款藥上市、用於治療要經過臨床試驗、國家批准等)的人也難辨良莠。

所以,一篇爆款流言的標題往往配有一篇專業文章內容,內容要麼七拼八湊,要麼專業得以至於大多數人都看不懂,若按照日常邏輯理解,就容易引發誤讀。

(4)營造虛無的想象力空間

在瀰漫全社會的焦慮情緒中,最抓眼球的字眼之一就是“特效藥”。“雙黃連事件”也給了人無限的想象空間,一邊是藥到病除,一邊是全民搶購,於是全國的雙黃連都斷貨了。

讀《烏合之眾》:面對“雙黃連”流言,自制檢查清單不慌張

具備以上4點特徵,就基本上可以鑑定為流言了。

刷屏不可怕,可怕的是流言刷屏。

流言不可怕,可怕的是穿著專業外衣的流言。

專業流言不可怕,可怕的是流言在邏輯上貌似還算成立。

雙黃連事件就是這樣一則刷屏的、邏輯上貌似成立的專業流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