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苦悶的事都將化解

今日立春,二十四節氣迎來新的輪迴。“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春天到了,苦悶之事將像冰雪一般化解,希望不久之後,我們能摘下口罩,一起走在灑滿陽光的大街上。

春天到了,苦悶的事都將化解

立春和春節,是一年開端的兩個節令,立春固定,二月四日左右,春節則年有變動,兩者最長相隔半月,這是由於所屬曆法不同的緣故。春節屬陰曆,以月為參照 ;立春屬陽曆,以日為參照。中國舊時用陰曆記時,用陽曆指導農事,可以說用的是陰陽合曆。陽曆以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將全年分出春夏秋冬、七十二候、二十四節氣,以便按自然規律捕捉農時,立春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群芳譜》)甲骨文“春”如下圖所示,從林、從草、從日,是個會意字,意思是太陽從草木中升起,萬物復甦,是很形象的。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均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又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古人發現了這些規律,將其看作季節標誌,遂形成所謂物候學。

春天到了,苦悶的事都將化解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氣候為本,如立春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思是此日東風送暖,大地解凍,五日後蟄蟲甦醒,再過五日,則河冰融化,魚兒在碎冰間遊動,彷彿揹負浮冰一般。

春天到了,苦悶的事都將化解

以自然界花鳥蟲魚的活動變化作參照,觀察植物的萌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葉落,感受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求偶、繁育遷徙,一個有經驗的農夫便可敏銳洞察自然節奏,適時而動,因此,古老的太陽曆體現的是農夫的智慧。

在古代物候學中,鳥是一種最重要的參照,早期還有根據候鳥遷飛來確定季節的鳥歷。《隋書·經籍志》卷三十四“五行”類就記載了相關圖書,如《黃帝飛鳥歷》一卷、《太一飛鳥歷》 一卷、《太一十精飛鳥歷》一卷等。古代不講究發明專利,不講著作權,很多創造發明都假託上古帝王或古代名人,以言其古老,也表示信而有徵。技術類圖書更喜歡託古,稱“黃帝飛鳥歷”就是言其古老,倒未必真是黃帝創造的。可惜,這些書的內容具體都是些什麼,今人已不甚了了。

鳥歷反映了古人對太陽的崇拜以及相關季節規律的認識。古人認為,鳥會飛翔,太陽也在空中運轉,所以,太陽和飛鳥間就有著神秘的聯繫,如很早就流傳的金烏負日神話,日中有金黃色的三足烏,每日負載太陽東昇西降,人間方有日出日落,用以確立時間的移轉,因此日神即鳥神,金烏、赤烏也成為太陽的別名。

春天到了,苦悶的事都將化解

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T形帛畫(局部)

鳥歷或者物候歷,都是根據花草蟲鳥等動植物的生長伏藏來確定時間,說白了就是根據氣溫的變化。但影響氣溫變化的因素很多,這些曆法終究有些粗疏。古人後來遂用更精確的立表測影來明歷治時,對於鳥歷這類知識反而不是很瞭解了。春秋時,魯昭公就曾問有學問的郯子 :上古帝王少皥氏為何以鳥名官呢?郯子回答道 :因為當他即位之時,鳳鳥適至,故以鳥名為官名。鳳鳥知天時,故以名歷正(主治歷數正天時)之官。玄鳥(燕)春分來秋分去,故以玄鳥氏名司分之官 ;伯趙,即伯勞鳥,夏至鳴,冬至止,故以伯趙氏名司至之官 ;青鳥,即鶬鷃,立春鳴,立夏止,故以青鳥氏名司啟之官 ;丹鳥,即鷩雉,立秋來,立冬去,故以丹鳥氏名司閉之官。這裡除鳳鳥可作祥瑞看,其餘四鳥都是候鳥,一年中有規律地在某地出現,與當地氣候密切相關,故可作農事參照,古人遂以此命官。在春秋時,大概也只有少數,博學之人才懂得這些由來。

其實,從古到今,鳥歷,或者物候歷都是滲透在農事生活中的,只是我們不太注意罷了。比如《詩經·豳風·七月》以時令為線索綰合人事,講述了周代社會一年的農事生活,其中就多有鳥歷的影子。“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倉庚,即黃鸝,鄭玄注云 :“倉庚仲春而鳴,嫁娶之候也。”春天來了,黃鸝鳥鳴叫求偶,與自然相呼應,這也是適齡青年談婚論嫁的好時節。又云 :“七月鳴鵙,八月載績。”鵙,類似伯勞鳥,夏至開始鳴叫求偶,冬至後就飛走了,也可以看作時令的標誌。

春天到了,苦悶的事都將化解

此外還有昆蟲的活動,姑且稱作“蟲歷”:“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蜩,即蟬,初夏季節,蟬的若蟲從地下鑽洞出來,爬至樹上蛻殼為蟬,遂開始夏日蟬鳴。“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斯螽,是一種尖頭蚱蜢,也有人說是蟈蟈 ;莎雞,俗名紡織娘娘,一說是蟈蟈或蟋蟀。詩中談時令的推移轉換,讓自然蟲鳥代言,都是極妙的句子。

這種表達我們看著很有詩意,但其實就是古人的生活白描,在一些少數民族流傳的古老史詩中也都很常見,比如彝族史詩《梅葛》劃分季節 :河邊楊柳發芽了,大山樑子松樹上,布穀鳥兒聲聲叫……春天就要到。河邊水田裡,蛤蟆叫三聲,大山水菁裡,青蛙叫三聲,夏季就要到。天上雁鵝飛,飛飛地上歇,雁鵝叫三聲,冬季就要到。北方民間至今還流傳“九九歌”,也包含著物候歷、鳥歷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春天到了,苦悶的事都將化解

《耕作圖》(局部)(傳)元程棨摹樓璹作 賽克勒美術館藏

鳥歷、物候歷包含著樸素的科學,也有神秘的操作,這些當是極普遍的民間知識,所以,深諳大自然語言,通曉農事節奏,不僅是農夫,也成為農耕社會文人的特徵。如陸游《鳥啼》:“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三月聞黃鸝,幼婦憫蠶飢。四月鳴布穀,家家蠶上簇。五月鳴鴉舅, 苗稚憂草茂。” 這首詩似亦不 妨看作物候詩。翁卷《鄉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州,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畫意詩情又何嘗離得開農事知識?

而對於民氓百姓,則更喜歡以時令小吃和各類祈祝活動來強調節令的到來。東漢農書《四民月令》說立春要“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也記載當日吃“五辛菜”,大約就是蔥、姜、蒜、韭、芥等五種帶有辛辣味兒的蔬菜。古人講五行,人體五臟經過一個冬天,積儲了很多陳舊穢氣,春天到來,就要借自然之新鮮生氣將其洩發出去,而且“五辛”諧音“五新”,亦可討個好彩頭。現在南北方流行的春捲、春餅都是其流波餘韻。

春天到了,苦悶的事都將化解

此外,立春這天很多地方還要“打春”,又叫“鞭春(土)牛”,以泥土做土牛,腹內塞滿五穀,捶打破爛之後,五穀流淌出來,是極好的兆頭。把這些五穀撿拾回去,放在自家穀倉內,則新年倉滿糧足就指日可待了。

春天到了,苦悶的事都將化解

九華立春祭

假如我們把一年比作一場馬拉松,一個個節氣就是兩旁不時出現的路標,這樣,長途截短,每個點都是新的起點,日子就變得新鮮有趣多了。唐代盧仝有詩《人日立春》:“春度春歸無限春,今朝方始覺成人。從今克己應猶及,顏與梅花俱自新。”頗能道出人們的情感和祈願吧。

(本文選自《食色中的傳統》,郗文倩著,中華書局2018年10月出版)


春天到了,苦悶的事都將化解

《食色裡的傳統》

郗文倩 著

36.00元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言以蔽之曰“食色”。本書從古人日常生活出發,細說飲食、服飾、行旅、草木、節令、百戲等主題,舉類邇而見義遠,一滴水裡見出大千世界,古人的天人關係、時空想象、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思維慣性、治國理念、養生觀念、時令民俗、審美風尚、娛樂休閒等盡在其中。文筆清新自然,結尾有餘不盡,“可信”與“可愛”兼而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