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的生物原理是什麼,為什麼呈陽性他不患病卻能傳播病毒?

噓樹開花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艾滋病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免疫系統奔潰,渾身潰爛,最後渾身受感染而死!

但是大家知道嗎?艾滋病也有一個窗口期,也就是我們通俗所說的,有病毒沒症狀!

在這段時間,如果及時治療,可能就好了。如果錯過這個窗口期,那不好意思,後面病程就會繼續發展,最後結果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那樣。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傷寒瑪麗。

有一個出生愛爾蘭的名叫瑪麗的姑娘,瑪麗身體一直很健康,但她卻一直攜帶傷寒桿菌,還因此傳染很多人。後來醫生對她進行隔離治療,所有手段都用上了,但是依舊沒有殺死她體內的傷寒桿菌。最終瑪麗死於其他病症-肺炎。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是想讓大家知道,不是所有的病毒或者細菌感染就一定會出現典型症狀!在我們人類目前所熟悉的傳染性病毒中,有30%的病毒感染後沒有任何症狀,但是卻又傳染性!所以無症狀感染者,對於新冠肺炎病毒不是特例,大家不必恐慌!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每個個體的免疫力相差太大了。而要表現出症狀,取決於兩個因素:病毒毒性的強弱,以及病毒的數量。

舉個例子:甲乙兩個人

甲身體虛弱,只需要10個病毒數,TA就中招了

乙正值壯年,身體倍棒,TA 可能需要100個病毒才會有症狀

假如病毒汙染的環境中,病毒的平均密度在50 ,那麼甲就會表現出明顯症狀。乙可能沒有症狀。

後期,乙的免疫系統在與病毒鬥爭的過程中,可能病毒被免疫系統幹掉了,那麼乙既沒有症狀,也檢測不出病毒。如果乙的免疫系統與病毒勢力相當,既不會讓病毒作妖,但是又幹不掉,只能乾瞪眼。可能達到某種平衡,那就會出現無症狀,確有病毒存在。

這個存在的病毒還在不停的複製,雖然複製的量不多,但是卻不影響排毒。排出的病毒再去汙染環境,傳播。那些免疫力低的人就中招了。

這就是無症狀感染者具有傳染性的原因。

希望我說明白了~


代量食譜


傳染病中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分別是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單獨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這次傳染源指攜帶病毒並能排出病毒的人或者動物。病原體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後就開始感染的過程,具體來講,感染過程的表現分清除病原體、顯性感染、隱性感染、病原攜帶狀態、潛伏性感染。

隱性感染又稱亞臨床感染,即人體受病原體感染後不出現症狀,但能產生特異性免疫,這種隱性感染可見於很多傳染病,如乙肝、甲肝、結核等疾病,我國是乙肝大國,很多人感染乙肝都是陰性感染,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沒有症狀,卻在查血時發現乙肝相關標誌物陽性。新型冠狀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在專業中又稱之為“隱性感染者”。隱性感染的發生是由於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力較強或者侵入的病毒的數量不多、毒力較弱,被感染後對機體的損傷較輕,因此不出現或出現不明顯的臨床症狀。這一部分人群就稱之為“隱性感染者”,這一部分人就表現為病毒核酸陽性,但他們沒有或只有較輕微的症狀(給我們的錯覺就是他們沒有患病),但由於他們的體內也存在病毒,因此他們卻能傳播病毒。

對於目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國家已經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來干預,因為其傳染性強,而且普通大眾,不論年齡、性別、種族都普遍容易被感染。因此切斷疾病的傳播,需要從三個方面下手:

1、隔離傳染源:對於明確的感染者,隔離不成問題,但是對於隱性感染者,因為沒有發病,就不容易發病,這部分人造成的傳染控制就是一個難題,這也是為什麼要求少出門、不出門,因為你也不知道你出門碰到的路人到底有沒有感染這個病毒。

2、切斷傳播途徑:由於該病毒主要通過控制傳播,存在空氣中,因此戴口罩就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研究發現也可能存在通過接觸傳播、糞便傳播,因此勤洗手也是預防的重要手段。

3、保護易感人群:疫苗是預防很多傳染病的重要手段,但是疫苗的研發需要時間。不接觸傳染源,加強消毒,不出門也是保護自己不受感染的重要措施。

預防控制疫情,需要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行動,任何可能引起疾病傳播的行為都是不允許的,同時也不要心存僥倖,認為我出門一小會不會被感染,少出門,做好防護措施才是避免感染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