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養生貴在養心


孫思邈:養生貴在養心

孫思邈出生於西魏時代,相傳他活到141歲才仙遊,被譽為藥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學家。

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具有代表性的醫學鉅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孫思邈精於道家和佛家經典,他曾在太白山潛心修道,是氣功養生的實踐者。

他認為:“養生要養性,性既為善,內外百病皆不生。”就是說人要健康長壽,須得修身養性,心地善良;如果心性不善,即使吃靈丹妙藥,也難保長壽。

他自己就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為人治病,不論貧富貴賤,都待如親人;病人求醫,不論晝夜寒暑,必親往救治。

孫思邈曾闡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

他說:“此五者無於胸中,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

這種以性養生之法,則把修身養性放在祛病養生之前。如果人為世間名利而鑽營,因內心喜怒而不平,沉迷於聲色之好,耽溺於口腹之慾,內心就無法保持清淨,自然難以養身;如果人能看輕這名、利、情、色、欲,心境達到淡然清淨,此乃大自在也。

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隋文帝聽說了他的名聲後,徵召他做官,他推辭了。

孫思邈後來跟朋友講:“再過五十年,會有聖人出現,我到時候會幫助聖人救助百姓。”

唐太宗即位後徵召他到了京城,太宗看到他年輕的面容非常驚訝,說:“我聽說有道之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原來修道的說法,真有其事呀。”

孫思邈的“十二”養生訣

“十二不”:孫思邈認為,養生必須拋棄日常生活中不利於健康的行為方式。

他提出“十二不”:“是以養性之士,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當是“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勞”。

“十二少”:孫思邈歸納總結了養生“十二少”,他說:“養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認為“行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

“十二多”:孫思邈在倡導“十二少”的同時,還提出反對“十二多”。

他說:“多思則神怠,多念則神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在此基礎上,希望人們“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

“十二傷”:孫思邈告誡人們:“深憂重悲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怒過度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慼慼所患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強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足喘乏傷也,陰陽不交傷也。”

養生貴在避免對人體身心健康可能造成傷害的一切不利因素。倘若“積傷至盡,盡則早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