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能否客观地评论一下魏忠贤的功与过?

0015088022


明朝历史上不乏好太监,如郑和、冯保、王安等,但是对魏忠贤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有的说残害东林党,收工商税中饱私囊,还有的说他掌权有利大明的发展,到底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认为,从主观上说,魏忠贤确实是一个奸侫小人,但从客观上说,他的所做所为,确实能为大明续命。

  • 首先,魏忠贤存在有利于政治平衡。

说一下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党争,这是明朝最大的内耗,但正因为党争存在,明朝的政治才趋于稳定。明朝政权是皇权为核心,土木堡之变后文官做大,所以利用太监是制约文官加强皇权的手段。而崇祯上台三个月诛杀魏忠贤,打破了政治平衡,致东林党独大,不利皇权,后来事实证明,

  • 第二,魏忠贤存在充实了明朝国库。

魏忠贤掌权后,对江南工商业者收税,减少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收入,而崇祯上台,废除工商业税,加派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农民负担加重,加上天灾,加速了百姓反抗。

  • 第三,魏忠贤保证了军事胜利。

在辽东战役中,宁远、宁锦大捷均在魏忠贤时期,魏忠贤对江南富户收工商税,保证充足的军饷。另外善于用人,袁崇焕、孙承宗、满桂等得到重用,这使的对后金做战中处于有利地位。杀了魏忠贤,军队因军饷出现了三次哗变。

  • 第四,社会总体稳定,除了苏州反宦官斗争外。1627年,杀魏忠贤,这年农民起义爆发,当然二者没有必然联系,但确实是魏忠贤死后的事,并且不断壮大,埋葬了大明。

我们常用好坏评价一个人,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我们要抛弃对个人的看法,注重他为社会发展的贡献。有时,一个真小人胜过一些伪君子。


金乌木木


很多人一提到魏忠贤就觉得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这都是拜电视剧所赐。

魏忠贤说到底他只是皇室养的一条狗,权利再大也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魏忠贤之所以能够做大是明熹宗用来对抗东林党等文官集团的刀子。

说起来明熹宗在位时,魏忠贤起到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在不压迫百姓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国库的收入。也正因为这触碰了东林党的利益,被一群人面兽心的东林文士阴谋害死。事实证明当崇祯皇帝临死之前已经意识到自己杀死魏忠贤的错误决定。可为时已晚。

最后解释一下,政治家没有谁是绝对清白的,魏忠贤随然狠但是对明王朝确有着绝对的衷心,因为他是依附关系。而明末的东林君子们衷心的对象只有党派的利益与家族的利益,对于这个国家谁做主他们但是没有多少意见,(当然这也不是全部的东林人,还有一部分时是忠于明王朝的)从李自成进北京,到满清进北京,那些大臣争相投诚就能得出结论。

结论都是由胜利者谱写的,更何况这些胜利者还是有文化的东林人士,把魏忠贤写成大奸大恶之人就不难理解了!


元奕的爸爸


残害忠良,误国误民,东林党,魏公若在,事不至此,忠贤可计大事,魏忠贤究竟是怎样的人?

在我国的历史上,魏忠贤是一个扬名千古的人物,但是他的扬名可以说是遗臭万年的。进来在一些人的嘴里却说魏忠贤是好人,如果他不死的话,大名也不会灭亡了。那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明朝末年,小冰河期再临,世界范围内的农作物开始长期歉收,引发全球社会剧烈动荡,国土广阔的中国自然不能免俗。资源逐渐匮乏之时,各地有实力的大地主开始不太乐意供养皇室了,他们在皇权秩序与填饱肚子之中选择了后者,冻结了与明王朝间的契约关系。因此,大地主们在中央的代言人——士大夫们,正拼了命地进一步挤压皇权,以换取地方上更多的自治。宋朝以前,他们总是成功的,在历次小冰河期缔造了东汉、晚唐、五代十国等等诸侯割据之乱世。

这时候的大明,就需要个地痞、流氓、混账、王八蛋、死人妖、人渣,他能耍够无赖把钱搞来,让边兵能有战斗力,让大明撑下去就行,他只要能镇住那些伪君子,让那些伪君子不那么无耻,锦衣卫东厂能上蹿下跳让这帮大臣不得安生,老老实实干点活就行,只要能再耗个几十年,撑过小冰河时期就行了。而魏忠贤的存在就应运而生了。

魏忠贤是明朝末年臭名昭著的大太监,据说他原本是河北一个地痞无赖,好与人赌钱,因为欠人赌债,没办法只好自愿进宫为太监,凭借着机敏会察言观色,很快就得到上司的提拔,有借机结识了当时太子的乳母客氏,从此二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宫中很多人都怕他们,也都巴结着他们。

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时候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自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魏忠贤大权在握后开始培植个人势力,他大力扩充特务组织东厂和西厂,在全国各地安插他的便衣耳目,大搞恐怖政治。他广收奴才,培植亲信,他手下网络一大批穷凶极恶的狗腿子,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就有“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孙”。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谀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而且魏忠贤掌权时期,也不全是而且魏忠贤掌权时期,也不全是坏的一面。他重用了袁崇焕等明朝的将军,关外也常常传来捷报,皇太极被明军打的躲回了盛京,努尔哈赤被炮弹击中不久身亡,这些都是魏忠贤掌权时期的成果。另外魏忠贤对江南商业的征税也使得国库充实,而出身农家的魏忠贤体恤农民,不给农民加赋,也算是好事一件。

至于魏忠贤残害忠良、只手遮天的事情,功过簿上后人也自有评说。好坏这些简单的词语也已经不足够评价魏忠贤这样的人了。而被魏忠贤残杀的东林党人可以说都是掌握这笔杆子的人,在魏忠贤倒台后的史书都是有他们编写,那么与他们有深仇大恨的魏忠贤的形象就可想而知了。

据说当年明熹宗去世的时候选择了朱由检继任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崇祯。而崇祯上位不就就把魏忠贤给灭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眼见大明王朝大势已去,面对这样的变故。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曹化淳发出了“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也正是这时候,崇祯皇帝才最终领会了皇兄临死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





一蓑烟雨任平生jkl


魏忠贤生祠涉及陕西者共三处,而榆林这一座便是当时延绥巡抚朱童蒙在榆林“用琉璃瓦”为魏忠贤建的。修建的理由看起来也非常的“合理”—— 蒙古人进犯延绥被击退是魏忠贤的功劳。天启皇帝觉得很在理便同意修建。

崇祯继位后安排魏忠贤去滴发凤阳守祖陵,魏忠贤走到途中,听人唱“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顿觉人生凄凉无比便自杀了。随后阉党被清除,魏忠贤的生祠被处理。崇祯下令:“不论在京在外, 已发未发的, 都着通行拆毁, 变价助边。”同时又说, “建在国学, 尤属无等, 即刻拆毁, 不准存留别改”。

从某个角度来说,翻案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它是在挑战传统、挑战权威,给原本呆板沉闷的史学研究领域注入了一支催化剂,从而兴起了一股研究风,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但是,某些翻案,并非本着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据,甚至是纯属主观猜测,无中生有,只为哗众取宠,这就不好了。

比如说,有人给已经钉在耻辱架上数百年的魏忠贤翻案,说魏忠贤本是经天纬地之材,支撑着晚明危局,天启临死前还专门叮嘱弟弟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是,昏愦无知的崇祯却为了成就自己的圣明之名,将之枉杀,导致局势失控,最终走上了灭亡的不归路。

翻案者还言之凿凿地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崇祯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改变了自己打倒和否定魏忠贤的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当时的明朝财政是很拮据的,除了历年来的战乱和天灾,花销的确很大。但是对于他的亲政,还是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的权力受阻,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忍受的。那就是宦官专权,这里的宦官就是魏忠贤了,其实面对日益凋敝的明朝,除一个宦官还是很简单的,毕竟宦官的权力都在于皇帝的宠信,没有皇帝,他们其实什么都不是。

官员士大夫眼中的好孩子崇祯帝朱由检上位了 刚上位就把魏忠贤杀了,大力重视东林党 结果呢,东林党立刻废除了对苏州一代的税收,大力征收农业税,征收的钱大部分进了自家腰包,搞得农民民不聊生,起义者不计其数,对辽东战场持以理想化的和平,对边境军队补助基本与无,完全压制不了后金人军队,有能耐的大将杀的杀,废的废,而士大夫们欺上瞒下,崇祯当时征求军费,及近于哀求了,但各地大地主竟然跟他哭穷,说自己一直奉行皇上的清廉主义,哪有钱啊,等李自成进京后,东林党跪迎他们的新主子,但李自成不接受这些垃圾,从各个官员的住宅搜到的银子恍惚了所有人的眼睛,事实多么讽刺。

崇祯在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垮魏忠贤,来为自己立威。这是很正确的做法,要知道财政上的拮据没有办法很快改变,但是一个小小的宦官对于皇帝来说,还是很容易的。所以在面对舆论的时候,崇祯只能去除掉他,因为魏忠贤虽然把控了一大批人为自己所用,但是老百姓还是认为魏忠贤是祸国殃民的,特别是和当时的奉圣夫人一起,可以为祸了好多年。如果能除掉,那必然会为自己赢来很高的声望。

这些不是为了替魏忠贤洗白,实际上他黑的发紫,从他下台后百姓兴高采烈就可以看出他绝不是个好人,但是我们看历史要学会自己去想 ,他真的一点优点都没有吗,最起码当时他在,满清没有打败明朝军队,虽然明朝当时从万历皇帝年间就开始腐烂,烂到了骨子里,但最起码魏忠贤还是让他缓冲了几年的,现在他的名声这么臭绝大部分是咎由自取,但也有部分是东林党这些没有骨气的读书人在投降满清后对他的污蔑,以此证明他们的清高,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他们不想被史书上说他们这些读书人还不如一个太监。魏忠贤的功与过,他到底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安优


明熹宗临死前曾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以及善于把握动荡时局的“能人”来独当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一举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不尽人意,欢迎大家用砖来拍,回答顺了您心意,欢迎点赞关注。

首先评定魏忠贤的功与过,要从主管方面讲,万历三十二年的时候,东林党一伙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开始讲学,唉?这么一整,喜欢谈风月的明朝文人觉的这个圈子蛮高大上的,也就纷纷的加了进去,说实在的,你弄个圈子,哪个不是为了圈钱?逐渐的这伙人随着圈子的扩大,结实了南方不少的金主,逐渐的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而在朝中,东林党前期排除异己,几乎将朝中的文官全部拿下,到了天启年间已经形成朝中一股子敢与皇帝硬杠的势力,你说皇帝怕他们干什么?直接都杀了或者赶出去就算了,唉?这样的还真不行,那时候的文化人大多数都和东林党有所牵连,再者说来,你一下将朝中东林党清理干净,谁给你干活啊?新手上来你国家政治体系肯定要瘫痪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再遇上个乱局就麻烦了。

所以当时的天启皇帝受够了东林党朝堂上怼他,说白了自己想要实行一下自己的规划,一句话就让东林党人给否决了,自己发脾气吧,朝堂上东林党人直接跪下来,个你死杠,你还不能惹众怒,热了众怒就没人给你打工了,所以有学者认为,当时明朝晚期,已经有了君主立宪制的萌芽,你还别说,到了崇祯年间,崇祯除掉魏忠贤之后,大肆重用东林党,几乎都东林党说了算,这个欧洲议会国会有什么区别?

唉?天启皇帝不傻,虽然搞不过东林党,但是可以慢慢的拆呀,但是自己又不能亲自动手,这个时候,魏忠贤横空出世。

至于魏忠贤的出现并非偶然,天启要做自己的事儿,就得用自己的人,他赋予魏忠贤东厂的最大权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魏忠贤搞东林党。

东林党资金最大来源是大地主和大商人利益集团,所以魏忠贤就狠狠搞这些人,当初东林党为了自己的金主,或者说自己旗下的产业,将巨额税赋都嫁接在了老百姓身上,他们尽情的偷税漏税,给自己利益最大化,魏忠贤一上台,狠狠的在地主和商人身上刮油,反倒减轻了在百姓身上的税赋,毕竟魏忠贤是底层爬上来的人,虽然是小混混出身,但是对底层的生活还是了解的,只是在对付东林党的手段上,尽是流氓手段,非常之黑,纵然这样,但是东林党的手段,又怎能见得了光?

但是东林党没办法,只是将这份心中的不甘向着一些王爷宣泄,诸如当时的崇祯帝,毕竟崇祯帝也是拿东林党的好处的,你以为当时的王爷只吃朝中的供奉的?那样会饿死,他们也有自己的买卖,有买卖自然和东林党走的近,所以当时还是王爷的崇祯,打心底就对魏忠贤很不满。

后来天启帝死后,崇祯上位,仅仅几个月时间便是将魏忠贤弄死,东林党再次做大。

历史上没有功过,只有人性的千般变化,欲望指引人的抉择,我是北派说书人,欢迎点赞关注。


北派说书人


说说魏忠贤的功与过。

  一般人提起魏忠贤,总是带着对整个太监阶层的歧视嫌恶,不加思索认定为一个变态反派。先不说历史上的太监本身也是优秀的中国人,且比一般人更坚忍,就是魏忠贤从心理上也算不上真正的太监。他的志趣、胸怀和政绩,不但像十常侍、刘谨、王振这些“同类”不可比,就是梁冀、朱温、严嵩这些同极别权臣也不能望其项背,他是残废版的李世民、朱元璋。

  魏忠贤是自己举刀自阉的,并且是在已娶妻生女的二十二岁。古人早熟,这个年龄已算壮年,这意味着他已在明朝下层社会以正常人身份打滚多年,熟悉这个社会生活方式辉煌与没落的方方面面。据可靠史料记载,魏“身形长大、资质丰伟”,是什么让这样一个青年愤而自宫?除了秉性坚忍刚烈外,也许是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有志不能伸,所以选择了这条古往今来英雄中最另类的一条路。可以肯定的是,魏22岁之前,已积累了指导日后大干一场的想法和策略,和同背景的朱元璋、李自成如出一辙。同时,自阉时他的常人心理也已基本成型,这是他超出同时代及前、后时代所有太监同类的原因所在。魏在自宫后似乎没有马上进宫,又过了十几年不人不鬼的生活后,才终于结缘踏入心目中实施理想、舒展抱负的秘密天堂一一大明皇宫。进宫后他广结人缘,努力工作,直到又差不多二十年后他五十二岁时,结交了皇长孙朱由校,命运之门忽然向他打开了。

  之后,魏忠贤参与策动宫廷政变扶持朱由校,组建“魏家党”,铲除异已,短时间内掌握了政权。这时也许二十二岁前的理想抱负又在他的脑海呈现吧,他以天才的组织能力和钢铁意志,着手进行了很多改革,把危机重重的大明帝国通过强力有效的组织控制重新稳定下来,把大批各阶层人士团结到周围,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指挥机制,创造了使人印象深刻的一流的行政效率。他也因此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各地官吏士民开始争先恐后递颂德表章,建造“生祠”,在那个没有宣传机制的年代,对他的个人祟拜的热度空前绝后。

  许多人置疑这是”马屁机制”,我只想问三个“为什么”,一,为什么中国古代其他掌权者包括帝王没有这样的待遇?是没人拍马屁吗?还是本人不愿意?二,为什么单凭拍马屁的就马上提拔、不拍的就马上咔嚓这样一个简单逻辑,他一个太监,能把政治玩这么大这么稳?三,为什么袁祟焕这样清高自许且手握兵权的边疆悍吏,也对他这个“阉人”百般尊祟?有说时势所迫假谄媚以保命,那袁对祟侦难道不刁,以致见杀?有心读史的话,上面三个问题都是不难回答的,很明显,在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困的时代,恐慌中的普通吏民都把希望寄托在魏这个能强力凝聚人心的统治者身上,以致于连天子都忽略了,当是时也,这个曾因欠赌债愤而自阉的人,可说成了大明朝的绝对偶像与领袖。至于后来魏败后的下场,中国人历来墙倒众人推,不值讨论。

  魏忠贤这个人,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

 

 1.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这位一心热衷于议和的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

  2.天启朝最大的战争失利,是袁应泰丢掉辽阳。而袁应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为之前的督师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弹劾,当时魏忠贤还未掌权。辽阳失陷后魏忠贤查办了许多当初弹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击文官集团的私心,但是这些文官书生误国,也实在该碎尸万段。而后魏忠贤立刻起用熊延弼为兵部尚书,之后王化贞失陷广宁,同在关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连,被传首九边。这里熊延弼是受到王化贞的拖累而被杀,虽然他是由魏忠贤主张上台的,但九堂会勘定案,实无免死之理,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3.魏忠贤接连起用的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和自己作对的,但魏忠贤在边关大事上还是容忍了这些清流官员;只是到了天启晏驾前为了抢班夺权的根本利益,才临时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才匆忙让自己的心腹刘廷元替换掉屡与自己作梗而将要去南京赴任的兵部尚书袁可立,这些至少说明魏忠贤也是爱国的,甚至有说法称崇祯皇帝在亡国前又想到了这位已被自己赐死的魏忠贤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4.从经济方面来看,东林党反对向士绅纳税,反对向商人手工业者和矿主纳税,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资产阶级,矿业主的利益。但这实际上变相使帝国财政匮乏。而魏忠贤执政几年,坚定地延续了万历的矿监政策,极力向中上层征税,使帝国不至于被财政拖垮,崇祯上台重用东林党,撤销了这一政策和加征三饷反而从侧面肯定了这一政策的可行性。

  5.没有证据表明魏忠贤在执政时有过侵害百姓,肆意杀民的行为,和刘瑾、严嵩等人相比贪得实在不多,就算相比权势也没有多大,况且执政时间也不过区区三年多,要说为祸甚烈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6.魏忠贤还向国家捐款,用自己的私产资助辽东战事兵器马匹等物品。辽东巡抚袁崇焕疏称:“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业已铭刻金石,无容职赘。至其身任边事,誓图恢复,枭灭逆虏,任用刘应乾、陶文、纪用等,而关内外御敌之伏甲、军器、马匹、悬帘等项俱以家资置办,日逐觧来,又助军需。臣方一意巡缉严警,诸营将吏不敢贪懦营私,不敢馈遗隐串,改虚为实,化贾为真;易怯而勇,以有今日。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

 7.两浙受灾,魏忠贤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征用物品入库,须交纳小费,以便验收合格,这是明朝管库太监创制的恶例。废除这个恶例,魏公公也算多了一件德政。

  甲字库是保管染料、布匹、中草药的部门,里面存放的物料,都是由江南一带“岁供”上来的,内廷各监二十四衙门要是有用到的,就可奏准领取。

  这地方看似平常,其实是金字塔下层一个很不错的阶梯。因为只要管物,就有贪污、勒索的机会,皇帝也不可能在这地方安置一个千里眼实时监控。有了贪污的可能,就有了结交上层的资本金,路从此就活了。

  皇家内库的猫腻,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大太监得了好处,他不会说的。皇帝高高在上,也想了很多办法禁止内库贪污的弊病,但他想不到,宦官为了贪污能聪明到什么程度。明史上说:“内府诸库监收者,横索无厌。”这就是说,内库保管员的好处,不光是能够直接从库里拿,还可以额外索取。宫里的物品,一般是指定专业商户来提供的,这叫“解户”。解户运送供物来入库,管库宦官可以在质量上卡你,说不合格就不合格,你得另外再去置备,折腾死你。这小小的权力,这么着就能变钱——交了钱,就让你顺顺当当入库

  这甲字库,是个索贿的好地方,在明代这是出了名的。史载:“甲字、供用等库,各处官解进纳一应钱粮,被各库各门内官、内使等人指以铺垫为名,需索面茶果、门单种种使用,致解户身家倾毙。”这里提到的所谓“铺垫”,就是勒索的方法之一。

  明代设立内库,仓库保管员由宦官担任,是一大发明。而这些仓耗子,同时也发明了形形色色的来钱之道。比较主要的两种,就是“铺垫”和“增耗”。

  铺垫,始于嘉靖年间,是指内库在接收商人所交的物料时,要求带有相应的包装、垫衬等物。这只不过是个名义,实质是伸手向商人额外要钱。这数目,可不是个小数,商人往往承受不起。宦官就把他们锁住拷打,或者捆起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答应行贿为止。有的商人实在交不起,被逼破产,上吊投河的都有。

  增耗,这个法子是跟地方官学来的,即收东西的时候,要求比原定数量多出一部分,作为抵顶损耗之用。若多收百分之几,倒也不奇怪,但是明代内库的增耗大得惊人,白粮一石,公然加到一点八石才被收下,各项物料有被迫纳贿四百两银才得以入库的。正德朝时,纳米一百石,要加增耗银六十至九十两;到万历年间,加耗更高达十倍,江南白粮解户,鲜有不破产者。

  此外还有“茶果馈仪”之类,我们现代人也很熟悉了,那就是喝茶钱、红包。要是你不想给,就把你的东西撕烂、踹碎,或者索性没收,让你完不成任务,拿不到“批回,自然有州县官府治你的罪。那时候的仓门内外,往往是富户痛哭就死,内官把酒相贺。

  魏忠贤废掉此法,可见农民出生的他还是懂得百姓之苦。

  8.魏忠贤为前线筹集马匹。辽东战事吃紧,急需马匹,但这个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魏忠贤为国分忧,想了个好办法。依明朝旧例,大臣有特殊贡献者可赐给在宫中骑马的特权,不过,作为条件,骑马者逢年过节要向皇帝进献好马一匹。魏忠贤就一下子赐给几百名太监在宫中骑马的特权,而后就不断地降谕旨让他们进献马匹,逼得这些太监直骂娘。

  9.终魏党执政时代,咬紧牙关、收商业税和流转税,海关税,也就是向富人收税,以维持国家运作!执政期间修水利、赈济灾荒也能尽力!东林党从来是截然相反!崇祯一朝可有赈济灾荒修水利的记载?其他时代修水利的钱不用东林党筹措,不算数!

  综合论之,魏忠贤的功劳可分为三部分。一,斥退东林党人,根源上消灭党争,从而稳定内政。不明白为什么东林党人光说几句漂亮话就成了历史书中香饽饽,其实就是一堆老迂腐,经济军事一窍不通。他们做官安分时还和当今在办公室泡茶看报当上班的人大致相当,不安分时翻云覆雨,专搞内耗,袁祟焕就是彼人整死的。二,团结底层,安抚民众。重用了解民情的低级官吏,加强保甲联防,还通过修造皇极殿等工程来粉饰太平,活跃士气。东林党人挑动的所谓苏州民变,比后来闯王起事规模大多了,但魏凭老到的指挥,数日就扑灭了,而且没波及到任何外省市。魏死后不过数年,闯王和张献忠就烽火燎原了,局势从此不可收拾。三,任用得人,调拔得当,稳定边关,有效抗拒满清。终魏忠贤执政期,满清在边关得利不多,魏败后,边事从此面目全非。以上三件都是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结论,魏忠贤在危亡之秋的明未,骑一匹劣马戏剧性的出现,以过人的天才和勤恳,登上权力巅峰并大展身手,成为明朝自救的鼓手。他死后不久,明朝也土崩瓦解了。


无心140102310


能否客观地评论一下魏忠贤的功与过?

说起魏忠贤,大家第一反应便是这是明朝二百多年的神一般的奇葩人物,但是明熹宗在临死前曾专门叮嘱他的弟弟朱由检(后来的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怎么说呢,魏忠贤也不是史书上记载的无恶不作大家都知道,明朝是在崇祯手上灭亡的,而崇祯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干掉魏忠贤,魏忠贤都死了,为什么明朝还会灭亡?明朝只亡亡于流寇,归根结底,亡于东林党。你可以查查,天启皇帝在的时候,有名的民变只有一次,就是苏州的那一次,五人墓碑记记载的就是那件事。而崇祯帝后期,那都不叫民变了,直接是造反,有名的人太多了,张献忠,李自成,高迎祥,是什么闯王,闯将,闯塌天,无奇不有。这时就要问了,为什么天启帝在世时魏忠贤乱政那么厉害人民却不造反,而崇祯后期却那么多人造反,要知道,天启帝是爱木工,不理朝政,而崇祯却是不贪财,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衣服上还打的补丁。所以说,看历史不仅要看书,还要用大脑去想。魏忠贤贪不贪?贪!!!

但是魏忠贤贪还是办事的,大家都知道万历朝张居正时工商业得以迅猛发展,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魏忠贤上台的一项政策就是收工商税,而且是大力收工商税,为什么要收?因为国家没钱,当时辽东后金那一帮子闹腾的正欢实(事实上也没怎么消停过)边防和军队是要钱的,魏忠贤通过大力征收工商税使得边防的钱得以着落,而且天启的时候国库的钱还是逐步增加的。而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上台了。

东林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让皇帝收工商税,每当皇帝说没钱要征税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朝廷焉能与民争利”之类的话,举一个例子:天启帝的时候江南光茶税一项就有20万两进账,而崇祯帝的时候连十万两都收不上来。那么不征工商税打仗的钱哪里来?这一笔税就算在农民的头上了,而且东林党还取消了矿税。所谓煤老板不交税,资本家不交税,每年守着一亩三分地的苦哈哈却是连年加税,而且东林党一帮子还取消了各地的驿馆,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所以你看为什么天启帝苏州发生民变,而陕西那里的穷苦之地却没有,因为苏州那边的人有很多资本家,魏忠贤的政策已经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而且你看五人墓碑记里面有几个人就是商人。

陕西那边,魏忠贤没有加那些农民的税。有饭吃谁去造反?有人可能会说,崇祯那是遇到了小冰河时期。哪朝哪代没有灾难?为什么天启帝的时候没人反,到了崇祯帝的时候造反的人那么多?好,就算是退一万步说,都小冰河时期了,农业大幅度减产,为什么朝廷还是往农民头上加税,而不收资本家的税?光种地要收税,开矿不交税?做生意不交税?有人说东林党清廉啊,从不妥协啊,为国尽忠啊什么的,东林党真的清廉?清朝入关的时候钱谦益家的钱连满人都为之瞠目,为国尽忠?后来他投降了,东林党从不妥协?就是因为他们不妥协才使得明朝丧失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当时杨嗣昌说攘外必先安内,先和后金谈判,尽全力把流寇剿灭了再说,然后就一帮子东林党人说什么天朝安能屈服于蛮夷之类的话,明朝不是东林党弄没的是谁?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撞钟,文武百官无一觐见的,而唯一一个陪在崇祯帝身边的人,只有一个王承恩!!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崇祯死前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当年明月都说过,崇祯时候的大臣有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王八蛋,魏忠贤在的时候关宁防线得以组建,孙承宗,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委以重用,魏忠贤死后,孙承宗被罢,袁崇焕被杀。有人说魏忠贤争过孙承宗,但不管怎么说,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孙承宗下去了还能起来,魏忠贤死后,好,下去就起不来了。所谓耳听是虚眼见是实,你历史把魏忠贤说的在混蛋,明朝起码不是亡在他手上的,把东林党吹的那么伟大,明朝就是亡在他们手上。但不论你怎么吹,事实是不能被改变的。

那么就要问了,史书为什么要损魏忠贤而吹东林党?因为写史的是文人,他们不可能把他们的同类写的连个太监都不如,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历史影录


咱们不要假设那些不存在的问题。还是看看在现实生活中,韩信最终是个什么结局吧。

话说垓下之战结束,汉王回到定陶,骑马闯进韩信的营垒。用突然袭击的手段夺取了他的部队。公元202年正月改封韩信为楚王。

此时有项王部下的将领钟离昧,逃出投奔了韩信。这是汉王要追捕的人。有人揭发韩信准备联合钟离昧造反。在阵平的策划下,高祖假裝去南方围猎胜地巡视,准备在韩信进见时加以逮捕。韩信对高祖到楚地巡狩不能不产生怀疑。有人劝韩信杀了钟离眜以免禍,韩信去找钟离眜商量,钟说汉王之所以不敢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想逮捕我去讨好汉王。我今天死,明天死的就是你。说完引刀自尽。韩信提着钟离眜的首级去见汉王。汉壬立即命武士把韩信抓了起来。对比韩信大叫,人们说的一点都不错。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臧。敌国破,谋臣亡。现天下平定,我早该被你烹杀了。武士给韩信戴上戒具,也许是汉王听后有些羞愧吧,到洛阳汉王赦免了韩信,封为怀阴候,收去了兵权。

韩信知道汉王对自己的才能又恨又怕。因而常托有病,不参加早朝终日怨恨。有一天汉王找韩信闲谈。汉王问,你看我打起仗来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吧,汉王问你能带多少?韩信说多多益善吧。汉王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还被我捉了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捉的原因。(从此韩信如坐针毡,不想坐以待毕。)

朝中陈(豕希)(这字打不出来)被任命为巨鹿郡太守,向韩信辞行,韩信避开隨行对陈(豕布)说,你去的地方,北控燕代驻有重兵。国内精锐部队都在那里。而你又是陛下宠爱的重臣。如有人告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我在京城起兵配合,你就可以夺取天下了。陈(豕希)很高兴,两相互相准备,打算晚上假传诏书,赦免狱中囚犯,发动他仿取袭击吕后和太子。谁想韩信家门客的弟弟,把韩陈二人准备反叛的情况报告了吕后。呂后立即找相国萧何商议。萧何想了个办法,派人假装从汉王那里四来,说陈(豕希)以被活捉处死。要求百官朝贺。萧何亲自去告诉韩信,韩信最相信萧何,没想到刚进宫,就被呂后派人拿下。在长乐宫就地斩首。接着又灭了韩信三族。高祖回京后,见韩信以死,又高兴又怜惜。韩信之死由于是萧何用计,又是萧何骗他入宫。于是史上说,这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司马迁在《准阴候列传》中说,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次自己的才能而骄傲,那他在汉朝的功勋,可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美。子孙后代也可祭祀不绝了。可他没这样做,天下大局以定,还阴谋叛乱,结果被夷宗灭族,难道这是应该的吗?应该说太史公对韩信的评論,还是很公允的。


辽阳郭同建


在朱由检生命最后时刻时这样评价魏忠贤,他在处理“大事”上清醒和果断,尤其是维护大局,赏罚分明,知人善任的问题上。

在崇祯即位时,国家动荡不安,外有清兵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下,朝廷需要一位具有处理国家大事经验的人,来独当一面把握时局。魏忠贤这时巩固自己的权势,他曾排除众议起用战败的熊廷弼,抛开私怨,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看出他还心系大明江山。在他主政期间,国内形势稳定,辽东局势平稳,还是被人们认同的。

魏忠贤还是有优点的,在当时满清军队没有打败过明朝军队,虽然他的声望没有那么高,可他还是有点政绩的。魏忠贤的功与过,,你们说是正面呢还是反面呢?朋友们你怎么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