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根據什麼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與當時的血緣社會有關?

蘇廣龍


不是,孟子提出性善論來自於,尚書中宣揚堯舜治國的清明政治德行,其書最重要的就是德。這也是之後儒家始終將道義看得很重,在道統法統統一之前,哪怕皇帝也不能違背德,就是如此。根源是堯舜先王的清明仁德政治。

孔子非常喜歡周禮,為何?因為相比於春秋,周人善良啊,古書曾說,聖人治世,麒麟在野,哪怕到貞觀之治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個和當時的政治興仁興義有關。

儒家的最高原則是天,在地的政權應當守天之德,當然,化為德行就是仁義禮智信。儒生為了這個,被殺被貶者都有,日韓現在都興儒家,都是發達國家,他們是什麼社會?


師長366


人性本根,有善有惡還有非善非惡,形成一個統一體。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在於鼓勵教化人們,行仁義禮智信忠孝,利已利他利國利社會。人之為人必不可少。法家強調,人之初性本惡,生髮出軍隊法院警察,法制法律法規,這是國家社命的強力保障,更離不了。

世界就這麼奇妙,人性善與惡和了,儒家法家不是對立的,亦是和的!和合統一於國家社命世界的穩定繁榮發展了。


用戶8563907151856


我覺得並沒有依據什麼,就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公理。這就和“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不可被剝奪”一樣。

人性本善是儒家思想的前提,而其他思想都是從“人性本善”推導出來的。如果這個前提變了,那麼其他思想也會發生根本改變。

例如荀子也是儒家,但卻主張“人性本惡”,結果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就全都變成了法家。


省思齋


首先,應該確定——或者重新思考一下——我們一向從老師那裡聽來的“解釋”是不是正確。儘管這種解釋,已經被“摁”進“字典”,而成為權威與共識。

因為,被“共識”的東西,未必就是“真理”。

如果我們認識世界,不能突破這些所謂的“權威”認定與“共識”,世界將變得不再可愛。

“人從一生下來,本性都是善的”,本性基本上很接近,只是個體的習慣很不一樣”——這大概率的是我們形成的共識吧?

其實,這樣解,本就是廢話與謬論!——因為是站在“後天那個自我”的角度上去廢話的。

孔子儒家,是政治哲學思想的發現者與奠基人——而政治哲學面對的是“治者與被治者”——即君王皇帝與百姓民眾。不是社會學層面上空洞的浮表的扯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最早自《論語·陽貨》,後被“植”於“獨裁統治者愚弄民眾”的“三字經”中,並按這些獨裁者的“意志而成為“做人處事”經典。

實質上,孔子的本意是這樣的——

百姓大眾最初所接受的治理,

治者的心願本是維護百姓的。

只要治理者以百姓之心為心,

他們就應環繞在大眾的外圍。


卜耐夫哲學


儒家最會的就是憑空捏造,說的比唱的還好聽

它要是以事實作為依據那就是老子所說的萬物都是負陰抱陽,何來的善惡之說

亦如慧能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東方灚主


這是很簡單的邏輯推理呀。

善,為成全維護,惡,為損害消耗。人,或者任何具體存在,必然都是從無到有,其形成,必然是善的結果,只有善的成全維護,才能實現從無到有。

本,根本,生物之源。而要生物,必然是善,只能是善。

因為人之初,或任何事物之初,必然是善;因為任何事物之本,必然是善。所以,儒家如實描述了這個事實。


長風浩蕩


人是善惡同體,開始處於半陰半陽狀態,後來經歷了變化,成變萬花筒樣,偏陰偏陽或偏中,像佛祖那種修維,應該基本上處於純陽狀態了


用戶5151840093815


純粹人為杜撰!

因為世間沒有善惡,善惡也是人為杜撰的!


壺公89566331


我想這是作者以人生社會探導得出論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