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宅家無聊怎麼辦?這些“妙招”或可防止“悶出病”

  為了抗擊疫情、減少感染的風險,全國多地延遲復工和開學,但不少人在家“宅”久了難免覺得憋悶,外出又不安全,此時如何緩解焦慮的心情?

  在2月3日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雪峰給出了幾點建議。

  在她看來,少出門、不聚會,這是有效阻斷疾病傳播的方式。出於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負責,公眾還是應儘量減少不必要外出。但長時間待在室內,可能會出現煩躁、焦慮的情緒,很多人會抑制不住地頻繁刷手機,或者日夜顛倒作息紊亂等,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不適。而且這種改變不是我們的主動選擇,是疫情防控需要的適應性改變。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如果不能儘快調整好生活方式、適應現在的情況,就很難緩解這種不適。

  如何調整生活方式?她認為可以將方法概括為“五個一”:

  一、制定一個計劃。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別是要保證規律的飲食和睡眠。二、鑽研一件事請。如看書、聽音樂、寫字、學習一項新技能等,並且享受這個過程。三、找到一種支持。如來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會支持。可以跟家人一起做家務、聊天,或通過電話、視頻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四、進行一項鍛鍊。在心情煩躁時,做一遍八段錦或自己喜歡的室內運動。利用運動或健身APP,跟朋友遠程相約一起鍛鍊。五、思考一些體驗。比如自己可以從這段經歷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人生體驗等。

  不過她也指出,當個人感覺特別難受,自己無法調整時,應當撥打熱線電話或尋求在線心理諮詢。因為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更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的攻擊。(記者孫冰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