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

猪十二戒


魏忠贤若在,东林党就不能架空皇帝,盐税,矿税,商税,海关税源源不断收上来,大明有的是实力打后金,不加辽饷,也不会逼反农民,再延个百十年也没问题。


琴心入道


朱由检他哥朱由校临死的时候,就叮嘱他,魏忠贤可以大用。但是他不听,把他杀了,然后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失去了对手,无法无天。朱由检累死都没用,被气个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监不是没有理由的。太监去了势,没有子嗣,一辈子待在皇宫,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监虽然权势熏天,和汉朝、唐朝的宦官还是不一样。明朝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是秘书的性质,他始终控制不了皇帝,说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杀刘瑾也就一句话的事。而汉唐的宦官权力极大,甚至能够废立皇帝,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礼监与内阁是相互制约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干事,国家也不会乱。

到朱由检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在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在外,辽东努尔哈赤崛起,虎视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欢研究木匠手艺,很多事都让魏忠贤处理。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处给他建生祠,争着认他做干爹。但正直的读书人也不少,骨头硬,魏忠贤杀了关了不少,手段残酷至极。


但就是这样,明朝稳得很,辽东从来没出过问题,打仗也没怎么缺过钱。魏忠贤这个人很有理财能力,生财有道。做事还是很有原则的。最重要的是对皇帝绝对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从万历时,张居正倒了,各种改革废除。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产业最多,税却收不上来,国家怎么维持。

说到底,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的矛盾,都是利益的冲突,谈道德,谈为国为民都是假大空。阉党群体搜刮的那点东西,相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而绝大部分东林党人是伪君子。

魏忠贤一死,朱由检以为可以大干一场,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国家已经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有点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无奈的失败。他自己又刚愎自用,被袁崇焕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结果袁崇焕胆大包天,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围了北京城。要命啊,这谁受得了。就把袁崇焕剐了,平民愤。袁崇焕一死,明朝在辽东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贤这个手段狠辣的维持会会长,明朝也就走到头了。当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朱由检求爷爷告奶奶,没有一个大臣出来帮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时候,才醒悟过来说“诸臣误朕”,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面,以示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当初捐不出饷银的忠臣良将们,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怀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辈,一个一个,让他们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来,光白银就不知道几千万两。


可以说,有魏忠贤在,明王朝不至于亡的这么快。而魏忠贤名声之所以这么臭,是因为笔杆子都握在读书人手里。


hh1185977001


引言:魏忠贤是明朝乃至古代有名的宦官!自宫进入皇宫后改名李进忠,在出任秉笔太监之后,他改回“魏”姓,被皇帝赐名“魏忠贤”!魏忠贤极受皇帝的宠信,被称为“九千岁”,可想而知魏忠贤的地位有多高!魏忠贤得宠之后,在朝廷上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横行霸道。从而引起一句古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帝!

崇祯皇帝即位后,一一列举出魏忠贤的罪状,将其处死!魏忠贤被世人称为“千古第一大宦官”!崇祯皇帝

针对题主您所说的“魏忠贤如果不被处死,是不是能够拯救大明王朝呢?”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我想为您分析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魏忠贤不被处死,能够暂时延长明朝的灭亡时间!

第一点:魏忠贤是“千古第一宦官”,可有能力有魄力!

魏忠贤虽然的确是“千古第一大宦官”,可是我们不能够忽视他的能力的确高明!魏忠贤被人认为是老奸巨猾、无恶不作,当时明朝党派之争激烈,魏忠贤与东林党属于死对头,东林党不信服魏忠贤,魏忠贤就处死诸多忠臣良将!

事实上,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宦官,却在明朝末年袁崇焕的一话: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袁崇焕竟然表示魏忠贤是救世良臣!无形中是肯定魏忠贤虽然奸诈,可是他能力的确强,乃至东林党一直无法推翻他!

魏忠贤

第二点:魏忠贤专横期间,百姓能吃上饭,将领抵御外敌!

固然,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往往从“坏处”看待!不管一个做了多大的好事,只要办错一件事就会被批评!魏忠贤在朝廷上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宦官,可魏忠贤出身贫苦家庭,能够明白老百姓的不容易!虽然专横,可至少能够给老百姓一碗饭吃!魏忠贤专政期间,河南遇到天灾,颗粒无收。魏忠贤得知后不仅免去了和河南农民的赋税,还拨款放粮救济灾民。黄河水患频发,派人修缮水道,改善两岸老百姓的生活!

再者,魏忠贤放权给边疆将领,与袁崇焕共同抵御皇太极的入侵!想对比而言,东林党在李自成、吴三桂等人叛变的时候,有过多少的抵御外敌政策,有过哪些救百姓于水火的事情?

崇祯自尽

固然,我不认为魏忠贤是一个好人,可是他的存在至少能够暂时缓解明朝的灭亡!每个人都有其两面性,魏忠贤的代表是“无恶不作、老奸巨猾……”可他也有一丝一毫的“好处”!不是吗?

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的,任何人都无力回天!魏忠贤最多能够暂时缓解,可治标不治本!明朝帝王的不作为、老百姓苦不堪言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因素!

(END)

我是木子,与您谈古论今,共畅历史长河的人与事!欢迎【关注】木子谈历史!

木子谈历史


魏忠贤如果活着,明朝就不会灭亡吗?

千古第一大宦官

魏忠贤年轻的时候,沉迷于酒色并且喜欢赌博,后来因为赌博欠下了一大笔的钱,最后没有办法偿还,便利用宫中的关系进入宫中当了一名太监。因为他家境贫寒所以又不识字,做了很久的官职位也没有升迁。

明熹宗是个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明熹宗继位后也不理国事,一心他的木匠营造生活。后来魏忠贤靠着溜须拍马和他的小聪明得到了熹宗皇帝的喜爱。便开始了他的平步青云,一路做到了司礼秉笔太监,拉开了宦官专权的序幕,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流毒天下。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魏忠贤仗着有皇帝的宠爱给他撑腰,大肆诬陷迫害忠良,铲除反对他的人,权倾朝野便有了九千岁的称号,甚至在大多情况下所说的话比皇帝还要有用多,下面的人没有不惧怕他的。


以他为首的阉党在朝堂和国内开始胡作非为,贪官污吏与日俱增,欺压百姓打压贫苦。搜刮民脂民膏,加征各种税务,使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出来,横征暴敛,导致百姓贫苦纷纷大规模起义。

无力回天,已成定局

魏忠贤虽然在崇祯即位后被铲除,但阉党势力根深蒂固,对国家的影响还在,百姓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已经太久,加之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外族侵扰”诟病太多已经是无法再挽回的了,明朝的灭亡也成了必然。所以就算魏忠贤还活着,也改变不了明朝的灭亡。


排骨咋不香了


个人感觉如果魏忠贤还在,明朝可能真的还能延续个几年。

魏忠贤的好坏,姑且不论,但如果他把持朝政,他有一个崇祯没有的情况,就是他不会朝令夕改,变化无常,也不会死要面子。

崇祯派袁崇焕,到杀袁崇焕,先不说袁崇焕这个人到底好坏,崇祯心思变化太快了。

再有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起义军,都曾经被明军逼得毫无办法,被迫投降接着就是投降又叛,甚至不止一次。这要是魏忠贤在,投降估计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崇祯最大的问题就是拿不定主意,心思变化太快,魏忠贤不管是好是坏,他可以一条路走到黑,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他可以不择手段,真要是他在,恐怕起义军到真有被压下去或者至少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可能。而只要大明自己根基不动摇,吴三桂也不会去开什么山海关,那么满清就只止于骚扰,明估计真可以多延续几年寿命。


叶飘刀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在了解东林党之前,不少人的想法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十恶不赦,将大明江山败光了,等到魏忠贤终于下了台,大明已经无力回天,事实如何?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都不是什么好鸟,双方共同存在的时候,相互牵制,大明的江山还稳固一些,一旦其中一方失去了对手,大明,岌岌可危。

相较而言,阉党比东林党要靠谱一点,阉党主要都是太监,太监可以掌权,却不能夺权,太监的权力源自于皇权,而太监却不能将权力传承下去,就算是大太监魏忠贤,也不过只能做一下皇权的代理人,魏忠贤没有子嗣,这就意味着,即使是魏忠贤反了,天下还是老朱家的,而东林党在这一点上就占据了天然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自古至今太监一直都可以掌权的一大原因。

阉党如何?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阉党无恶不作,确实如此,阉党,特别是魏忠贤,的确是无恶不作的,魏忠贤本来就是个地痞流氓,烧杀劫掠才符合他的身份,但魏忠贤对普通百姓的态度又略有些不同,对待那些世家大族,魏忠贤可以虚加罪名,将他们赶尽杀绝,但对待普通百姓,魏忠贤显然没那么残忍。

东林党如何?

在阉党落败以后,或者说崇祯皇帝上台以后,崇祯皇帝曾经励精图治,试图营造出一种政治开明的氛围,只是很可惜,东林党也都不是什么好鸟,对崇祯皇帝而言,最大的难题就是缺钱,为了应对北方女真入侵,为了应对内部农民起义,崇祯皇帝甚至不惜像大臣们借钱,借钱的结果如何?比如说大臣可能有万贯家财,借给崇祯几百两就算上天了。

此外,崇祯皇帝也曾试图将东林党的某些人拉下马,给东林党人一个下马威,只是,前脚刚把东林党人的某个高官撤了下去,后脚自己的某个亲人就被迫害致死了,崇祯实在是无能为力。

相较而言,尽管阉党祸乱朝政的时候,朝廷也是逐年衰败,但明显比之东林党强上很多,地位的不同决定了,阉党只能做走狗,而东林党却可能喧宾夺主。

为何魏忠贤的名声那么不好?不是因为阉党掌权不如东林党掌权,而是因为,历史的真相往往掌握在文化人手中,毫无疑问,世代传承的东林党人,就成为了历史真相的叙述者,东林党高风亮节?都是假的。

若是魏忠贤不死,大明王朝继续由阉党掌控,难道大明王朝就能翻身了不成?不可能的,其实不管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不是什么好鸟,但明显东林党比之阉党更加不堪。
<strong>

大明灭亡,魏忠贤的摇钱树就没有了,所以魏忠贤会拼命救大明,但凭借一个贪念胜过信念的魏忠贤,大明也支持不了太久。但大明灭亡,对东林党而言,也不过是换了一个侍奉的王朝,或许东林党中也有忠于皇室的,但那些人毕竟势单力孤,无法决定东林党人大的政治趋向。

即使魏忠贤不死,大明也不过苟延残喘一段时间而已,两个派系,都不是什么好鸟,大明的灭亡是注定的。


魏青衣


魏忠贤即使还活着,也未必救得了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了.在所有的历史文档里说,大明朝死于党争,死于阉人乱政,死于崇祯刚愎自用,死于连年自然灾害,死于农民起义。但是在我心里,明朝死于气数将近。

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任你用多少灵丹妙药都是救不活的。明王朝就是那个快死的老人。身上多个器官衰竭。穷的连兵享都发不出来。连年灾害,征兵也困难,外族入侵又有将领不断叛出。换谁来主持大局都无力回天。


一点星光1986


大明王朝延续太难了,或许说根本不可能,这根本不是一个魏忠贤能够决定的事情,要知道大明王朝后期,是从国力上面表现出根本不可能能够成功逆转的局面。,根本不是一个小小魏忠贤能翻盘的。

首先来分析小太监说的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崇祯皇帝的结局会好一些,崇祯皇帝如果继续重用魏忠贤,崇祯皇帝的结局会好很多,可能会逃到其他国家避难,毕竟大明的国力遭到严重的破坏,魏忠贤可能会暂缓明朝灭亡的一段时间。


魏忠贤知道什么人可以用,什么人不能用,这一点就要比崇祯皇帝强很多,要知道魏忠贤的结局非常惨,是崇祯皇帝一手将其杀死的,魏忠贤生前长期打压东林党人,使明朝的国库有一点余粮。


崇祯上位后,东林党人大放异彩,将国库的钱粮消耗的一干二净,也没能制定出一些国策,反到是崇祯皇帝想要强兵时,要求大臣捐款,东林党人一毛不拔,直接导致大明兵马颓废,被灭国。


小太监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对九千岁魏忠贤有一个新的了解,他知道国家需要强兵时,证明皇帝是有才能的,这个钱是一定要出的,可惜东林党人只知自己敛财,并不知为国效力,才会导致大明王朝的惨败。

其次来说崇祯为何一上台就要扳倒魏忠贤

崇祯简直是恨透了魏忠贤,从小就被魏忠贤玩弄于鼓掌之中,不过并不是单单崇祯一人,其他皇子依旧是这样的,上位之前崇祯想要做一些事情,根本不用询问自己的父皇,直接询问魏忠贤便可以。


由此可见魏忠贤权利有多么的大,这样的权力驱使下,的确使魏忠贤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难怪崇祯皇帝一上台便将魏忠贤扳倒,崇祯只是在泄恨。

袁崇焕不死,明朝不灭

袁崇焕是大明的将领,他的统兵才能是一流的,与清军、闯王李自成的部队多次交手少有败绩,可他擅自带兵进北京城的事件,直接导致崇祯皇帝暴怒,将其赐死,他死后大明在无可用之将。


满清贵族最害怕的就是袁崇焕,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所展现出的军事天赋,是很多人希望能够得到的,可惜他想要防御北京时,并没有像崇祯皇帝请旨,直接导致被杀的结局,令人惋惜。

综上所述:袁崇焕是有能力的,比魏忠贤强了不是一点半点,崇祯皇帝并没有识人只能,空有一腔大志,对于小太监说的这句话,我保持的观点是不可全信、不可不信,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历史红尘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人分三等,天才,庸才,蠢材。天才就是像张居正这种人,行政能力极高,可以说,大明没张居正,都传不到崇祯。庸才就是普通人,有点聪明,但做不到力挽狂澜。魏忠贤属于庸才。蠢材就是崇祯,努力的犯错,努力的向着错误的方向一路狂奔,终于作死了自己,也作死了大明王朝。

魏忠贤,作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监,可谓大恶,一般大奸大恶之徒,也是大智大慧之辈,为什么我将魏忠贤定位庸才呢?因为魏忠贤的崛起只不过是时代的选择,和他本身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

为什么我说魏忠贤没有才能,看两点,一个头,一个尾。魏忠贤为什么做太监?烂赌,把能卖的都卖了,包括自己的女儿,最后实在无路可走,自宫做了太监,要知道,魏忠贤那个时候三十多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混成这个德行,能是天才吗?再看尾,崇祯刚刚即位,魏忠贤权势滔天,满朝皆是魏忠贤同党,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一年不到,满盘皆输,魏忠贤的政治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庸才二字,我甚至都觉得抬高了他。那魏忠贤到底怎么上位的呢?

这就要提到大明王朝到底死在哪里,从政治上来说,两个字——党争。从经济上来说,三个字——穷死的。为什么穷?放着高收入的大财主钱不收,收穷人的钱,把有些地方穷人逼反,这些地方自然没有税赋,收的钱更少,而军费开支更大,只能再收那些还没有逼反的地方的穷人,再将更多人逼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为什么不收有钱人的钱呢?党争,东林党代表江南财阀利益,在朝堂纵横睥睨,其他地方的官员代表自然奋起反抗,但可惜不敌,被东林党斥为齐党,浙党,这些党派自然需要领头人,而魏忠贤与东林党交恶,又是天启皇帝的心腹,自然以魏忠贤马首是瞻。一句话,魏忠贤与东林党的斗争是朝堂内部非东林党的政治势力和东林党的政治斗争。魏忠贤拥有这么大权势并不是魏忠贤有多大的能力,而是魏忠贤是抗击东林党的旗手。

更重要一点,魏忠贤也确实不是个东西,祸国殃民不用多说,历史虽然已经证明,东林党的自私自利葬送了大明王朝,但如果让魏忠贤继续执政,透支的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元气。崇祯皇帝执政十八年,如果这十八年由魏忠贤继续执政,如果崇祯皇帝学他哥哥天启皇帝,能不能熬到十八年真的天知道。

总而言之,大明王朝的覆灭,是制度的问题,制度引发了党争,党争两边都不是好东西,不能说东林党不是东西就说魏忠贤好,半斤八两而已。除非大明王朝能再出一个张居正第二,或许能延长国祚。不过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又有几个张居正呢?


云在蓝天8480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魏忠贤在与不在,关乎不到大明王朝的灭亡与否。但是如果魏忠贤能够继续辅佐明朝最后的崇祯帝时,如果崇祯帝对魏忠贤任用得当的话,单单凭借魏忠贤当时对于抵御外侮、镇压内乱的手段和能力来看,对于延续大明朝国运还是极有可能性的,不过魏忠贤的存在确实是左右不了明朝灭亡的最终结局的。


论崇祯帝执政作为和以死殉国的表现来看,崇祯帝的确不失为一位令后人敬佩的君王。但是崇祯帝执政时的晚明,在经历了之前数代帝王的腐化无能后,着实已经千疮百孔、满目苍痍了,所以说即便崇祯帝再怎么有志向、有作为,对于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晚明来说,已经是回天无力了。仅此一句:明朝灭亡是时代潮流、满清入土中原是时代潮流、清朝取代明朝亦是时代潮流。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句话未免有些太过夸大了魏忠贤的作用,此话正是出自当时如日中天的宦官曹化淳之口,曹化淳当初是崇祯帝平定魏忠贤的一把手,更是崇祯帝倍受恩宠的宦官。当李自成兵临城下,东林党人打开城门迎其入内那一刻,才让曹化淳和崇祯帝明白,原来明朝最大的利弊不是宦官擅权,而是文人专政,不过此时此刻,一切都为时已晚。如果当初魏忠贤仍存活着,为何能够为岌岌可危的大明朝续命增寿?


其一:税收

经济是国家命脉,放在历朝历代亦或是如今都实用。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魏忠贤在时,长江以南的税收一年可以收上来百万两白银,但是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重新上台后,长江以南税收仅仅几万两,没有了经济,国家秩序怎样维持?魏忠贤当时针对南方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经济发起了收受税收的命令,但是缴纳赋税的群体却不包括农民,由此可见,魏忠贤还是相当明知事理的。

其二:军事

魏忠贤当政时,虽然一方面面对国内农民起义,一方面面对满清的异族攻伐,但是却丝毫没有使明朝落入不利地位。魏忠贤在军事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功绩:①赏罚分明:宁锦大捷后,魏忠贤奖赏了主战的满桂、赵率教,而罢免了畏战龟缩的袁崇焕,从而激起了将士斗志;②任用贤能:在针对辽东战事时,魏忠贤重新先后起用了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和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这些人都属于能人善臣,在对抵抗满清势力时起到了很大作用;③魏忠贤利用法律来迫使群臣为辽东军队捐献战马,从而缓解了前线战事吃紧的局面。


其三:自身

在面对辽东军队的军饷困难时,魏忠贤在情急之下毅然决然拿出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前去应急,最终换来了辽东大捷,使得皇太极节节败退,一度将满清势力局限于盛京之中,从而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大明朝。

综上所述,其实魏忠贤在面对晚明危亡之际时的功劳还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只是太多地了解到魏忠贤那些不好的一面,但是却真正未能将他对大明的竭心尽力看在心里。我相信:如果崇祯帝当时能够善用魏忠贤的话,大明朝的确是可以延续天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