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援漢女醫師“戰疫”日記:患者情況逐漸好轉,真令人欣慰

抵達武漢後之後,經歷馬不停蹄的安頓整理、緊急培訓,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黃林潔在1月26日接手漢口醫院的呼吸科病區,這裡有近80張病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無論是病房環境還是患者情況,一切都在慢慢改善,這讓醫療隊員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广东援汉女医师“战疫”日记:患者情况逐渐好转,真令人欣慰

黃林潔與同事詳細交接班。南都記者 趙明 攝

广东援汉女医师“战疫”日记:患者情况逐渐好转,真令人欣慰

結束工作後,黃林潔準備下班。南都記者 趙明 攝

還記得第一次進入病房,首先感受到的是忙碌的氛圍。即使隔著護目鏡,也不難看出上一班醫生們的疲憊。交接班後,我們發現病區情況可以簡單概括為:全病區所有患者的診斷都是肺部感染,胸部CT都是雙肺磨玻璃、實變、纖維化,基本沒有做過核酸檢測,危重患者都是呼吸衰竭、低氧,嚴峻的情況讓我們更加緊張。但查房的結果讓大家的心情稍微好轉——雖然重症患者居多,但有部分患者的情況確實呈現逐漸好轉,證明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正在起效。

我們抓緊時間學習了漢口醫院的電子醫囑系統,針對各個病人情況對醫囑進行調整,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恢復。第一次值班期間,我們發現病房的供氧壓力不足,而充分的氧療十分重要,這是一個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趕緊向上級反映,希望可以得到幫助。在值班時,我們不僅要處理病情,還要不斷安撫患者及家屬的情緒,值完第一個班下來,確實有種身心俱疲的感覺。

但情況在一點點變好,第二次值班時,我發現病區供氧不足情況已部分改善,鋼製氧氣筒“大炮”的出現,首先滿足了極重症患者的吸氧需要。不過,更換新氧瓶的頻率較高,平均1-2小時就要進行一次,由於人手不足,醫護需要一起上陣才能做好及時更換,再加上處理病情,大家完全沒有什麼休息時間。

值班過程中,有兩個患者給我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第一個是一位70多歲的老爺爺,雙肺瀰漫病變、I型呼吸衰竭、有嚴重低氧血癥,基本上每個小時都要為他更換一次氧氣筒,每次更換時都需要我、陳茗副教授、鄒子俊主治醫師三個人協同工作,盡力縮短更換時間,以避免患者出現低氧。老爺爺對我們十分親切禮貌,總是感謝我們,安慰我們說自己沒事,讓我們多去看看別的病人,或者去休息一會兒。另一個是一位60多歲的患者,同樣是雙肺瀰漫病變、I型呼吸衰竭、有嚴重低氧血癥,但可能是出於緊張,他的配合度並不好,總是拉扯吸氧面罩和導管,並不斷呵斥醫護及陪護他的女兒。我們只能在治療的同時,盡力安撫他的情緒,並安慰他疲憊的女兒。在我們不斷的努力下,他的情緒終於漸漸緩和,開始配合我們的治療。

在值班過程中,我們主要任務是處理病情、完成病歷書寫,交接班後巡查病人,解答病人及家屬的疑問,瑣碎的事情也比較多。在第三次值班時,我們每位醫生都書寫了20多份病程記錄。但令人欣慰的是,這次我們發現至少有一半的患者病情是穩定中逐漸改善。

經過幾次合作後,我和同事們都有了默契,值班過程中工作效率更高,更換氧氣筒的速度和熟練度也顯著提高,都成為“熟練工”了。更令我們驕傲的是,碰到患者出現病情波動時,我們分工合作、迅速搶救,讓患者平穩度過危險期,並順利交接給了下一班醫生。

在這幾次值班中,我們遇到過很多困難,但大家從來不放棄、不抱怨,只是利用現有條件盡力去做好工作。所幸,一切都在慢慢變好,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儘管前路艱險,我們也會披荊斬棘、奮力而行。相信走過最黑的夜,我們很快會迎來黎明的曙光。

整理:南都記者 吳廣宇 通訊員 張陽 封雯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