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本质是什么?中国文化中有科学精神吗?

薄雾笼罩着的故乡


科学从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方法论,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西式概念,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并没有专门的“科学”一说,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科学精神本就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并没有象西方那样去强调。凡是强调的,都是缺失的,这一点,我在其它文章中也曾提到过。

西方“科学”缘起于未知

西方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神学到哲学,再到科学的历程。文艺复兴以前,整个欧洲就是神权在把控着一切,连皇帝的加冕都要得到教皇的同意,从十四世纪开始,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后,科学的地位才逐渐到巩固,而这个时候,人类历史已经进入到了十八世纪。

所以,我们可以说,即使在西方,“科学”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地位之所以被迅速认可,并不断被夸大,主要还是因为近代发生的几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了,人们从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自然会有意无意的把它的价值放大,这样它就成了衡量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准。

科学通俗的讲,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研究,经过反复验证以后,得出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结论,有些结论可以揭示真相,有些则可以逼近真相,当然也有一些经过进一步的验证后证明是错的,总之就是说,

科学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种得出结论的方法

科学精神就是不屈不挠的求实精神

所谓的科学精神,其实也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求实精神,它不屈服于权威,敢于挑战旧的成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推理、实践检验、修正误差,然后再检验,等等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得出一个相对真实的结论,这种不懈求实的精神其实也就是科学的本质

所以说,科学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也不是绝对的真理,因为科学这种方法论,本身就是西方文化在与神权的斗争中产生的,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事物,它既有先进的一面,同时因环境及历史发等因素的影响,也有诸多的局限性。所以不应该把它物化,更不能将之神化。

说中国文化是否具有科学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当然有,孔子早在《礼记.经解篇》中就提到“絜净精微,《易》之教也!”这里的“精微”就是科学所追求的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絜净”就是洁净,是内心的一种圣洁状态,这代表着对精益求精这种精神的深信不疑。

总结

总之,东西方的历史背景不同,所蕴育出的文化,在形式上也会存在一些差异,但从内涵上看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毕竟都是人,是人就少不了衣食住行,这些根本的生活要素既然一样,那么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追求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西方用科学打破了对神权的盲目崇拜,那么以此为鉴,我们也不应再回过头来,去盲目的崇拜科学,把科学塑造成另外一个神,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才是对科学精神最大的背叛。


澡雪堂主谈国学


科学是反映自然界、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中国文化是中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是一般知识和文字的运用能力。

谁说中国文化没有科学精神,正是中国的科学精神使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站在了全世界的最高峰,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了全世界除中国外所有国家高铁运营之总和。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科学精神。

西方媒体极尽眨低中国之能事,而有些国人也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没有一点自信心,崇洋媚外,也跟着外媒说中国没有科学精神。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奇迹,用七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有一百二十家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多个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应为之歌唱、为之自豪、为之自信!

面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西方媒体要么视而不见,极力贬低中国,让国人失去自信心。要么.就宣染中国威胁论。它们的话是矛盾重重,不可信啊!


夕阳红155908541


现代科学的本质是质疑、实验、测量、证明(证伪)、预测,其科学必要的工具是数学和逻辑。

中国文化中,数学和逻辑的运用极少。虽然有勾股定律和圆周率的计算,但成系统的体系几乎没有。同时,中国文化(尤其是汉以后的儒家思想)要求遵循圣人的言行不逾矩,不敢质疑。因此,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儒家)的科学精神是稀缺的。

当然,如果讲广泛定义的科学精神,比如将唯物主义理解为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不少的。中国文化中不敬鬼神,讲究天人合一,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世界。相对于神和上帝,这种解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可以称为古代的科学精神。

我们来看看大科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爱因斯坦曾经回答过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时回答:“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作出这些发现才是令人惊奇的。”

杨振宁在演讲中,也讲过类似的观点。杨振宁认为,中国文化中注重实际而不注重理论框架(入世而不是出世)、科举制度、将技术贬低为奇技淫巧、缺乏推演思维、天人合一的观点,阻碍了现代科学的出现。


明日Will


为什么很多西方学者认为儒家对科学的贡献为零?作为中国文化重要构成儒家学说真的对科学没有任何贡献吗,科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李约瑟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虽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的确举世瞩目。但是,现在被广泛运用的现代科学,却并不是在这片原本具有优势的土地上诞生。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李约瑟难题”,尤其是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曾经对人类科技做出很多贡献的近代中国,为何没有产生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并且,他还认为我国古代丰富的经验科学,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形成实验科学,在很大程度上都受限于社会思想、文化和哲学的影响,并认为儒家对科学的贡献为零。

首先,我们不妨来了解科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而从现阶段的6个科学大类目来看,其中不仅包括很多人熟知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思维科学,同时还包含了哲学这个分类。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聊到科学,一般主要都涵盖在了自然科学这个范畴之类,包括我们口中的科学技术也不例外。

事实上,科学这个词的定义也具有不同的版本:从名词的抽象释义来看,科学的本质就是用来反应世界规律和本质的理论体系。科学的第二种定义则主要体现在分科而学上,这种建立在可检验的基础之上,且具有有序性的知识体系,主要是通过更细化的研究来形成相应体系的完整知识。

而我们的整体论则认为科学更像是一个整体,它不等于学科或分科,因为不同的科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往往都无法进行绝对分割。

而西方学者们口中的对科学做出贡献为零的儒家又是什么?说到孔子,相信所有人都不会对他感到陌生,而儒家便是一个信奉孔子学说的哲学学派。

简单来说,儒家就是一个信奉儒学学说的阶层,不同于西方人可能误解的儒教这种信仰,这三者之间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儒家的发展从孔子、孟子,再到荀子,哪怕时至今日都是一个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作为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本就隶属于哲学的范畴,而它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就连在东亚和世界其他角落生活的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哲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而仁、义、礼、智、信、恕、忠、孝,都是其丰富内涵的浓缩体现。如果从科学这个角度来描述儒家思想,它其实就是从哲学这个领域,以阐释人生和世界本源为出发点,从而得到的一种领导理论和最精确的内涵界定。

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都应该明白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的确,儒家学说的确没有服务于自然科学这样的科学内容,未能在很多大家关注的领域带来实用性。但这并不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儒家思想没有为科学本身做出贡献,而是正如它的哲学属性一样。

儒学依然属于科学的范畴,它对科学类目中哲学部分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而科学一词拥有的含义也绝不等于自然科学,或其他任意一个科学类目,这也是为什么李约瑟的言论会引起很多人的抨击。


悟空科学


自然界是不连续的,存在着质的变化。由此,才形成了大千世界,并产生出了我们人类。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因为局部不可能绝对地认识整体。

正是因为认识的有限性,才使得我们人类的认识具有有效性、能动性和局限性。于是,伴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与发展,人类认识的上述三个特性,逐渐生成了一下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人类认识的三个部分分别是,认识的有效性,使认识具有实用功能,生成了科学🔬;认识的能动性,使认识具有欣赏功能,产生了艺术🎨;认识的有限性,使认识具有信仰功能,从而产生了宗教✝️。

因此,只要人类存在,人类就会开展其认识的活动,人类认识的这三个部分就会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普遍存在。

所以,在人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在各种不同的地区以及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科学及其相关的理论。只是这些理论的类型和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好比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无论如何杜撰,都留有人类的身影。

因此,科学的定义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作为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理论不同于相互作用的双方,即理论是自然界中所发生的新事件,其与人或自然界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比如,科学理论只是相对于已有的现象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因而,每一个理论都既是有效的,但又都并不是自然界本身,从而会被更加有效的理论所取代。

之所以有人质疑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进而没有科学的研究精神,是因为他们只具有一维的认识观,认为科学是正确的代名词,科学具有绝对的正确性和逻辑性。

因此,持一维认识观的人认为,科学始于人类的认识引入了数学和实验,即科学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只有西方社会才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

然而,科学理论的更替具有不连续性,旧的理论是无法逻辑地推理出新理论的,而数学是逻辑的,其无法解决理论创新的问题。

此外,实验也不具有绝对地验证性,因而其无法解决理论的真假问题。因为,一方面,同一个实验,可以由多种理论来予以解释;另一方面,实验是现实的,理论是理想的,两者的逻辑基础是有差距的。

总之,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部分,科学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无论是原始人还是中国的古人,都会开展他们的认识活动,其中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认识,并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

所谓科学的研究精神,既不是实验的验证,也不是数学的逻辑推理,而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类不断地探索和扩大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积极努力。


淡漠乾坤


答:科学的本质是探索了解大自然,造福全人类。中国文化则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充满着科学精神。大到宏观世界,小到物质精微,中到人间万事万物、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田间壹壬


科学观念,确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缺失的。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科学技术”,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科学,在中国古代其实是不存在的。

欧洲现代科学的产生,与启蒙时代的历史有直接关系。

在当时的人看来,科学代表着理性,被越来越经常地用以指代对知识的探求。

科学在这个时期,并不单单是一种技术性的突破,而是整个认识论的转型。

大家今天所理解的科学更偏向“natural science”的意思,但最初这个词的意义更其实是episteme,近似于英语的knowledge。

这些转变,都是在18-19世纪逐渐完成的。下面,我就来说说中国对于“科学”的认知吧。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个词。

这是大家必须知道的。

科学一词,其实是19-20世纪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最初,日本人吸收了英语的science,然后将其理解为“分科之学”,表明了科学在启蒙时代逐渐被赋予的意义——对某种知识的某种探求过程。

古代中国的学术体系,其实是根植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并不存在科学这套欧洲的学术体系。

因此,这段话其实并没有太多错误。技术和科学不是一回事。


HuiNanHistory


我个人理解科学的本质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在不断的研究当中,可以得到一些新奇的答案,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库,宇宙科学对于人类来说还是太过于遥远,现在人类主要研究的应该还是地球当中的自然科学,包括理论科学都是通过对地球周边以及内部环境推演出来的,这是我对科学这两个字的理解。



中国的本土文化对科学的贡献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说儒家思想对科学的奉献为零。我感觉是缺乏探索精神吧,毕竟我认为儒家思想讲究大同社会,意思是社会共同进步,没有丑恶之分,这样的话是很安全,但是又太过于平淡,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就无法推动科学的进步了。但是单单靠这个是无法代表整个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5000年,千姿百态,儒家思想只是一种,还有很多比如:兵法,农耕之法,包括一些术数,这些都是中国对世界科学的奉献。


总结:中国文化过于复杂,其中包罗万象,有好有坏,有的思想封闭,不适合推动世界的进步,反之就是思想卓越,能够带动整个世界科学的运转,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如此复杂,所以发展速度才如此快,毕竟融百家之长能慢吗?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观点)


诸葛半仙儿


鲁班,只是一个工匠。

黄道婆,只是一个纺织女工。

造纸的蔡伦,只是一个宦官。

活字印刷的毕昇,只是一个百姓。

《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只是一个退休官员。

水车、曲辕犁、指南针、筒车、那些直接提升生产力的发明,都是百姓,是农民,是士兵发明的,没有一样是儒生的创造,更没有一样是在岗位职责范围之内发明的。

南朝倒有一个总明观,是科研机构,数学家祖冲之在内任职,可是这个总明观的五大类别只是“文、史、儒、道、阴阳”,数学,只是小别类。而且祖冲之的许多发明都是在业余时间做出来的。

李约瑟说中国儒家对科学贡献为零,这话没有错!甚至还给了儒家以面子。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对科学的贡献其实不是零,是负数!非要生搬硬套找什么理论和真实进行反驳,不如直接面对这个确实存在的错误。

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文化中有科学精神,但是,只要细细翻开来就不能发现,所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发明或研究的绝大多数主体并不是知识分子。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

中国古代科学,无儒!

儒家思想中的科技

儒家最看重的是道德,不是科学。那么儒家如何看待科学呢?在儒家经典《尚书•周书》中有这一段记载“(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上帝弗顺”。这里的“淫巧”指的便是精巧设计的器物。

在儒家的另一本经典《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一个字“杀”便把属于科学发明和实用发明的“奇器”全部抹除。这也是为什么儒家学子所谈论的“作奇技淫巧者有诛”。

不可否认,这些精巧设计存在刀刃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玩具,另一方面却是科技,是创意,是生产力。

儒家思想采取的措施是“一棒子打死!”

除了中医!天文!地理!

可是谁都看出来,这三样完全是为了统治阶段自己服务,中医治病,天文学演变成预测学,而地理学则变成军事学和风水学。

不得不承认,李约瑟的观点是对的!

至少在古代中国,从来不曾重视过科学!而儒家思想,对科学的贡献其实不是零,是负数!

我们这边高喊孔孟的时候,海的那一边在做火车,做蒸汽,否则哪里会有八国联军和甲午海战。

儒生误国!


亦有所思


我们的知识有着各种各样的源泉,但是没有没有一种源泉具有绝对的可靠性。人类的求知的本能却在努力追求知识的可靠性,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

要解答题目,需要首先分析科学的本质,然后比较中外科学文化差异。

一、科学的本质是可证伪性

科学强调逻辑和经验,经验事实作为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手段。然而科学理论不可能被经验所证实,因为他科学理论都是普遍有效的绝对性陈述,但在现实之中,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地点,它们却又只能表现为一个个别陈述。

比如“宇宙中没有外星人”这样一个科学陈述,无法证真,因为我们无法保证将来不会发现发现外星人。只要一个外星人被发现,这个科学论断就被证伪了。

关于普遍陈述的证真和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的不对称的,科学所追求的可靠、普遍而权威的科学理论,求之不得。因此,衡量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绝不是永恒真理。

二、东西方科学文化差异

在求知,以及渴望稳定、权威、终极真理这个动机和目标意义上讲,东西方本无差异。差异在于,风格和方法,也也可以说差别在文化上,具体阐述如下:

1. 西方科学研究,是分科探索的风格;中国的科学研究则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等融合在一起,甚至文学历史哲学之间的区分,也是后来按照西方分科研究的模式被切割套用才有,本来是浑然一体的。

2.格物致知,这个总体路线似乎东西方一致。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两者又本质不同。西方人对格物很上瘾,致知之后要么升华为纯粹的哲学,要么继续格物,格物成为主要工作,几乎也成了目的;中国人格物的目的就是致知,得到的知识主要用在心性修养以及实践应用内在修养方面。

3.西方外求的部分多,内省的部分少,中国相反。力量用在哪,成果出现在哪。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约瑟觉得中国儒家没有科学贡献了。儒家重点根本就不在科学技术上,人家搞得是世道人心、修齐治平。

当然,分科实证研究的西方科学文化,目前来看已经成世界主流了。我们固有的那些文化特征已经穷途末路了。到底孰是孰非,不是这个话题范围,不做讨论了。

以上观点,第一部分改编自卡尔·波普尔的学说;第二部分是笔者分别念,仅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