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會不會二世而亡?

史事春秋


不會亡國,朱元璋朱允文持政期間還是有一大批猛將文臣的,這些人打仗治國都是有經驗的。


青遇案


這個問題恕在下完全不能苟同。第一南京明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於朱元璋不是朱允炆。朱允炆的一切行為包括削藩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如果燕王不造反,明朝不會滅亡。因為沒有同時並存的對手。

南京明朝的滅亡根源在於朱元璋愚蠢的封藩政策和對於自己的一切過於自信。朱元璋在位時期封了二十幾個諸侯王,看上圖可以就可以明白朱允炆為什麼削藩,是因為不削藩國家就會一直處於中天懸劍之下,時刻處於危機之中。國家的全部大城市幾乎都在藩王的手中,而且藩王的實力一般會以國都為中心向外輻射,實際地盤幾乎已經佔了國家的三分之二。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分封就是對於自己的威望有自信,他確信自己的兒子不會反抗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和自己親手選擇的接班人。所以,當時的朱皇帝和周天子差不了多少,強敵環伺,虎視眈眈。有些諸侯王還擁有護衛,對於國家經濟上的負擔事實上一直很重,而且諸侯王手中的兵馬一直是國家的不穩定因素。這就導致朱允炆必然削藩,也不知道愚蠢自大的朱元璋在看到了燕王反叛並打敗了自己的接班人後會作何感想。

如果燕王不造反,那麼在全國境內外是不會有敵人敢於和中央政府對抗的。在歷史上地方在平穩時期打敗中央少之又少,諸王也明白除了朱棣深通兵法之外,其餘的人大多數是酒囊飯袋根本無力和中央抗衡。所以,國家當時採取的逐步削藩諸王的策略是合適的。而關外的北元朝廷剛剛被朱元璋趕回草原,正處於分裂之中,沒有共主帶領頂多只能和明朝在長城附近對峙拉鋸,根本不具有入侵中原的能力。所以,當時的國家內外除了燕王之外都沒有敵人,是根本不會滅亡的。


經典守望者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冊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率軍打敗北元,聲望日隆,名列諸王之首。

建文帝即位後,朱棣不滿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因此發動了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南京,在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正式登基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他徵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締造了一個永樂盛世,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大增。

既然朱棣如此厲害,很多人認為朱允炆過於平庸,因此有個設想,如果朱棣不造反成為皇帝的話,明朝是不是會二世而亡呢?

其實二世而亡這個設想有點過於神化朱棣了,但是對於朱允炆來說卻不公平,朱棣固然文治武功令很多皇帝相形見絀,但是朱允炆也並不是特別糟糕,雖然文治武功和自己的叔叔朱棣差的太遠,但是也並不是昏君。

朱元璋臨終前,秘密召見了駙馬都尉梅殷和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囑令他們齊心輔佐皇太孫朱允炆繼承帝位。

朱允炆繼承皇位以後,一改皇爺爺朱元璋時期的冷酷刑法,施行了一系列的寬政改革措施,不僅深得朝野支持,在百姓中也是贏得了一定民心的,他並不是不得民心。

朱允炆雖然實行仁政,但是他當時推行新政所倚重的主要大臣如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都是卻反政治軍事鬥爭的豐富經驗,因此一些改革措施自然脫離實際,有著理想主義色彩,有著弊端。

建文帝即位後,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藩王擁兵自重,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等人削藩的建議,但是因為朱允炆的優柔寡斷,沒有果斷把削藩矛頭直指勢力強大的朱棣,給了朱棣反叛的機會和時間,以至於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取代了朱允炆的皇位。

也就是說,朱允炆當不成皇帝最重要的原因是朱棣的造反,而並不是因為他昏庸無道,導致民不聊生等,因此說朱棣不造反,明朝就會在朱允炆的時候而亡,對朱允炆是不公平的。

畢竟朱允炆也算一個好皇帝,他自幼熟讀儒家經書, 性情溫文爾雅,他在位期間增強了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嚴懲貪官,還改變了一些朱元璋在位期間的一些弊政,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也算可圈可點。

綜上所述,雖然朱棣在明朝諸位皇帝中,其豐功偉績無人能與之匹敵,但是朱允炆並算不上昏君,只是執政方式有點理想主義和偏於稚嫩,因此儘管朱棣不造反成為皇帝的話,明朝在朱允炆的統治下,不會導致二世而亡的悲劇。


小聰歷史客棧



漁樵之人W


這個話題,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如果朱棣沒有造反,叫朱允炆安安穩穩的坐上了龍椅,那麼大明王朝,極有可能會成為繼秦朝與隋朝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以朱允炆的能力,他絕對有把大明王朝糟蹋乾淨的本事!

因為建文帝朱允炆,這位明太祖朱元璋生前苦心培育的皇太孫,卻從來是一個拙劣的領導人。身為一個皇帝,他不具備半點領導人的素質!

這個素質有多差?可以參考一下,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是怎樣不作不死,一步步把江山丟給朱棣的。好些後人都把這個鍋,砸到了朱元璋的腦袋上,認為是朱元璋生前對功臣宿將的瘋狂屠戮,導致朱允炆無人可用。但瞧瞧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人才團隊,就知道這是多厚的大禮:文有戰略強人卓敬,武將有防禦高手耿炳文,進攻更有大明第一騎兵戰悍將郭英。還有謀略家劉璟與徐輝祖,這樣的人才濟濟,哪裡是無人可用?簡直手握一把好牌!

可這一把好牌,又讓朱允炆打成什麼樣子了呢?全都視而不見,偏偏拿著幾個廢牌: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年如一日的當寶貝寵。朱棣造反以前,那麼多可以提前解朱棣的機會,都在這三個廢牌的強烈反對聲裡不了了之。後來朱棣扯旗造反,也是這三位廢牌一頓鼓譟,推薦了又一個給朱棣送大禮的廢牌李景隆,戰場上一頓瞎指揮,百萬大軍都給敗光!

所以說,有這樣一種拙劣的用人眼光,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允炆又能把明朝治理成什麼樣?細思極恐!

而更恐怖的,是朱允炆的性情,後人給朱允炆總結了很多優點,比如性情溫和禮賢下士等等,但是卻忽略了他一個重要的缺點:缺少一個領導人應有的襟懷。就是在朱棣造反的真定戰役裡,本來朱元璋留下輔佐朱允炆的大將耿炳文,已經把朱棣懟的寸步難行,只要明軍按照既定戰略打,朱棣連兩個月都沒法支撐,可關鍵時刻朱允炆頭腦發熱,覺得耿炳文贏的太慢,硬是換上了李景隆,然後大敗虧輸!

如果把朱允炆這輩子的所作所為,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比比,就發現這兩人的缺點,簡直像的好似雙胞胎。當然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朱允炆被篡位後,他信用的廢牌們,各個對他忠心耿耿。而崇禎上吊後,他信用的廢牌們,卻各個爭著賣身投靠。以這個意義說,朱允炆比崇禎還是強一些的。但毛病如此,放在當時社稷初建,周邊強敵環視的明王朝,如果沒有朱棣造反,大明這個江山,沒準就被朱允炆賠給別家做嫁衣裳了!



歪老溼


蟹邀。這問題挺有意思。其實朱允炆如果什麼都不做,哪怕是個吃喝玩樂之君。朱元璋留給他的遺產,也夠他揮霍幾代的。但是如果有想法,那就會像後來的崇禎,越努力,方向只會越反。

“建文削藩”導致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朱允炆在掌握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竟然不可思議地輸了,而且輸得非常慘。


最終自己也失蹤了,害的皇位最終歸了燕王一脈,自己的兒孫被囚禁,放出來連草麥都不分。

建文帝朱允炆為了鞏固皇權決定削藩,動作很大,但是沒有計劃,行事操切。僅建文元年(1399年)4月一個月,就立刻削掉了三個親王的爵位,並將他們廢為庶人。

但這事做得不但欺負人,缺乏道義,讓人抓把柄。比起朱棣“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實在站不住腳。這也就是傳說中的一手好牌,開局就打得稀碎。

本來完全可以採用更為溫和且巧妙的辦法。但是結果造成了湘王闔宮自焚;齊王被押解回京軟禁;代王被軟禁在封地。這種處理差異,你會發現其實朱允炆不但沒計劃,而且露怯。


按道理朱允炆身邊都是大儒,都是才子。歷史上那麼多例子,就算沒吃過豬肉,也應當見過豬跑。如果決定武力削藩,那直接快刀斬亂麻,直接拿點燕王、寧王、周王這些兵強馬壯的,別挑那些算柿子捏,打草驚蛇。

要麼乾脆再搞一次“推恩令”,反正朱允炆年紀比自己的幾個叔叔要年輕,不著急,看誰熬得過誰?

但是結果很悲劇,朱棣靖難的4年,朱棣自己都不敢回憶,朱允炆有太多次勝算的機會,卻莫名其妙被朱允炆自己放棄了。

朱棣打過揚州之後,朱允炆就徹底慌了,又是下罪己詔;又是號令天下勤王;又是派人出去募兵;還派朱棣堂姐慶成郡主,去求朱棣談判。所有事情證明朱允炆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所以如果朱棣沒有發動“靖難”。朱允炆必然開始大刀闊斧地實現自己的“復古”的治國理想了。

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很顯然朱允炆不是朱元璋,理想誰都有,但是沒有實現的手段和魄力,只會被反噬。朱允炆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朱棣即位以後,實際上他遇到的問題和朱允炆是一樣的。要鞏固皇權,必須削藩。

從削藩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就比朱允炆更適合當皇帝。他削藩分三步走。

第一步,欲取之必先與之。恢復了那些被建文削藩的藩王的爵位。建藩是朱元璋的意思,所以朱棣不但遵守祖制,還對那些藩王有恩,道義上更是壓著建文一頭;

第二步,不斷敲打各個藩王,並殺雞儆猴。經常讓人告發各個藩王的犯的錯誤。但是朱棣也不直接懲罰你,只是偶爾罵一頓。但是事過三次,貶為庶民。齊王朱榑就是典型的例子。聰明的就交了兵權,相安無事,周王朱從就是如此。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讓“靖難勳將”去到藩王屬地去接管軍事指揮權。並且下令藩王不得節制軍隊。並且對其護衛人數逐步削減。

至此藩王還是藩王,但是誰也沒有兵權了,誰也都折騰不起來了,削藩成功。

所以相比較下來,建文和朱棣之間差的不是目標,而是做事的途徑和方法論。



炒米視角


“二世而亡”這個話對朱允炆而言是不公平的。

很顯然,你已經預設了立場。那是你認為朱棣的皇帝做得很不錯,而朱允炆做得很糟糕。朱允炆確實是政治手腕稚嫩,但這不能給朱棣的武力竊國增加任何合法性。

首先,朱棣的政績也不怎麼樣啊。

都是虛耗國力的花花架子,並沒有給明朝帶來多少實際的、能夠維持長久的收益。

譬如,我們說清朝開疆拓土,不只是因為清朝打贏了敵人,而是因為它建立起了穩定的疆域,以及行之有效的制度。

  • 朱棣也對外征伐,可是蒙古和瓦剌被你打趴下了嗎?五次御駕親征,有四次都是見不著敵人,無功而返,虛耗國庫。

  • 鄭和下西洋,看起來是耀武揚威,可是那些海外國家只是想要從明朝身上扒錢。

  • 雖然打贏了安南,可是你和你的子孫根本守不住。

把這些成績好好八一八,其實你會發現朱棣也沒留下來多少有價值的政治遺產。不僅如此,他的子孫很快就會搞出真正險些讓明朝崩潰的土木之變。

朱允炆,肯定不是什麼英明神武的皇帝。

作為皇帝,最首要的任務是保住皇位,然後才能繼續當下去。他手腕稚嫩,沒能保住皇位,勝負已然註定。

但是,如果沒有藩王制度,朱允炆會有成長的空間。畢竟,明朝中後期那些庸主那麼多,不也沒有滅亡嗎?

在朱允炆當政的四年裡,他確實採取了一些體恤老百姓的政策,譬如減輕江浙賦稅,再有調整洪武時嚴苛的法律。

因此,在萬曆皇帝恢復朱允炆的年號後,明朝民間湧現出了很多建文史事的書籍,都表明朱允炆的主張是深得民心的。

總而言之,沒有必要神化政績乏善可陳的朱棣,也沒有必要假設朱允炆會“二世而亡”。


HuiNanHistory


不會!

朱棣之所以造反並不是因為國家要滅亡了,而是朱允文提出的削藩策略,一旦削藩就意味著朱棣喪失軍政大權,甚至淪為階下囚!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文越過叔輩繼承大統,是為明惠帝!太祖時期曾分封周、代、湘、齊、岷、秦、晉、燕等藩王,自朱允文一上臺就將前五個舉足輕重的藩鎮撤銷!而身為燕王的朱棣很快意識到來自朝廷的危機,隨即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從北京直搗南京稱帝,是為明太宗(明成祖)!

事就是這麼一個事,那麼如果朱棣不造反,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接受削藩,退出權利爭鬥;朱允文便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直接解除其它藩鎮武裝,要知道”燕”地是關乎整個大明朝安危的重鎮沒有之一。燕王都束手就擒了,其它王爺也會解甲歸田,這樣就沒有朱氏子孫可以威脅到皇權;朱元璋建立大明後,選定朱標為太子,將其它子嗣分封出去鎮守邊關,但太子太過仁慈,其擔心百年之後朱標無力力挽狂瀾,於是大力剷除異己,為朱標鋪路,然而朱標的英年早逝讓儲位之間再次浮出水面,於是朱元璋欽定朱標之子朱允文為皇儲,並打壓內外勢力,為朱允文繼位奠定基礎;也就是說,明朝中央有絕對的實力阻止內亂髮生,我們都知道國家的滅亡要麼是內憂,要麼是外患;很顯然如果明朝二世而亡肯定是外患!那究竟朱允文時期有沒有外患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明朝外患不足以動搖明朝統治基礎!明朝經過朱元璋三十年的治理,國家外患集中在北方,即元朝敗退後的蒙古諸部;元朝殘餘退出後,元氣大傷已經沒有實力逐鹿中原,能夠守住大漠已是蒙古貴族的最大期望,帶有濃厚奴隸制色彩的元朝統治中國九十餘年,失去民心基礎,驅除韃虜已深入人心,短期內無法對明朝形成壓倒性優勢!

所以明朝會不會二世而亡,與朱棣造反並沒有直接關係,相反駐守燕地的朱棣如果造反失敗,很可能就會令北方空虛,導致明朝二世而亡!


前程HAN


朱元璋後朱允炆稱帝,作為一個新上任的官,當然天子也不例外,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 ”,削藩這件事,如果沒有發生,明朝不會二世而亡。恰恰相反,明朝應當仍然存在,削藩,是導火索,沒有前因,哪裡來後果。削藩這件事,是件重大事件,史上的七王之亂,便是削藩引起的。七王之亂後的推恩令,才是徹底解決了地方對抗中央的重要決策,推恩令允許王爺們繼續的繼承藩王的屬地給藩王自己的子孫們,子孫後代越來越多,藩地越來越小,便失去了對抗中央的實力。

其次,削藩,是一件好事,不管是哪朝哪代,地方藩屬的實力強大,都是中央不夠放心的,比如漢朝七王之亂,比如明朝朱棣造反,比如清朝拆陝西為甘肅,陝西,以及清朝拆湖廣為湖南省、湖北省、廣西省等等。

最後,削藩這件事,朱允炆不能這樣匆忙的做。藩地是先皇的賞賜也好,還是燕王通過戰爭勝利奪取的。朱允炆應當通過周密佈防,比如像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逐步削藩;還可以實行推恩令類似的政策,而直接削藩是下策。


順是而為1


朱棣以一隅之地造反成功,與其說朱棣厲害,不如說朱允炆不得人心,天下唾棄之。

朱允炆在位一年,朱棣就造反,並且沒幾年就造反成功。歷史上的昏君也沒幾個能出其右。

如朱棣不反,幾年內天下也將群雄四起,明難免二世而亡。

天佑大明,出了成祖反了這昏君,才有這明朝幾百年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