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


我们之前聊了《乌合之众》,这本书探讨内容属于大众心理学范畴和社会学范畴,本期我们再聊几句心理学上的内容,为上期节目做一个补充。

先说一下我的态度,我从来不觉得学习和了解心理学是跟人勾心斗角,是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脱颖而出,可能由于个人性格原因吧,我经常说一句话:我们国人太喜欢拿老祖宗千年前的“智慧”用到今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其实深思背后原因,我们发现,先辈的宝贵思脉全部被我们求实用的目光给筛选掉了,不可否认,在国人的这片土地存在激烈的种内竞争,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政治家、思想家,除了魏晋时期之外,几乎都在处理人和人的问题,但是今天的现代社会和过去的情况不一样了,我们可以转换一种方式去与人更好的相处,这是我们现代人的课题。

因为老祖宗的很多东西放到今天不匹配,为什么?他们是农业文明,我们是工商业文明是信息文明,他们是血缘宗法性传统伦理社会,是帝制集权时代,我们是现代法制社会,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不一样,甚至连基本的文字和语言都全部换新,全面西化的今天,古文化被打断了根,社会大转型之后的今天和古代几乎全部方面都不匹配。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我在如何定义人的那期说我们不是古代人的延续,我们是新人类,所以你我要找到自己与现代社会所匹配的思想,之所以你感觉老祖宗的东西很有道理,不过是有人的曲解和误读,比如老子的上善若水,比如庄子的人生有涯,知无涯,我们都被曲解原意的东西误导了,他们按照今天人的需求改造了老祖宗的思想,你自然会觉得放到今天有道理,但实际你根据先贤们的思想重新去理解他说的话,你会发现和你脑海中原本的认知大相径庭。

所以我们得暂时放下古文化的一些东西,我们先从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出发,重新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以及理解自己,那么最终当你回归古文化的时候,你才会对他们的东西恍然大悟,毕竟老祖宗的东西最重要的不是学,而是悟,如果对当前的环境都不理解,又如何理解的了他们的时代?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目的在我看来不是让你更成功、更厉害、更出色、更能洞悉人心,而是只想让你拥有更幸福的生活,这个幸福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基于你自身而言。这门学科希望人能变得睿智,人能真正懂得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类社会,这样的话,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才会更加温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囚徒,都是死神的囚徒,生命总会到终点,可在那一刻到来之前,我们能做的太多了,我们完全可以让这段历程走的幸福,这是求存得到保障之后的第一要务,我们这代人是历史上从未有过能够吃饱的几代人,我们近几十年的发展使得大部分人几乎可以顿顿吃肉,我们见面不再问你吃了吗?而是我们得注意减肥了,如果从生物生存需求以及历史的唯物角度来看,这真叫黄金时代。

所以海德格尔说的向死而生,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在这样一个反向思考的过程中,人生可能才会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处理生活问题,这样可能会更好的避免所谓烦杂忧愁,因为困扰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从来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自己,这也是我之前在节目中说的,向内求然后向外求。


看山不是山


话题回到我们的世界,有人会说我们眼中的世界越来越不是真实的样子了,这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眼里的世界并不客观,我们误以为自己眼中的世界就是世界的本真。

其实,看山不是山,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偏差判断,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会帮助我们跳出视角局限,站在更高维度看这个世界,这是现代人生存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我们上期说了历史人物不过是我们靠着他人的讲述和看书归总的一个塑造人格罢了,比如说书人跟你讲一个人物,是他给塑造的,到你这里也会再一次被你加工,这是我们不愿接受的事实。

那么对于自身发生的一些事件呢?我们则是事后聪明式的偏见,时间不断地在流逝,也就是说生活的下一秒你不知道发生什么,所以你发现了吗?我们往往所理解的时间和思维是过去一秒的,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在倒着去理解事件的。比如你想一下,你能思维你上一秒思维的事物,但是你无法思维你当前正在思维的事物,更别说下一秒了,所以我们的预测和判断都是停留在上一时刻的,只不过这个时间尺度非常小,我们无法准确的感知,这是人类的生物性先天所决定的。

所以你会根据当前面对的事物,进而感知到大量自己早已可能知道的后果总和,这些都是经验的产物,然后我们在这些后果总和中去寻找一个自己认为妥当的,做所谓下一步的预测,如果真叫你碰巧了,我们就会归功于自己的智慧。

所以你发现了吗?我们所谓的逻辑不过建立在经验事实之上,你所谓的逻辑如果没有你的经验,你无法运用,无法去做信息的处理,所以大部分人的逻辑不过是在处理经验事实罢了。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但实际上我们往往给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逻辑点:我们总是在知道事实之后才回去想起它的存在。

我们经常都会后悔一件事情不早早去做,自己明明当时想到了,为什么没有去做,闹到现在这个地步,经常会说一句:我早就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就知道你不靠谱;我就知道这个球队会输;我有预感这次肯定会出事。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比特币当初大涨的时候,有一个人在涨价之前把自己很多个币都卖掉了,于是现在后悔的不行,或者股票在高点的时候开始大跌,一个人后悔当初明明看到苗头了,却没早早抛掉,这种悔恨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事后聪明式偏见”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中的心理现象,比如对此次疫情事件的那种预言式的段子和视频都会被人们疯狂转发,背后表达的也是这个心理现象,在这样的心理状态和现象下,你转发的时候和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式差不多的,因为你也认同于这件事情早有预兆,甚至会觉得自己当初也这样想过,我们会感知到大量早已知道的后果,并且把这种感知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这时候甚至我们会给自己虚构一种假象,自己也是预言家,也就是俗称吹牛。

这一切的背后的元凶是我们的大脑,还是我那句话:

智人的生物共性。只不过每个人的轻重程度不同罢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因为这是大脑为了帮助我们求存!

为了让我们有信心,有希望的去面对生活大脑会帮我们篡改自己的记忆,当事情的发展脱离了我们的预期,人们会在同时快速修改自己的想法,修改到使其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对的,料事如神,因为每个人都很享受这种感觉,所谓烛照明察。

我们希望自己每个人都像福尔摩斯那种料事如神的样子,所以大家在看那类的书籍和电影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快感。或者这样说,我们在猜到了剧情下一步发生什么的时候总喜欢说出来,如果猜对了的话,就会对旁边的人大喊:你看吧,你看吧,我就猜这人一定咋咋咋。

因为这样的状态在潜意识里可以帮助我们删除错误信息,解除人们的心理压力,尽管这样会帮助我们信心满满,但总的来说,大多时候会令我们盲目自大,高估自己的智慧,尤其是你在人群中的时候。


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它,但是可以尽量规避它。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的关注点出了问题,你我太关注结果,所以我们会被大脑的本能支配,这也是大脑为我好,因为你总是会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而不是去想过去的事情在什么样子的条件下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呢?我们不愿意去费力想一些问题,因为大脑要减少生物体的耗能。

所以我们容易高估结果出现的必然性和类似结果在未来出现的可能性,但其实这个结果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了多种因素的,只是你把信息筛选到只剩下一条简单因果链条罢了。

我们通常都是在用结果去回推起因,这样的话你是怎么推都有道理的,并且会认为很有逻辑,但事实不是如此。

所以我在跟大家聊历史节目和东西方哲学的时候,我尽量避免和减少在具体事例上打转,局部根本说不清楚,我只能在大尺度上给大家带来启发,我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因为如果具体去细聊,很容易陷入以结果推过程的这种倒着去理解事件的思维,这是大脑本能很难避免。

就算你的讲述是正向的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去说,也很难避免在你讲述之前的思考不是逆向去推理的,真正想避免,只有去读历史资料,所以一般人很难花这个时间和精力去做到,如果我要正向的去跟大家讲述,那篇幅是一本书难以完成。

所以我总是在说,节目你别管对错,只管启发,我视自己写的这些东西为垃圾,写完我就忘记,所以有时候较真的听众,就不必在这些垃圾信息上去争论了,这也是我经常在评论中回复的,听着感觉不喜欢赶紧退出,别浪费时间和生命的原因,不是我傲气,而是真的别在我都忘记了的内容上耽误自己的时间。

无论看书还是听节目请记住最重要的是启发,书籍也不过是你和资料之间的一个介绍人、梳理者、解读者,不过一家之言,重点是看这个人的思想。


历史是按照时间轴正向发展,而后人去看历史则是倒退理解的。


所以我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先不去考虑前景不明的事情,保持冷静和多个侧面的态度和角度去审视它,认真考虑出现各种不同结果的情形和原因,这就叫区分幻象,把那些看起来真实的自己脑海中构建的幻象与真正的现实的区别开来。

一旦有立场,难免主观


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难克服的心理因素就是立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主观认知模型,人类的一切认知都是主观摄取信息,这都是为求存的生物设定,但是主观本身也分不同层级的。

用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来说:当你过于主观的时候很容易形成某种信念,这种信念则会产生立场和主义,就会影响一个人对其他相关信息的知觉,一旦坚持一种立场的时候,是无法接受其他角度的思考,并且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容易先入为主。


胡适说过一句话:少谈主义,多谈具体问题。


1,比如之前对于那个劳容枝被捕后的照片,照片中她没有丝毫恐惧,只是微笑,如果你不知道她是谁,不知道这个新闻,你可能会说这个人笑起来比较热情,但是当你听到她是谁,做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你绝对不会这样说,或者你知道这个人,当你看到他被捕的消息和照片的时候,你绝对不会说这个女人笑起来很热情,这就是先入为主。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关于这个,我想起来有一部关于法律的电影,《十二怒汉》,国内有一部翻拍的叫做《十二公民》,讲的事情就是先入为主的习惯性思维,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看。比如对某国有偏见,我们总是会相信阴谋论。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电影

2,再比如韩国对日本有偏见,你总是能见到韩国人经常倾向把日本人的行为解释成对韩国的敌意,我们这边也经常是这样的。

3,再比如看球,你支持的球星被吹哨,你总是会倾向于说黑哨,我们总是先入为主的为自己的立场找各种借口蒙骗自己。

4,再比如我们看到谣言,为什么有的人一眼知道是谣言,而有的人却被带节奏和蒙骗了?

这不是很多人所谓的智商和认知,而是你内心早已做了选择,人们习惯对事实做出不同的解释,然后采取不同的行动。

所以说,认清楚自己并不容易,可是历史和社会给了我们一面镜子,当我们身处社会中,自身的态度,意识和行为都会被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个镜子中重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在社会中去做调整

比如我扔了一团纸在地上,一个老大爷喊到:小伙子赶紧把纸捡起来,你怎么乱丢垃圾。我肯定是不好意思的赶紧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并且下次不再乱扔废弃物。这也是唐太宗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现在可以加一句,以社会为鉴,可以矫正自己的行为,当你身处社会中,你会不自觉地矫正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我知觉是我们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还有是根据自己对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


比如,当我们做出帮助他人的行为,我们会知觉自己是乐于助人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之后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之后就可能更经常地帮助他人,这叫利他即为利己。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审视自己呢?歌德有一句话:“了解自我的最好方式, 不是沉思,而是行为。”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成为自己,跳出自己的主观意识,也可以从他人的角度,通过观察自己某些行为的方式,来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人,所谓推己及人。

通过这种自我建立的反馈评价的方法,我们或许会得到关于自己多方面重新认识的一种自我知觉的结论。这种从行为中认识自我,不说要像古人那般吾日三省吾身的严格,至少我们要知道得自省,遇事不达,反求诸己,比起一味的在外部环境中寻找问题的原因,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这是古文化中“自省”的人生智慧。

我们都在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


有一个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 “电车难题”,它最早在1967年由哲学家菲利普·福特提出,这个题目很著名,因为引发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探讨。

大概内容说:一个精神病把五个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马上就要碾到他们了。这时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条轨道上。 可是,那个精神病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杆?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在这种经典道德两难的试题上,无论做出哪种选择,因为总要死人,而不是大团圆结局,所以我们的心里都会感觉不舒服,一般来说我们也不会做选择,或者说按照多数人即理,选择拉杆。

有人觉得这不就是个思想实验,生活中这种选择我们很难碰到,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这样的选择,只不过少数人的利益与多数人利益发生分歧时并不都是与性命相联系的。

1,比如学校增加了考试大纲的范围,教师如果不加快教学进度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可是,可如果加快教学进度,大部分学生就不能熟练掌握知识点,很容易使得学生们的这部分知识体系薄弱,额外说一句,我遇到过这样的老师。

2,比如小学生起晚了,爸爸如果不用公车送孩子上学,孩子就会迟到,迟到了会影响年度评分。可如果他用公车送孩子上学就属于违纪行为,就会受到处分,今年的升职就会受影响。

3,比如单位现在分配下来一批口罩,你是把这些口罩按照配给分发给村民还是现在一个口罩都没有的家人?


最近,其实很多人面临了生与死的选择,而不是上述这种面对不同利益群体的选择。

1,新肺炎突然爆发,如果把接触过传染性疾病的护士和传染性病人一起隔离起来,医院的护理人员就会缺少。可是,如果不把接触过传染性疾病的护士隔离起来,护士和其他医生会产生交叉感染,很大几率会传染给医院中其他人员的,可护士本身时刻处在高危环境中容易被感染,又怎么让她们始终和患者一起被隔离?在这是不是一个难题?现在疫区她们确实是这样做的,所以非常让人佩服,我昨天发的视频中大家也看到了,医护人员之间隔着门,门上有玻璃窗户,他们互相鼓励用手肘行礼,这一幕让人感动,在这里再一次表示敬意。

2,如果你的邻居是刚从武汉回来的可能是病毒的携带者,你该如何做?小区看到鄂A的牌照你又是如何做的?或者你没做什么,你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呢?这就是我说的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涉及生死攸关的时候,人们就会果断的做出自己认为应该作出的自我保护行为。

3,你得到指令封锁该市区的全部道路,可你的朋友人家里出现了紧急情况,你是让他进去还是不让他进去?

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尝试解释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两难选择出现。人们为了解决脑中的两难问题,一般会生出两种判断:

1,道德主义选择,

2,功利主义选择。


我们来举个例子帮助理解,《三体》中,如果程心被维德杀死,新人类就很有可能再苟存好多年,那维德该不该剥夺她的生命?选择留下一个人的生命,属于道德选择,选择拯救全球人类的生命,属于功利选择。

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和选择?


一,是否贴近实际。孩子快迟到了,爸爸会选择用公车送他上学。如果孩子没有面临迟到的风险,爸爸就会选择尽量不用公车送他上学。因此,当贴近实际生活的时候,人们更容易被功利选择左右自己的判断。

二,亲近关系。我们更倾向于给自己喜欢的亲属、朋友或同事提供帮助,对于他们的同情心也更强,而不愿意帮助不喜欢的人。在是否救助不同人的道德两难情境中,我们对于直系亲属需救助情景的关注程度更高。对他们的境遇更为关心,会表观出显著的偏见效应。

那么再近一些,你爱自己的儿子肯定超过他人的儿子,你爱自己的儿子肯定超过你爱兄弟姐妹,这是古人所谓的:亲亲。这属于人之常情,如果牺牲的程心是陌生人,你会做同意杀死她的这个选择,可如果你是程心的亲人,你会立刻转变观念。当一个地方发生自然灾害,有的人甚至可能会嘲讽的冷言几句,这样的人有,但是如果那个地方有他的亲人或者说是他的老家,他会如何?

三,权力程度的大小。如果发生的事件和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没啥关系的时候,高权力者倾向于用基于规则的方式(道义主义)进行道德判断,低权力者则倾向于用基于结果的方式(功利主义)进行道德判断。然而,也有实验表明,事件越能贴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高权力者越会转向低权力者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德判断最终都取决于和自己利益的相关程度。

四,时间的长度。研究发现如果给一个人考虑时间充足,人们会比时间短暂时更倾向于做出功利性选择。也就是说思考的时间越长,面临电车难题你会选择牺牲一个人救下五个人。而现实中,尽管没有存在生死攸关的选择的时候,往往给我们很多时间思考的时候,我们都会做这样的选择,《三体》中为什么人类群体行为会被预测,也就是威慑控制不能交给一群人,而是一个人,是有道理的,不是大刘胡说。

五,一个人当时的情绪,如果你此时的情绪是开心的,你做出的选择和你生气时候的选择绝对不一样,比如平时你开车上班路上,被人抢占了车道,你可能会让一下也没觉得有什么,但如果你此时刚被炒鱿鱼,正在回家的路上,那可能避免不了起冲突。

六,所处的环境,这个好理解,也就是在人多的时候,你所作出的决定和判断一定会受到群体心理和群体范围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上期讲的乌合之众的大众心理学,在那样的环境中,你所做的决定和判断和你在独处没有接收到信息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会不一样,当然了上期跟大家讲过,这个群体指的是同一心理状态和频率的人叫群体,而不是坐在一起叫群体。

由此可见,做出一个符合公共道德的选择对于个人来说多么难了,或者说我们做一个极其客观的选择多么难,每个人做的选择往往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客观,屁股决定脑袋,所以他人也是,至少每个人都有“两套标准”, 我们在具体情景之外,一般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的行为做出批判,但事实上总有一个两难情境会令你犹豫,甚至做出看似“迫不得已”的功利主义选择。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但是我们的社会中,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就在这个特殊时期,很多疫区工作人员面对这样选择的次数会变得很多,由此我们更是佩服特殊时期的医护工作者、消防队员、解放军、城市环卫、电力、等维护工作者、各类特岗职业,如果不是他们放弃个人功利性的选择,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医生们在按请战书的手印

还有社会上捐献爱心的群众,我昨天发的视频大家应该也看到了,那仅是这段时间温情社会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温暖可见一斑。

1,日本社会很多人组织表演活动帮助武汉进行募捐,他们连口罩都不戴在路边搭建场地卖力的表演

2,他们首相宣布把新肺炎定位《感染症法》的指定感染范围,也就是说中国人在日本如果患新肺炎,不论国籍,这钱日本政府掏了

3,还有就是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支援湖北捐献口罩的箱子上写的一句话刷爆了朋友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上面画了中国国旗和加油中国。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这句话有历史,出处是盛唐时期,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佛法。日本的长屋亲王,也就是宰相赠送中国的上千件袈裟,送给唐朝的高僧们,袈裟缘处都绣着一首偈子: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这件事情使得鉴真法师决心东渡日本传佛法的缘由之一。当时航海风险很大,遣唐使也有不少都葬送大海。

有僧人认为:“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而鉴真这时候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历经千辛万苦,天宝十二年,鉴真第六次终于东渡成功,此时他已双目失明,66岁高龄。日本朝野上下非常感激,热烈欢迎他。孝谦天皇颁诏,封“传灯大法师”,在国寺东大寺立戒坛。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鉴真)

最是灾难见真情,日本这个岛国自然灾害频发,多灾多难,每一次中国也是给予不少的帮助,对于这个恩怨情仇掺杂千年的老邻居,他们的帮助和某些一对比,真叫人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结果现在他们的口罩也紧缺了,因为截至2月1日晚上9点,日本累计20例新肺炎患者,并且一名负责武汉撤侨工作的内阁官员跳楼自杀,具体是否和这个事情有关,还不知道,但是网友猜测可能有关。

好了,这个说到这里,回到国内,最近的新闻中还有一个最让我动容的是一位老人,他是环卫工人,面对此次疫情,他捐出了自己的积蓄,可他连个口罩都没有。最近从国外回来的很多同胞,不是空手回来的,带着几箱子的口罩看到有公职人员就给他们了,连名字也没留。

为何人们经常做利益选择而非道德|致敬逆行者

致敬环卫工人

还有保姆纵火案的受伤害的男主,我看朋友圈大家转发的,他捐献5000口罩,我不知道消息是否属实只是借这事情来说,有很多人他遇到的伤害是普通人一辈子不可能遇到的,所以可能会带着仇恨的目光看这个世界和人类,最少也是很难再对人释出善意。但事实不是这样,更多的人还是用爱来回报这个社会,让人打心眼里佩服。

我们把话说回来了,可如果一些机构组织出了问题,他们所做的选择不是道德、公德主义,而只是为了功利性和私利性,它又如何称之为公益?如果一些人做出了违背誓言的行为,那又怎么谈为人民服务?

所以,动物性、生物性、天性、本能、大脑帮助我们求存,等等科学的词语不能成为借口,我之所以在节目中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讲了这些我们人类为什么会做出这类行为的解释的一个合理性解释,我试图把一些归咎于人性的东西从另外一个侧面去说明。

这本质上不是为人类自己开脱,使我们觉得在做这些事情和选择的时候不要有心理压力,于是可以肆无忌惮了,恰恰相反,我的内容只有两个含义:

第一:真正理解那些逆行者和奉献者的伟大

第二:那些不尽职尽责的某些组织和机构,某些等等,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而做出的行为,无法洗清,也无法开脱,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特殊时期,注意防护

保持理性,独立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