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疫"丨中國社科院人口所:救助小微企業是“穩就業”的重中之重

經濟戰

經濟戰“疫”訪談(三)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備受各方關注。為全面評估疫情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對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提出政策建議,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場機構的多位經濟學家。系列文章將陸續刊發,敬請垂注。

经济战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都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都陽研究員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綜合各方面信息判斷,此次疫情的影響不會比2003年“非典”疫情更長。根據初步分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疫情可能會使一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0.3個百分點。疫情結束後,經濟活動會迅速恢復,對全年的新增就業目標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

都陽同時指出,批發和零售、交通運輸、住宿和餐飲、居民服務、娛樂、租賃服務等6個重點行業中,法人單位數為857萬,個體經營戶總計5134.9萬家。集中救助疫情影響的小微企業及其中的就業人員,應該成為應對此次疫情產生的就業問題的重中之重。

疫情對就業的影響僅限於第一季度

證券時報記者:2月3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做好“六穩”工作應對各種複雜困難局面準備。做好“六穩”工作,首先是“穩就業”。目前來看,受疫情影響更大的行業,多是勞動力密集行業。疫情持續越久,就業壓力越大。可否請您談下對疫情影響就業的總體判斷和對今年中國新增就業人口規模的預期?

都陽:疫情期的社會動員是非常時期的緊急應對措施,很多地區採取了一級響應機制。雖然恰逢春節長假,採取了延長假期等手段,但對部分行業的影響的確較為明顯。疫情對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的影響是通過對經濟中各個行業的影響傳導而來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兩個基本的機制。其一,由於疫情延長假期,使經濟活動停止造成的損失,主要集中對供給側行為(如生產)的影響;其二,控制疫情時期的非常應對措施對即期需求的影響。主要是第三產業的部分行業,如旅遊、交通運輸、餐飲與住宿、批發零售以及娛樂業等。

疫情對就業總體影響的程度取決於疫情持續的時間。正如你所說的,“疫情持續越久,就業壓力越大”。但綜合各方面信息判斷,此次疫情的影響不會比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響更長。主要基於十七年來以下幾個方面的巨大進步:(1)較之於“非典”疫情爆發時,我國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代表的診斷及醫療手段取得了巨大進步,有利於後續疫情的控制;(2)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取得了巨大發展,可以為精準抗擊疫情,提供科學決策的基礎;(3)公眾具有抗擊“非典”積累的經驗和教育成果,政府及相關部門也積累了經驗,有助於此次疫情的控制。因此,我們推算此次疫情對就業的影響僅限於第一季度。

抗擊疫情時期的社會動員不能以傳統的市場供求法則分析其就業效應。在疫情儘快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其後續對就業的總體影響也有限。根據我們的初步分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於第二產業停工和第三產業中部分行業停業,可能會使一季度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0.3個百分點。總體上看,此次疫情只是造成一個短期的負面衝擊,並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基本軌跡,疫情結束後,經濟活動會迅速恢復,對全年的新增就業目標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

集中救助小微企業

是應對疫情、“穩就業”的重中之重

證券時報記者:此次疫情與2003年“非典”的一個重要差別在於疫情爆發的時間點不同。春節後本是大量返工的高峰期,也是勞動力“再匹配”的一個關鍵節點。請問您認為哪些行業領域需要先抓,重點關注哪些群體?

都陽:此次疫情爆發與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的時間點不同,的確會導致影響的差異。但應該看到的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與2003年不同所產生的影響。首先,綜合國力的巨大進步,讓我們應對疫情的物質基礎更雄厚、手段更豐富。同樣,應對勞動力市場衝擊的能力也大大增強。

其次,“非典”疫情爆發時,我國經濟結構的主導產業是第二產業,2003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5.6%(工業為40.3%),第三產業為42%。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結果,2019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39.0%,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3.9%。疫情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經濟活動的影響機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於第二產業主要集中於供給側(生產)行為的影響,其恢復和後續補救的彈性大。相形之下,疫情對第三產業的影響集中於即期需求,造成的損失更加直接,且無法恢復。因此,“穩就業”的瞄準目標也應該更加集中於這些第三產業的部門。

疫情爆發於春節期間,一方面與春節假期的重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就業的衝擊;另一方面,節後歷來是就業轉換的高峰期,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疫情導致的勞動力市場摩擦。但疫情影響對不同的行業有所差別,疫情結束後,企業用工並不一定壓縮。相反,經濟活動的迅速恢復會帶來用工需求的反彈。

不過,後續的“穩就業”政策要注重識別受此次疫情影響較嚴重的重點行業(如上所述),並結合這些行業的就業特點精準施策。這些行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更集中。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資料,批發和零售、交通運輸、住宿和餐飲、居民服務、娛樂、租賃服務等6個重點行業中,個體經營戶的平均規模不到3人,法人單位的平均就業規模也大多在10人以下,這意味著,有大量的小微企業在這些行業從事經營活動。這6個行業的法人單位數為857萬,如果其中有5%的企業因疫情衝擊難以持續經營,將涉及到42.85萬家企業。6個行業的個體經營戶總計5134.9萬家,如果有10%的個體經營戶因疫情衝擊難以持續經營,將涉及到超過500萬家。

因此,集中救助疫情影響的小微企業及其中的就業人員,應該成為應對此次疫情產生的就業問題的重中之重。

疫情結束後

應允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適當延長工時 補救生產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在看到疫情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的同時,似乎一些新的就業機會也出現。如新經濟靈活用工、HR SAAS等。請問對此您如何看?

都陽:首先我們應當看到,中國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迅猛的時期,突出的體現就是新增就業主要出現在第三產業,尤其是以互聯網、數字技術、現代物流和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新興部門。過去幾年第二產業成為就業淨損失的部門,意味著中國的就業結構在此次疫情出現之前已經出現了重要的轉折。

當然,此次疫情是一個波及幾乎所有群體的重大公共事件,其影響力在客觀上可以助推一些原本具有生命力的新興行業的發展,就像“非典”對互聯網經濟產生的催化作用一樣。

證券時報記者:針對“穩就業”工作遇到的挑戰,可否請詳細談談您的政策建議?

都陽:我們前面的分析已經看到,儘快結束疫情是恢復經濟秩序和就業穩定的最重要的前提。因此,當前集中精力應對疫情,儘可能地縮短疫情的持續時間,也是“穩就業”的首要保障。此外,針對疫情產生的突如其來的衝擊,有針對性地實施“穩就業”政策也非常必要。

首先,此次疫情影響最大的是部分服務業部門的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對受到衝擊嚴重的服務業行業實行臨時性定向減稅,確保將這些行業中因疫情衝擊難以生存的企業數量降至最小。在去年已經實施的大規模減稅、降費的基礎上,在精準識別相關行業和受損企業的前提下加大減稅降費的力度。

其次,在疫情控制取得明顯成效後,應著力著手恢復相關受損行業的經濟活動。對於受到停產、停工影響的第二產業,應允許企業使用更加靈活的用工制度(如加班),通過在一定時期內適當延長工時,補救疫情發生時期的生產損失。

第三,針對收入衝擊較大的群體,加大社會救助的力度。對所在企業因疫情衝擊難以生存、導致失業的群體實施定向救助。靈活使用已積累的失業保險基金,減小失業對勞動者的福利損失。

優化住戶調查指標設計和抽樣方案

可解決靈活就業統計的挑戰

證券時報記者:最後對於新經濟創造了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給就業統計帶來的挑戰,可否請您談下看法?您預期這一問題的解決今年會有新進展嗎?

都陽:就業統計的信息收集過程大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基於企業和用人單位的報表收集制度,另一種是基於住戶調查的信息採集。新經濟創造了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甚至改變了傳統的僱傭關係,因此,對於前一種就業統計方式會產生挑戰。但基於住戶調查的信息採集,仍然可以沿用。

從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就業統計方式看,住戶調查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我們的統計體系也需要進一步發揮住戶調查的作用,使其成為就業統計的主要信息來源。

當然,基於用人單位的信息採集對於瞭解就業需求的變化是非常必要的,由於新經濟以平臺服務為依託,只要在住戶信息的採集中優化指標設計和抽樣方案,並與平臺信息相結合,是可以通過更新技術手段完善現行統計制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