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怎么样?方向正确吗?

衰上尼的船


各国都在进行对新能源研究和开发,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逐步的恶化,我国在最近几年政府通过各种政策进行对环境的整治。在环境的污染中,空气的污染是最为严重的,对于空气的污染车辆尾气的排放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车辆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大,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全球对石油的开采过于的依赖,资源方面也是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这种尾气污染的问题还有节约传统能源,新能源汽车也就逐步的进入我们的视线,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道路上会有很多的汽车是有不同的。用电动来代替燃油作为主要的汽车燃料。电动的汽车也是现在很多的汽车厂商正在研究生产的主要力量。纯电动的汽车只适合中短距离的行驶,电池的续航能力并没有传统的燃料汽车续航能力强,更重的是充电也是一件麻烦事。

除了纯电动的还有混合动力的,就是电动和燃油都可以使用,这就弥补了续航能力短的问题。但是混合动力的汽车在制造的时候考虑到的问题比较的多,要防止电机和电池的冲突,需要汽车控制系统的联动来实现电动和传统燃料的转化。

还有氢燃料的汽车,但是现在这样的别很少见,氢这种气体是属于一种危险气体,并且氢燃料电池的技术我国现在还没有成熟,还在研究阶段并不能完全投入使用。还有氢的储存,它的储存条件要比汽油、柴油高出很多,后期燃料站的建设,这都是超级大的投入。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社会的必然产物,更是未来社会中常见的物品,但是要有正确的方向进行指引,那样才可以达到高效。

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镁客网~~


镁客网


中国新能源被误导了,先是电池搞了10来年,3900亿补贴,发现能量密度根本没法克服,导致电动汽车无法替代燃油车。巨量补贴,却是一个弯路,电动汽车实现不了超越燃油车的潜力。

先用数据说话……

1.中国石油进口额度越来越高,已经70%了,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突出。50%是安全警戒线。

2.中国汽油柴油消耗量是汽油30%柴油70%...商用车用柴油。

3.电动车从功能上说,替代自行车,三轮车,低速四轮车(老头乐),还是有优势的,而这部分是摩托车市场。

4,电动车想替代燃油车,首先替代柴油车是基本不可能了。替代汽油车(小汽车),也是勉为其难,市场份额3%左右,顶天10%罢了。

所以,数据表明,指望电动车改变中国能源格局,非常不靠谱。

很多人认为,电动车是趋势,但是这趋势是实现不了的,能量密度的技术原理决定了的

然后,现在又冒出氢能汽车。提出了“终极梦想”的概念。

有必要批判下,终极能源的说法是彻头彻尾的谬论。

1.氢气在地球上不存在的,氢气是二次能源,需要通过其他能源输入,从水中获取。

2.煤炭,石油,才是一次能源,一次能源是值钱的,有能源战略意义。

3.如果氢是能源,美国何必发动数次石油战争,?美国何必在波斯湾挑事?

海洋不缺水,水中氢就是能源吗?

那么二氧化碳CO2.也是能源了?

认为氢是终极能源的人,不妨比喻他可以从屎里提取食物,吃下去再变成屎,如此循环,也是他的终极理想吧。虽然不好听,但也只能这样必须最贴切了。

我是老张,专搞甲醇,通过比较各种车用能源之后,只有甲醇,才是符合中国能源国情。没有其他合适能源。

因为中国煤多油少。煤+水,可以获得~水煤气,甲醇,氢,煤制油(汽油柴油)等。而甲醇是最简单的“煤制油”。

只有甲醇,具备改变中国能源格局的潜力。吉利董事长的眼光绝对是深邃的


老张说甲醇汽车


挺好的,比亚迪,吉利,北汽这些都发展不错


比亚迪:

销量:2018年,比亚迪据披露,2018年共销售了24.78万辆新能源汽车,连续4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2019年1月新能源汽车系列排名来看,比亚迪元销量突破10000台成为独苗,前五也有3种比亚迪品牌车。


创新科技方面,比亚迪和有自己研究的电池,。比亚迪公司拥有研发人员超过2万人。截至2018年9月,比亚迪集团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4万项,其中已被授权专利超过1.5万项。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


吉利;

吉利汽车始建于1986年,2015年11月,首款新能源汽车帝豪EV正式发布,宣布了吉利开启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其新能源汽车在三电系统上采取了性价比高的传统结构,在外观和内饰上还算独到,目前已经上市,既迅速占领市场。

2017年,北汽新能源汽车销量10.5万辆,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如果只计算纯电动汽车,北汽新能源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特斯拉,中国排名第一。2018年,而北汽15.80万台新能源汽车,依旧位列第三名,

不过最近北汽有些不好过,北汽新能源一月的汽车产量只有142辆,同比下降98.17%,销量只有4512辆,同比下降43.66%。作为对比,北汽新能源的老对手比亚迪在1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则达到2.87万辆,同比增长291.11%,上汽、吉利和奇瑞等新能源汽车同比均有大幅增长。

对于产销双双下降,北汽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解释为针对产品结构做出调整,以保障高品质车型的供应。

这番解释虽然说得通,但是北汽新能源对于微型车过于依赖,凭借体量庞大的微型车占据了极大的新能源市场份额,在这种时期调整产品结构算得上刮骨疗毒,魄力虽然值得称赞,但调整产品结构能否解决问题令人表示怀疑,毕竟北汽新能源所面临的不止是产品结构不合理这一个问题。


驾享


我们从石油储备、电力结构、终端车辆的技术进步三点来判断风向标是否清晰:

  • 石油能源的制约,石油不可再生论虽然被无数伪专家团队“辟谣”但事实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团队实现过可再生,没有事实可以作证之前【可再生论】反而成为阴谋论。

那么就假设石油可再生但被控制,国内的石油储备仍旧是受到地缘关系、国际形势等诸多原因制约的,战略石油储备仅满足90的安全线,风险隐隐是可以感觉到的,所以寻找一种替代能源就是迫在眉睫的。


  • 电能过剩,以2017年为例弃光、弃风、弃水是新型清洁能源要面临最大的问题,大量利用新能源获取的电能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即使是清洁电能面对巨大的浪费也从环保变成不环保了。在寻找到合理替代能源之后,如何解决新能源发电储能的问题再次迫在眉睫。

电动汽车在这两点因素的影响下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石油储备以及电力过剩最理想的终端。

原因一、汽车由消耗燃油到消耗过剩的电能符合能源结构的转变,战略石油储备的原油不会在捉襟见肘,电能得以消耗符合节能减排以及创收的需求。电动汽车的电池组容量从30~80kwh是非常乐观的,夜间用电还有什么电器能一夜用几十度电呢?

原因二、解决储能问题,电动汽车乘用车使用的三元锂电池在完成车辆使用周期之后会被回收利用作为电力储能电池使用平均25~30年,商用车的大容量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后可以使用接近40年。只要电动汽车的保有量逐渐加大,电池回收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弃电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且一旦风、光、水电的储能问题解决,无污染的新能源电力的比例会快速加大,目前已经超过30%就是这种循环开始显现。公布需求量的仅中国铁塔就有1000万台电动汽车电池的缺口,电力企业的需求量会大得多。


所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方向是正确的,至于其他能源类型现在还在试验阶段,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是氢能,然而这种能源实则是一个骗局。

制氢需要通过电解水、石油热裂、水煤气或天然气制氢,这几种方式里除了电解水没有污染其他还需要利用传统能源,制氢不如直接利用这些能源。

而电解水算上正常损耗一公斤氢需要消耗接近60kwh的电能,量产车里有些车型需要5.7公斤左右的氢才能行驶600~700公里;制造这些氢气的电能约在342kwh,这些电直接充入电动汽车可以驱动行驶两三千公里,氢能的意义何在?用标煤转换计算,仅论环保连燃油车都不如。

而且氢能汽车不是直接燃烧氢做工驱动车辆,而是利用车辆的小型化学发电器发电,之后将电充入三元锂电池组利用电能驱动车辆行驶,完成的模式是:

  • 消耗电能电解水制氢→氢气消耗传统能源运送到加氢战→加入氢能车辆→化学发电利用电驱动车辆行驶,整个过程简单的理解就是【消耗电制造电,脱个裤子放个屁而已】。

  • 电动汽车的模式是:电厂送电→充电获取电能行驶;

至于说利用弃电进行电解水的说法也说不通,制造一个制氢站动辄几亿,储能不能解决是因为储能电池直接制造成本太高,需要电动汽车在第一个环节实现价值最大化,如果几亿十几亿的投产制氢站为什么不直接生产电池呢?

所以氢能更多是在补贴阶段的试验产物,海外如日本叫嚣氢能只是因为其在化油器发动机时代囤积了全球储量最大的铂,发动机到电喷时代之后铂和废铁一样,但可以利用制氢消耗铂,仅此而已。


我们没有这么大量的铂,即使有在消耗完之后也是很大的隐患,除非投放到海外。所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还是没有错误的,除非是出现颠覆现有文明的全新能源。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天和Auto


老百姓知道,说了有个鸟用!不知道的被忽悠了怨谁也没用。以电瓶为动力的车五六十年代就有了,码头仓库比较多见,好处是低噪音,缺点是充电费时,至于其它方面的利弊无论多么宏伟也不能排除基本缺点的存在,这就是天理!特斯拉应该是电瓶车里的王者,同样克服不了不能长途的命运,如果说把原本在码头仓库施展能力的电瓶车通过改良能上路上转几圈儿就叫新能源革命的话那必将是失败的革命!而且是一败涂地!


三刘子20801


起头曾经燃油汽车,我们落后西方几十年,西方发展的时候,我们还在经历痛苦,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国外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然总体研发能力和科技水平落后一点,但我们有40年的超速发展经验,在新能源汽车上一定能赢得未来。


好比港珠澳大桥,原来西方少数几个小国掌握了海底沉管技术,我们叫他们来技术指导,狮子大开口要价15亿,后来我国工程师自主研发出来海底沉管技术,比他们之前的技术更先进,跨度更长,

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技术是电池技术,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在100-500公里,而美国的特斯拉最高续航里程达到了800公里,这个情况并不意外,西方在这领域做的时候比我们久,但是我国政策的支持和最大的汽车市场2个先天优势,足以使用我们能在短时间内赶上美国的特斯拉了。

目前我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同时还有世界最大的电池研发、生产、销售厂家宁德时代,目前我国在市场发展的同时,努力提升技术水平,相信不久就能做到与美国齐头并进,直到超越,未来的前景一片光明。


至于方向是否正确,我觉得任何的商业模式都应该交给市场去检验。目前全球都在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分析一下有以下原因:

  1. 随着全球气候交暖,环境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新能源汽车可提高环保问题,电动汽车是一种新型的新洁能源,并且可以回收再利用,使用可减少大量的尾气排放;
  2. 近2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越来越成熟,阿里云预言未来将是数字化时代,并建立了科学家团队“达摩院”专门研发新技术,新能源汽车包括了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息息相关,因为新能源电动汽车是自动驾驶汽车的载体。
总之,我们无论是政府、汽车厂家和科技公司或者是电力公司等,都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只是时间问题。

车联帝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前景是美好的,但现在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方向不是太正确!我国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基本上是纯电汽车,不是最正确的方向,只多是一种过渡选择;而氢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氢能源汽车)才是正确的方向,是终极目标!新能源汽车是为了去解决污染而产生的,不能是老的污染解决了,新的污染又产生了。

大家知道现在的传统汽车都是依赖内燃机作为动力来驱动汽车行驶的,而内燃机作功所必须的热量是燃料燃烧产生的,燃料是石油为基础的汽柴油,其燃烧过程必然会产生CO2、CO、氮氧化合物、硫氧化会物及微小颗粒等排污物,是大气污染重要的罪魁祸首。

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点,想方设法开发研究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现在我国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基本全是动力电动作为驱动力的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其实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就有之。动力电池就是蓄电池的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蓄电池,使用时再将化学能转化的电能、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汽车。现在的新能源电池技术,实际上是用新的材料来制造电池正负极、电解液,使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高,从而提高汽车的行驶里程。但现在用来制造蓄电池的材料不但昂贵,而且被证明不论在开采还是电池报废后都会产生新的污染物,损害土壤和水资源。另外,现在我们的使用的电力主要还是产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转化为电能时必定产生极大的污染。还有,现在的电动汽车要经过多次的能量变化而产生大量损耗,限制汽车的续航能力。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不断提高,但还是其一个重要的短板。

当然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排污肯定是减少的,有其优越的地方,但实现汽车的真正零排放,只能是走氢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

氢能源汽车就是用氢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来驱动的。有点化学知识的人们都知道,氢在燃烧过程中只会产生水和热量,绝对不会产生其它污染。氢燃料电池其实是一种电化学装置,直接将化学能转化电能,直接驱动汽车。并且随着氢气高压储存装置的解决,氢能源汽车不用十分钟充气时间,而续航能力已达到700公里以上。若氢气的来源能通过可再生能源来解决的话,则整个循环过程就无污染产生了,实现真的零排放。日本和德国等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氢能源汽车已在批量生产实际行驶了。因此,我国下阶段应下大力气研发氢能源汽车,适当限制目前盲目发展的电动汽车。


虎哥视窗


新能源汽车大致分两种:

一.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的电动汽车,也是欧洲重点发展的行业,欧洲多国已经出台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燃料汽车的发展规划和时间表。

欧洲国家多以国界面积小为特征,太阳能 风能非常发达,因此这些特点决定非常适合大力度推广电动汽车,国界面积小,续航问题不大,太阳能风能发电发达,电动车环保的意义才真正体现出来。

如果电动汽车放在人口稠密,国界面积很大的国家,续航是大问题,几百公里的续航可能连地区都出不了,别说出省。现电池充电技术也已达到物理学极限,充电时间和电池损坏电池寿命成正比,因此因地制宜的分类发展电动汽车非常重要,如城市内的公共交通,短程的共享汽车使用电动汽车有其优势,家轿,公务汽车,出租汽车并不适用。

另我国电力仍以火电为主导,煤炭为燃料,看似环保零排放的电动汽车实则只是污染源的转移而已。

二.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汽车,很多国家也将此作为传统燃料汽车的重要替代产品,政策导向向此行业倾斜,在技术成熟和基础设施完善之后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前景会大大强于电动汽车。


投资逻辑分析


新能源汽车+一带一路+人工智能 有可能是中国未来10年实现弯道超车的唯一途径。


未来10年中国的机遇在哪里?

经济上,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差距会持续扩大,但随着户口的逐渐放宽,西部人口逐渐流入东部,中国东部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职能被充分的发挥,而西部因为土地便宜,水力,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以及近年来AI和机器人自动化的迅猛发展,中国西部将会出现大面积的全自动化工厂和农场,预期95%的工作都有最新开发的机器人代替,加上中国内部市场巨大,预测中国的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会独步天下,领先美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可能是中国的阵痛,虽然严重,但不致命,人们会习惯这种环境状况,依旧的尽力发展经济。
关于高精尖的制造业和高科技部分,经过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国会改变自己的发展重点,狠抓芯片等高科技制造业,会在5至10年发传出自己健全的芯片产业链,做到基本自给自足。
军事方面, 中国会持续发力海军和空军,预计在2030年会有6艘航母服役,能够完全的保护好自己在南海、东海以及海外港口的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会持续鼓励国产电动车的发展,电池技术会有所突破,电动车将会占据汽车保有量的70%,因此在下一次周期性的石油危机到来之时,中国会迅速的实现弯道超车,让欧美国家电动车产业无法望其项背,从此以后内燃机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电动车和核能车会逐渐占领市场。

另外得益于现在政府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会和西亚各国以及欧洲和非洲各国实现经济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届时其他政治联盟讲名存实亡,剩下的只有经济同盟的关系。

以上纯属个人拙见,各位看看就好,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东宫旧事”,了解更多有意思的观点。

小东点评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但是中囯车企的第一步从今天回头来看,是走错了,不应该先推行电动汽车,回头看看这些年国家政策倾斜加补帖,依然扶不起电动汽车。烂泥扶不上墙。现如今电动汽车好像解决了充电慢,续航短的问题。(许多车企公布的理想数据) 但是电池昂贵换不起,五万元左右一块电池,这个后期养护汽车的代价也太大了。

另外电动汽车谁敢从容不迫地用电池里的电开空调,享受空调时是必要悬着一颗心,因为空调耗电严重影响里程。不是一般的影响里程。

在十多年前,中国车企应该以发展电动汽车为终极目标,同时做好以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电动汽车为辅的漫长过渡期的两个准备。然后顺利过渡到电动汽车,或者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又或者过渡到其它新能源汽车,这个过渡期是必须要走的,不走这个过渡期,会付出非常巨大的代价。因为电动汽车需要一个漫长的成熟完善的时间,汽车大王丰田汽车公司之所以没有首先发展电动汽车,而是首先发展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就是因为他们意识到电动汽车的种种局限不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就能解决的。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方向是绝对正确的,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动力汽车或将成为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是我们中国的车企太急切,步子迈得大了一点,快了一点。我们都不太喜欢日本人,就像欧美国家的人都不太喜欢德国人一样,但偏偏这两个理科生造车造得好,现如今,没办法,只有先学习他们再超越他们。

纵观现在的车市,日系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性价比高,有山雨欲来之势。市场上以价格为王,老百姓并不富有,哪种车省钱省心省油就买哪个,不会和钱过不去。 至于环保,呵呵,只能靠政府去推行和规范。所以电动汽车,呵呵,本草民先不考虑,太操心,也玩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