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觀察|時窮節乃現!這樣的上海人,有腔調

戰疫觀察|時窮節乃現!這樣的上海人,有腔調

圖說:有小區口罩登記現場呈現“芬蘭式排隊”場景。新民晚報記者 孫雲/攝

潘高峰/文

口罩預約登記,是昨天備受關注的事。不得不說,上海人有腔調,現場秩序井然,做法充滿智慧。

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一批居民站了出來,主動放棄第一輪登記購買的資格,把機會留給馬上要上班的人和物業、社工、志願者、垃圾分類人員等更需要防護的人。

這些上海人,很美。因為他們做到的不僅是謙讓,還有自律。他們做這樣的選擇時,心裡肯定已經做過判斷:即使家中口罩不多,但只要做到“自覺在家不出門,不給國家添麻煩”,安全還是可以保障的。

疫情面前,不同人會有不同表現。有人鎮定,有人恐慌;有人披堅執銳,有人躑躅不前。害怕避險是人之常情,迎難而上是最帥“逆行”。我們不能期待每個人都高風亮節,但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清醒,理智,不傳謠,不添亂。

今天,部分企業、單位已經開始上班。更多的人還在返滬的路上。防輸入的問題還沒完全解決,防擴散的任務還在不斷加重,疫情防控形勢格外嚴峻。基層工作者已然高負荷運作。人力有時而窮,我們不能只期待他人奉獻,也應該捫心自問,此時此刻,我們應當做些什麼力所能及的事,成為他人眼中有腔調的上海人。

首先還是那句話,增強個人防護意識和能力,克服麻痺鬆懈和僥倖心理。少出門,不聚會,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只要可能,就宅在家裡,減少人際接觸,這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護,也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其次,已經返城返工的新上海人,應當主動彙報,主動做好自我隔離。這不僅是愛他人,也是愛自己。在滬過年者,保持警惕的同時,也應做到不歧視返滬者。這一點很重要。

這不僅關乎道德——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同胞。即使從功利上考量,越歧視外來返城者,就越會導致刻意隱瞞,甚至破罐破摔,造成更多不可控、不必要的傳染。用關懷溫暖憂懼之心,用服務化解後顧之慮,才能讓這座城市的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想想吧,連日本人捐來的物資上,都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們這些“血濃於水”的同胞,其實都是一條船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