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個人——尼采自傳

基本上呢,這本書你尼采先生寫自己的,包括回憶自己的一生;簡述自己的著作,最初寫這些書的時候的idea,怎麼想出來的,要表達什麼東西,在自己的哲學體系裡面具備什麼樣的意義,等等。看尼采先生自己分析自己還是蠻有意思的;不過總體上,這本書是挺無趣噠。。。以下是讀書筆記和少量感悟和書評。

19世紀德國三大思想家:馬克思,佛洛依德和尼采。他們都是無神論者,認為相信神乃是人的懦弱和盲從的表現;他們都對傳統觀念以及現存價值提出過震撼性的挑戰,企圖將人類從陳規陋習的思想囚籠中解救出來。(英國學者J.P.史丹)

哲學就是去探尋存在中的一切陌生和可疑的事物,尋找至今為止被道德禁錮的一切。從根本上來說,至今為止被禁錮的東西無非是真理。

智者不僅必須愛他的敵人,也必須能恨他的朋友。

你們還沒有去尋找自己,這時,你們卻發現了我。所有的信徒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徒都是微不足道的。現在我要你們捨棄我,去尋找你們自己;只有當你們通通否定我時,我才願意重新回到你們中間去。

人們到底憑什麼去識別卓越人才呢?一個卓越人才使我們有理智;要對我們的思想意識有益;他是木雕的,木質堅硬而色彩柔和,同時散發出宜人的香味。只有對他健康有益的東西他才會覺得可口。當超越這個尺度時,他的喜悅和慾望就會停止。凡是不能消滅他的東西,都會使他變得強大。他不論看書,與人交往或者觀賞事物,總是與己為伴;凡是他選擇的、許可的和信任的東西,他都予以尊重。

他既不相信厄運,也不相信罪孽:他對付得了自己,也對付得了別人,他懂得忘卻,——他堅強的足以使任何東西必然成為對他最有益的東西。

所有沉默的人都是消化不良的人.

我責備有同情心的人,因為他們在保持人與人的關係的距離上太容易失去羞恥、尊重和體貼,因為同情心在一瞬間就會散發出下等民眾的氣味,而且看上去是矯揉造作,因為有同情心的人可能會災難性地陷入一種生死攸關的命運,陷入一種痛苦的孤獨,帶來一種負有重大罪過的特權。我認為,放棄同情心也算高尚的品德。

疾病就是一種怨恨。——對此,病人只有一劑良藥——我稱之為俄國的宿命論,那種不抵抗的宿命論。當一個人遇事都要反應時,他很快就會筋疲力竭,於是他根本不再做出反應了。沒有任何東西比怨恨的情緒更能耗盡人的精力了。相反,對於一個富有精力的人而言,怨恨就是多餘的情感,剋制怨恨的情感幾乎是精力充沛的證明.

女人是有強烈報復欲的;這是由她的軟弱所決定的,就像她對別人的困境容易產生興奮感一樣.

哲學家的使命不在於制服一般的反抗,而在於制服必須傾盡全力\\隨機應變和精通武藝才能戰勝的敵手...勢均力敵——這是誠實的決鬥的首要條件。當你輕視對手時,就不能開戰;當你發號施令蔑視某物時,也都不能開戰。

上帝唯一可以原諒的地方,就是它並不存在...

如果我說起阿爾卑斯山的那邊,我真正指的只是威尼斯.如果我要尋找另外一個詞來表示音樂,我認為這個詞還只是威尼斯.我不會區分眼淚和音樂之間的差別,我知道,出於恐懼而戰戰兢兢地去思念南方,是件高興的事.

對許多事物採取不看、不聞、不接近的態度,這是最最聰明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一種證明。另一種聰明和自衛是要堅持儘可能少做反應,要避開使人註定似乎會失去自由,還要失去創造力,變成只會起反應的那種環境和條件。

一個人只有在不斷需要防衛的時候,可以變得十分軟弱,才能不再保護自己。

尼采說得很對哎,一個人要想變成一個樣子,先決條件是,他根本沒有料到自己會成為那個樣子.表面上看,這句話很矛盾,其實尼采也只是抓住了現象和規律,並沒有看透本質。其本質無非就是無慾求呀,柳暗花明又一村,無心插柳柳成蔭;如果硬是要找村要栽柳,反而不一定得到哦~~說白了,還是個度,南無阿彌陀佛.

人真正的危險在於,本能地過早得了解自己。

此時此刻,我展望我的未來——遙遠的未來!——如同展望平靜的海面一樣;沒有絲毫的渴念會打擾大海的寧靜。我絲毫不想改變現狀,我本人也不想變成另外一個人。但是我就是這樣生活過來的。我沒有什麼願望。有人在自己活了44歲之後可以這樣說,他沒有為榮譽、女人和金錢奮鬥過!——我本來就不缺這些東西。。。

對於人類的偉大,我言簡意賅地說就是熱愛命運:一個人不要除此之外的其它東西,未來不要,過去不要,永遠都不要。不僅要忍受必然性,更不要隱瞞它,而要熱愛它——在面對必然性時,所有的理想主義都是謊言。人們應該毫不吝惜自己的精力,應該具有堅強不屈的習慣,才能在冷酷無情的真理中滿懷信心、輕鬆愉快。

女人身上的善良已經是蛻化的一種形式了,雖然有許多所謂的美麗的心靈,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存在生理上的弊病。女人味越濃的女子,越是拼命地反對一切權利。愛情是唯一值得哲學家來下的定義。——愛情的手段就是鬥爭,愛情的基礎就是兩性間極大的怨恨。男人是女人的工具,女人需要孩子,而男人只是他的工具。

一個違反自然的行為必然會迫使另一個違反自然的行為產生。

這裡包括慢慢地環顧四周去尋找親朋,尋找那些具有力量而有助於我進行毀滅性工作的人。——從那時起,我所有的著作都是釣鉤;也許我像某人一樣擅長釣魚。。。如果釣不到魚,那並不是我的錯。那是沒有魚可釣。

我非常擔心,有一天人們會稱我為神聖的;我不想做聖人,寧願做傻瓜,也許我本身就是一個傻瓜。

如果群居的動物放射出最純潔的道德光彩,那麼特殊的人一定會貶為惡人。如果謊言它的表面無論如何要掛上真理的面紗,那麼就要在名聲最壞的人當中去尋找真正誠實的人。

他想象有這麼一種人,能夠認清現實的本來面目;他的強大足以使他不會疏遠現實,使他不會脫離現實,他本身就是現實,在他身上就有一切現實的恐懼和疑惑,只有這樣,人才能站的更高。

站得更高才能降得更低,也能接納得更多。尼采自傳快翻完了,其實他已經意識到了,與涅槃很接近了,但本能地去抗拒;在那個時代看,這是個劃時代的巨人;在如今這個年代,也只能是憤青裡的佼佼者;《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值得翻一翻,倒不是尼采的主要思想,而是那些次要思想極具深意有不一樣的閃光點。

尼采的自傳,全篇讀起來沒啥意思,甚至有些乏味;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文章是把答案留給讀者的,尼采自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讀者誤解他書裡的觀點而寫的,他十分渴望別人對“真正的”他的觀點的認同;然而,“語言是誤會的源泉”;當寫出來的那一刻,就應該意識到語言將帶來的衝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尼采是個批判者,他犀利的目光看穿了現實中的虛偽,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反對一切權威,要進行價值的重新評估,要刷新當前的時代;這種感覺似曾相識,再也熟悉不過;“看世界看得太清楚就會盲目蒼涼”,這是我以前對自己說的話;尼采沒走過那個拐點;走過了就會懂得,所有的蒼涼都是生命的契機和力量。

書的末尾是幾位名人對尼采的評價,除對其至高的哲學思維的褒獎,剩下的就是對他逝去的惋惜。尼采,是生於孤獨,而死於孤獨和寂寞的。一個人誓死也要與孤獨和寂寞相抗衡,必然是這樣的結果;敢於接納寂寞和享受孤獨的人,才能銷蝕孤獨和寂寞的苦。他瘋了,他一頭扎入了黑暗卻無法穿越黑暗,這就是結局。

我想,沒有人死於孤獨但一定有人死於寂寞。寂寞和孤獨最大的區別就是,寂寞還需要外界的認同,得不到就會萬分痛苦。孤獨其實是個中性詞,如果說寂寞是交融於現實的,那麼孤獨其實是境界的產物。真正的境界是看到了並接受,所以孤獨一點都不苦;能衍生寂寞的,無非是他無法接受還有留戀有欲求放不下。

尼采的痛苦除了寂寞和孤獨,讓我想到了心靈學的不抗拒。心靈學裡面最主要的方法論,除了感受就是不抗拒。尼采的悲哀無非就是抗拒,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實不抗拒也能找到羅馬,而且找到的羅馬未必就遜色。其次,他把自己置於“救世主”和“與眾不同”的界限裡,不願衝破界限,其實也不過是一種脆弱而已。

最大的感觸就是,還是要回歸到心理學的懷抱。哲學再深也是教會一個人如何看淡而已,而看淡本身無需讀那麼多哲學,一句話足以。而心理學則是越深越好,因為這是瞭解自己的強有力的工具,而瞭解自己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覺知性本身可以帶給人智慧,而心理學可以幫人更好的覺知,手上的4本要繼續看了。

瞧,這個人——尼采自傳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