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從心理學、行為學角度解析,新冠病毒疫情期間發生的搶購行為?

無為之心看世界


主要是來自於人的本性~恐慌心理,隨大眾,越是沒有越是想得到。從行為上講,是不甘落後於其他人,也是人性的本能。


心理諮詢師於先生


新冠病毒期間,大家搶購口罩,搶藥,搶青菜等等,一個就是大家生活需要,因為接下來要很長一段時間要在家裡隔離,這些東西就是生活必備。

另一個就是因為新冠病毒出現,大家都出現了恐懼的心理,有些人買的這些東西不是必須必備的,有些只是為了預防。

任何人面對恐懼和未知的東西,都會出現防禦心理,而這種防禦心理,就會產生一種強烈需要外界的工具,來幫助自己抵禦外來物,讓自己獲得安全感。

而這些工具就是他們搶購的藥,口罩,消毒液等。

當然,我們面對外界的恐懼,首先要保持好的心態,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花西的卡牌


談談我的看法:

這種搶購行為屬於“安全感極度缺失”,是一種“從眾心理”,或者說“羊群效應”。

在安全感極度缺失的狀態下,人們心理失衡,很容易導致“盲從”。

在任何災難或風險面前,人們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理性,一方面根據自己的判斷,另一方面聽著外界各種言論,一時如“驚弓之鳥”,失去判斷能力,甚至完全忽視譬如雙黃連“抑制”冠狀病毒,“抑制”二字的含義。

聽了太多負面的消息,一但有積極的信息傳遞過來,彷彿得救了似的,加之網絡傳播速度之快,轉發互動,很快人盡皆知。

人大多時候都是“利己”的,深怕自己得不到,“搶購”一空的現象隨即產生。

盲目做決定,有時候得不償失。可人們在慌亂中,常常忘記這一點。


驛路筆記


大疫面前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人們應對災難的本能行為,即,當求自保。衛生用品,生活用品的搶購皆歸為此類。人類的求生本能。

因,擔心大疫期間基本生活,衛生用品供應緊缺而導致自保信心降低,人們只能購買更多的"必需品"以增強應對能力,給自己足夠的自信。

大災大義面前尤其將面臨生活必需品緊缺的時候,出於本能,人會首先滿足自己,然後,才可能考慮到別人

中國🇨🇳加油[加油]



ERIC-清風徐來


1、心理學角度

基於行為需要,沒什麼心理可談,就是安全需要和物品稀缺引發的搶購。

2、行為學角度

動物本身的安全需要。新冠病毒疫情期間,除了自我隔離,防護用品是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因為稀缺,所以搶購,主要還是為了自我保護,是一種本能行為,生存的需要。


漫步科技貓


我肯定的回答:就不能有這種想法和考慮,到處🚚源充足什麼東西都非常的雄厚,政府都做按排和佈署啊!有什麼可擔心的呢?要什麼有什麼嘛,我們大家都安安心在家待著,就是對祖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關愛吧!因為我們只要把自己在家不要亂跑,要聚會,聚餐,不要在一起做很多事情!這樣的話就是對我們祖國一個很大的幫助嗎?


快樂的人22030


這是典型的羊群效應,“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這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1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更高明。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

2也叫“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佔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人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人活得就是個心態


這是一個基於成長環境造成的思維模式,有這樣類似的人群基本是對社會,身邊的人缺乏信任感,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造成不安全的心理,影響思想,而選擇採取一系列的行為。


及人良品


是典型的羊群效應,“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這也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樂天艮一


疫情期間的害怕和恐慌,會激發自我的防禦機制,這種情況下,只要是對自身生存有利的,都會發生,少了理智多了本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