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最失败将领——干啥啥不行、弄啥啥不够、一心为国却进集中营

今天我们来谈谈二战德军最失败的将领:格奥尔格·托马斯(Georg Thomas),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过这个人的名字,这是可以理解的。托马斯虽然是个将军,但他并没有在前线身先士卒,率兵打仗,也没有什么辉煌的业绩(毕竟是最失败的将领),甚至在网上都找不到他的图片。不过他所负责的东西反而比德国的坦克和飞机还要厉害,那就是德国的战时经济。

德国的战时经济和德军的作战素质简直是有着云泥之别,首先,德军军队的后勤与作战人员有着长期的分歧;其次,德国国内还有军事经济专家(格奥尔格·托马斯就是这一类专家)和民间工业大亨(例如斯佩尔和托特)之间的斗争,有时候甚至军方本身也会加入争斗;再者,德军军方自己不同军种之间还有着自己的斗争,这些斗争的结果通常都是海空军自己搞自己的,把陆军(国防军重要组成部分)丢在一边。所以说德军战时经济乱成一锅粥不是没有道理。

德军最失败将领——干啥啥不行、弄啥啥不够、一心为国却进集中营

混乱的战时经济

无处施展的抱负和官运亨通的人生

再说回今天的主角格奥尔格·托马斯,他在一战时于军中服役并且进了总参,一战结束后他进入了魏玛防卫军。魏玛防卫军只允许拥有十万人的规模,所以被选中加入的人通常都是优中选优。恰好咱们的主角就是人中龙凤。虽然当时有很多人都觉得格奥尔格·托马斯更像一位教授而非军人,但是格奥尔格·托马斯却是少数在一战时就发现战时经济重要性的人之一。而且这位仁兄还把当时美国在一战中的动员视为榜样。格奥尔格·托马斯想做的几件事之一就是建立一个由军方主导的经济总参,致力于经济、后勤、以及其他相关事务,而不仅仅是让其管理和执行作战行动。

在1927年这位仁兄差点就可以实现这个计划,当时他获得了相当于经济动员中枢的职位,而且从20年到33年,他也参与了重整军备的计划,在这段时间格奥尔格·托马斯甚至写了一个要动用3.5亿帝国马克的生产计划。可惜在33年纳粹党人上台,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流产。

虽然自己的抱负没有实现,但是格奥尔格·托马斯的官运却开始亨通起来,33年到34年间军方有几次很大的人事变动,这些变动都因为此仁兄官阶太低没有影响到他。所以当高层人员的更替完成后,他反而升官了。

德军最失败将领——干啥啥不行、弄啥啥不够、一心为国却进集中营

纳粹党的上台造成了格奥尔格·托马斯的计划第一次失败

军种不和让其再次失利

当德国开始扩军计划时,军方内部分为两派。第一派支持“深度扩军”,简而言之就是更加注重长期建设、不仅是武备和人员的训练,还要通过注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保障战时民众的安置和日常生活等等方式来持续一场长期战争;第二派则主推“广度扩军”,这一派的重点就是尽快扩充军事力量来达成军事上的均势。而格奥尔格·托马斯则比较支持“深度扩军”这一派,除此之外他还觉得扩军要限制规模,要由经济状态和国际需求来决定,在很多角度上他都反对大力扩军,尤其是反对纳粹党人的扩军方法。他更希望开发资源、加紧基建。在34年,格奥尔格·托马斯获得了“国防军军事力量发展管理”这一职位(Chef der Whermachtsrustung)。这个职位于斯佩尔在43年获得的“战争生产和军备部长”一职非常相似,职责也基本一样。虽然格奥尔格·托马斯获得了这个很重要的职位但是自己的主张却没有在军中得到实行,原因是空军和海军的抵制,到最后格奥尔格·托马斯只能妥协。

除了妥协还是妥协

在1936年,戈林主导的四年计划(Vierjahresplan)开始了,四年计划致力于重整军备以及让德国的工业和经济可以自给自足。但是这个四年计划遇到的问题是它与德国现行的经济工业结构相冲突,无法调和,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在这个时候格奥尔格·托马斯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他和国防军高层没有联系,人微言轻,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他的主张没有得到重视的原因。在1939年,格奥尔格·托马斯开始反对战争,并不是因为这位仁兄是和平主义者,他只是单纯的认为资源不够,开战过早,战前这位仁兄提交的备忘录里写道:如果可以取得波兰和东南欧的资源,那就可以(进行战争)。

当战事正式打响后,格奥尔格·托马斯转而关注资源,试图集中资源的分配。这个做法在军中还是没有得到积极的反响,所以他又只能妥协,转而实施了一个弱化/延期版本的资源分配计划。除了资源分配以外,他也关注生产的集中化,他想让十几家核心公司生产所有的战时用品,但是经济部长瓦尔特·冯克(Walther·Funk)不同意,冯克觉得应该要让很多小企业包括家庭作坊一类的都必须参与战时生产,虽然他们知道这是违背经济学立场的,但是为了社会稳定和政治支持以及失业率考虑,必须这么做。所以德国在战时没有合理化经济体系,切换到战时经济来优化和固定生产。

在1939到1940年,格奥尔格·托马斯尝试加入四年计划办公室,但一直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希特勒认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同时因为格奥尔格·托马斯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苏吹,不喜欢他。在1940年的时候,军备副部长直接由平民弗里兹·托特担任。这个任命一出来就意味着在原本就存在的陆军后勤部和其他部门的竞争里又加入了一个选手,有限的资源被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抢夺,让战时经济更加复杂起来。

德军最失败将领——干啥啥不行、弄啥啥不够、一心为国却进集中营

戈林:我搞砸的东西可就多了

勤勤恳恳反而锒铛入狱

之前说到格奥尔格·托马斯是个苏吹,是因为他对苏联的战时经济和动员能力非常羡慕。他写了一份对苏战争的报告,最开始的内容十分悲观,但是后来他又立即加入了“可以快速打赢战争”这么一个假设。而且他也对能从占领区拿到的资源数量估计过高,在战事不断发展的期间,他同意或者说发现了如果德军把苏联占领区的粮食运出去的话会饿死很多人,而且他也这么做了,直接变成了战争罪行的从犯。

1942年是格奥尔格·托马斯任职的最后一年,阿尔伯特·斯皮尔(Albert speer)顶替了他的位置,元首启用了民间工业大亨,至此,军方对工业的管控彻底失败了。而在1944年格奥尔格·托马斯被监禁并送入了集中营,因为他在39-42年期间在军方反对派中很活跃。之所以加入反对派并不是说格奥尔格·托马斯因为道德原因反对纳粹党,要知道他和纳粹一起执行了饥荒计划,在自己知道这个行为会导致饥荒的情况下仍然把食物运出占领区,他反对元首的原因更多是出于专业角度:他认为穷兵黩武只会导致德国失败,他希望战争可以推迟,或者至少要由军方掌控战时经济和生产。但是在1942年的时候他就停止在反对派中活动了,因为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让他预料到了结局,所以这位仁兄直接辞职跑路了,只不过跑得没有盖世太保快。

之所以说他是二战中德军最不成功的将军是因为他想创建一个经济总参,掌控工业,“深度扩军”、延缓战争爆发时间。结果是战争爆发的更早,扩军速度更快、最后由平民取代军方掌握了装甲车辆的制造。格奥尔格·托马斯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没有按照自己的最初预想发展,自己的目标没有任何一个是实现了的。有见识、有能力、有抱负却因为很多原因让其职业生涯晦暗无光,真可算得上是德军在二战最惨的一位将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