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孔乙己被舉人打斷腿!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摘要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中的人物,能被我們熟知,主要因為他曾出現在語文教科書裡,是魯迅筆下典型的舊知識分子形象。無獨有偶,教科書上還有一個類似的人物形象,就是課文《范進中舉》中的范進,選自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孔乙己的時代背景是清末;《儒林外史》表面上寫明朝,實則影射18世紀的清朝。孔乙己和范進,時間相隔幾百年,兩人同為科舉制度禁錮下的舊知識分子,而命運結局卻又大相徑庭,這是為什麼呢?本文將在逐層剖析二者命運成因的同時,為您講述課文背後的故事。

關鍵詞:孔乙己,范進中舉,科舉制度

范進中舉!孔乙己被舉人打斷腿!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引言

先說范進,課文中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他中舉後發瘋的情節。范進從二十歲開始,一直考到五十四歲才中舉。三十多年裡考了二十幾次屢試不中,他又為何能在五十四歲這年開始,連中秀才和舉人呢?其實還不止,課文沒說的是,范進後來更是中了進士,還在京城做了大官。他的命運緣何突然得以改變?

由於《孔乙己》是短篇小說,作者對人物的生平、來歷沒有過多交代。或者說魯迅的寫作目的,從來都不在於人物本身,不是為了寫人而寫人。他是為揭露掩藏著人物命運背後更為深刻的問題。相比范進,孔乙己的命運至死都未能改變。小說中原文寫道:

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1],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

每當咸亨酒店裡被旁人調侃他“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他便頹唐不安起來,嘴裡說些“之乎者也”之類難懂的話。這著實是一種無奈,除去其自身問題,我想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這點我們放在後文說。

范進中舉!孔乙己被舉人打斷腿!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有功名和無功名,差距竟然這麼大!

魯迅說孔乙己是唯一站著喝酒而又穿長衫的人。非常簡潔的一句話,從外貌到心理,精確勾勒出這個窮酸、落魄而又清高的舊知識分子的輪廓。長衫和短衣,是階級與地位的象徵。可見以讀書人自居的孔乙己,不管活得多麼潦倒,內心裡卻是自命不凡的,不肯降低身份與穿短衣的普通大眾為伍。

這種知識分子精神高貴的思想觀念自古有之,尤以魏晉時期為甚。然而,與孔乙己不同,范進身上似乎並未體現這樣的自我認同。我想,這或許與范進需要面對更多的現實生活問題有關。哪怕鄉試發榜那日,他也不得不為無米下鍋而進城賣雞。到是他丈人,那個真正的市井小民胡屠戶,在范進進學後反而說教他:

“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不可壞了學校規矩,與一般平頭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

未中舉之前,范進雖有家室,有一間破草房,還討了胡屠戶家養到三十多歲才出嫁的女兒做老婆。但實際生活情況,恐怕比孔乙己也好不了多少。文中說他家徒四壁、要啥沒啥;去省城鄉試,人一走,家裡老婆、老孃便餓了三天。

范進中舉!孔乙己被舉人打斷腿!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所以,我以為范進未必沒有清高之心,也可能是被那個勢利眼的胡屠戶長期的責罵而消磨掉了。當然,想必胡屠戶也確實沒少貼補范進。你看范進考上秀才當日,胡屠戶拿來一副豬大腸和一瓶酒,說是道賀,結果一開口就不像那麼回事兒:

“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什麼德,使你中了個相公,所以帶瓶酒來賀你。”

假設范進也是老哥一個,沒有家庭的話,又當如何呢?再說孔乙己是真的清高嗎?別人說他偷東西,他不肯承認,還與人爭辯;接著又說“竊書不算偷”。原文寫道:

“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出自《論語·衛靈公》,意為君子即便身處逆境,也可以安貧樂道而不失節操。孔乙己顯然做不到,那種生存環境之下也沒人能夠做到。但是在人前,孔乙己絕不自認下賤。即便後來被打折了腿,明知瞞不過眾人的眼睛,口中卻還在分辨是“跌斷”……

可見孔乙己所謂的清高,也不過是死要面子的自欺欺人罷了。這一點甭說古代讀書人,今天這樣的人也未必沒有。

范進中舉!孔乙己被舉人打斷腿!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范進中舉後發瘋,在眾鄰人的強逼下,被胡屠戶一巴掌“打回原形”。至此命運得以徹底改變,是真正的今非昔比。書中說自那以後,有送田產的,有送店房的;尤其是那個從無來往的張鄉紳,不僅送銀錢,還送他城裡三進三出的大宅子。范進推辭,張鄉紳急了道:

“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

張鄉紳也是張舉人,與范進從毫無瓜葛到稱兄道弟;孔乙己也曾遭遇過一個丁舉人,結果卻是被打折了腿。進學與未進學,有功名和無功名,差距竟然這麼大!

范進的命運因何而變?

下面談談范進的命運為何會在一朝得以改變?簡單說來,原因有二。其一在於鍥而不捨;其二是貴人相助。《范進中舉》這篇課文裡沒提到的,就是范進的貴人周進。而周進之所以會幫助范進,是因為在范進身上,他看見了當年自己的影子。

范進中舉!孔乙己被舉人打斷腿!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范進中舉時五十四歲,周進只比他慘了一點點,六十多歲還沒考上秀才。是周進文章不好嗎?和范進考了二十多次沒中的原因一樣,只因那糊塗考官不識才。後來,眾親朋為周進捐了個監生[2],讓他得以跳過院試[3]直接參加鄉試[4]。

開了這個頭,周進勢如破竹,直到考中進士,做幾年官後被派遣廣東學道,組織當地院試,因此才遇到前來應考的范進。見其穿著寒酸,又問過經歷後心生憐憫。范進的文章確實火候已到,不過可能路子有點怪,這也是他之前屢試不中的原因之一。周進將范進的卷子反覆看了多遍,方才回味過來,書上原文寫道:

“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筆細細圈點,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范進中舉!孔乙己被舉人打斷腿!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范進的“笑話”和孔乙己的“迂腐”

有了這次周進的慧眼識才,范進先是進學,再中舉,沒多久又中了進士。這也是課文裡未曾提及、小說中確有的事。和周進一樣,范進在京城做了幾年官後,被皇上欽點山東學道。山東是周進的老家。赴任前,周進託付范進留意提拔自己當年開蒙過的一個叫荀玫的學生。發榜前,范進查閱了幾百張卷子,也未見有荀玫的名字。吃飯時一個幕客講笑話,原文如下:

“數年前一位老先生點了四川學差,在何景明寓處吃酒,景明先生醉後大聲道:‘四川如蘇軾的文章,是該考六等的了。’這位老先生記在心裡,到後典了三年學差回來,再會見何老先生,說:‘學生在四川三年,到處細查,並不見蘇軾來考,想是臨場規避了。’”說罷將袖子掩了口笑。

然而,范進聽後卻依舊愁眉道:“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這荀玫是老師要提撥的人,查不著不好的。”

范進中舉!孔乙己被舉人打斷腿!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能考中進士,想必范進至少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學問定不會差。然而他竟沒聽出這是笑話,竟不知道蘇軾!這當然是吳敬梓對“八股取士”制度極其辛辣的諷刺。同樣,孔乙己沒學問嗎?從他與小夥計的對話中可以瞭解,他知道“回”字有四樣寫法。魯迅於此處的寫作目的,在於諷刺舊文人迂腐,拿無用知識當學問。

可是放在今天,你若知道一個字的多種寫法,很可能是這個領域內的專家;若再將四書五經爛熟於心的話,那豈非是國學大師了嗎?

因為科舉能改變寒門知識分子的命運,成就了范進前後天壤之別的“戲劇”人生。同樣也正是因為夢想著靠科舉改變命運,造成了更多人命運未能改變,卻被其禁錮一生的悲慘結局。

范進中舉!孔乙己被舉人打斷腿!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孔乙己為何不曾進學?

相比較,孔乙己命運的悲劇成因則更為複雜。魯迅在小說《孔乙己》文後的落款時間是一九一九年三月,而正文開頭交代說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孔乙己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末。而正式廢除科舉的時間是在二十世紀初的1906年。所以孔乙己沒有進學的原因,不是他沒考就是考了沒中,而並非不能考。

然而,雖說當時的科舉尚未被完全廢止,但隨著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科舉考試早已不是先前單一的八股文章。光緒十四年,清政府更是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按孔乙己的年齡,他肯定是不懂新學的。因而僅這一條,他這輩子也不可能再有進學的機會。這樣說他又確實沒法考。歸根結底,孔乙己悲劇命運的主因是時代造就的。

范進中舉!孔乙己被舉人打斷腿!同為讀書人,差距為啥這麼大?

結語:孔乙己和范進,二者沒有本質區別

孔乙己和范進都是舊知識分子,他們的學習內容基本是相同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制度未變之前,范進或許一輩子考不上,但他始終具備改寫命運的可能性;而時代變遷,制度改革以後,孔乙己則永遠地喪失了這種可能。

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縱然有許多弊端,也不得不說其給了無數寒門子弟以改變命運的機會。所以古人才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

一種制度,長久不變會趨於僵化,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但如果人為地強行改變,勢必造成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自然也會有個體為此“犧牲”,孔乙己便是其中之一。

但反過來說,如果將二者放在同一時代,同樣的條件之下。孔乙己不過就是個失敗的范進;范進只是個幸運的孔乙己而已,兩人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1]科舉制度中,考入府、州、縣學,做了生員,叫做“進學”,也叫做“中秀才”。(引自百度百科)

[2]監生是國子監生員的簡稱,即明清兩代取得入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

[3]院試是明清時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通過考試者為“生員”,俗稱“秀才”。

[4]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為第一級,本省生員與監生可應試。中式稱為“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