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製造的最強鐵甲艦的前世今生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逐漸覺醒,開明的士大夫開始了著名的洋務運動,而洋務運動的大手筆就是籌建現代海軍。

當時中國的海軍發展方針是十分明確的,一邊倒的西方化,人才送到英國去培養,船隻直接從英國、法國和德國進行購置。也正是靠著這種金元政策,中國打造出了當時的亞洲第一艦隊——北洋水師。


中國近代製造的最強鐵甲艦的前世今生

北洋水師部分軍旗

這些軍艦中有著名的定遠艦和鎮遠艦兩艘鐵甲艦,還有一艘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製造的鐵甲艦——平遠號。

之所以這艘軍艦被建造成功與19世紀末的馬尾海戰不無關係。1884年,法國艦隊共11艘軍艦在30分鐘內解決了當時中國最強的海軍——福建水師。福建水師是一隻國產化的水師,共裝備有26艘艦艇,但是由於國內造船水平比較低下,當時的艦船大都是鐵肋木殼船,也就是說圍護結構都是木製的,不及北洋艦隊的外購遠字號軍艦。


中國近代製造的最強鐵甲艦的前世今生

馬威海戰照片

新任的福建船政局總理大臣裴蔭森,咬牙下定了決心:造“鐵木合構船”還不夠,必須要造代表當時世界最高水平的鐵甲艦。滿懷這決心的裴蔭森,火速為清政府上了《試造新式兵船疏》,字字句句,都是中國近代鐵甲艦生產,激動人心的發展藍圖。


中國近代製造的最強鐵甲艦的前世今生

時任福建船政局總理大臣裴蔭森

不過這樣一篇有建設性的奏摺居然在清廷受到了極大的討論。其中反對自行建造鐵甲艦的重臣是李鴻章。李鴻章認為大清朝既然有白銀,西方國家又肯賣,缺鐵甲艦就去買好了,何須再自己造浪費錢?更何況當時清政府準備籌措建立北洋水師,所以錢可能捉襟見肘。


中國近代製造的最強鐵甲艦的前世今生

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

可以說李鴻章的反對不無道理,但是期間更多牽涉到的可能是與左宗棠的黨爭。此時左宗棠力排眾議,遊說慈禧太后,抱著“試試看”態度上馬的戰艦,就是大清朝第一艘自造鐵甲艦:平遠號(起初叫龍威號)。


中國近代製造的最強鐵甲艦的前世今生

時任督辦閩海軍務奉旨欽差大臣左宗棠

雖說獲得了造船許可,但對於當時的裴蔭森和那一代軍工人員來說,造一艘鐵甲艦,條件簡直痴人說夢:清王朝的撥款,幾乎都是從北洋水師經費裡“摳”來的,只能勉強造一艘,一分錢都不能亂花。技術圖紙呢?也只有一張法國小型鐵甲艦的圖紙供參考。但就是這要啥沒啥的窘境下,裴蔭森帶著魏瀚、鄭清廉、李壽田等福建船政局出身的軍工人員們,硬是歷經三年艱難攻關,終於在1889年9月28日,成功令這艘鐵甲艦試航。

這艘完全中國人自己設計生產的鐵甲艦,風貌也是一新:長59點99米寬12點19米,排水量2150噸,以兩臺三脹往復式蒸汽機為動力,主機功率2400匹馬力,航速10點5節,全艦環繞水線帶全鋼裝甲,裝備輕重各種類型火炮,其中260毫米的克虜伯前主炮,威力更是巨大。


中國近代製造的最強鐵甲艦的前世今生

平遠艦照片

這艘戰艦亮相試航的一刻,更見證了一個意義重大的事實:飽受西方堅船利炮欺凌的近代中國,已經可以自己製造鐵甲艦了。北洋水師丁汝昌登上了這艘戰艦,連連稱讚其靠譜的戰鬥力,終於叫李鴻章改變了主意——1889年12月,這艘中國自己研發的鐵甲艦“龍威號”,正式編入北洋水師服役,更名為“平遠號”。

平遠艦隨後參與了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9月17日,中日大東溝海戰打到白熱化時,北洋水師苦苦支撐時,素來低調的“平遠號”,終於大顯英雄本色:冒著日軍密集炮火,“平遠號”衝向日軍旗艦“松島號”,精準的射擊,命中了“松島號”的炮塔,引發“松島號”艦船大爆炸,連“松島號”的魚雷發射電路,也被“平遠號”打斷。直到日軍多艘戰艦圍攻,殺得艦體著火的“平遠號”,才撤出戰鬥。


中國近代製造的最強鐵甲艦的前世今生

中日甲午海戰

1895年,日軍水陸夾擊威海灣內的北洋海軍,“平遠”又參加了威海保衛戰。不久,日軍佔領劉公島,北洋海軍覆沒,“平遠”屈辱地被編入日本艦隊,列為一等炮艦,仍保留使用“平遠”艦名。

1904年爆發的日俄海戰中,“平遠”被編入日本第七戰隊,擔負旅順口的警戒,以及對陸支援等任務。後又被併入“濟遠”支隊,負責渤海灣的哨戒工作。9月18日,“平遠”艦在東渤海鐵島附近巡弋,傍晚遇到強風驟雨,與支隊其他艦隻失去聯繫。晚上7時45分,在鐵島以西1.5海里處(北緯38度57分,東經120度56分),右舷碰到俄軍佈設的水雷,引發大爆炸,幾分鐘後,這艘一度象徵了中國近代造船業最高成就的軍艦最終沉入了大海……


中國近代製造的最強鐵甲艦的前世今生

日俄海戰



很多人都分析過洋務運動為什麼失敗。其實洋務運動的最終失敗原因,我個人認為是政府只是想做一些面子工程,買一些軍艦充充門面,炮彈不能自給、軍艦不能自給,那麼這場運動最終就一定會失敗。面對未知的武器裝備,當權者不相信下面人,沒有給下面人機會去實踐,這是洋務運動最大的悲哀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