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法家的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谁的影响最大?

心向往之郭大侠


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观爱人、仁爱。道家核心价值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法家核心价值观“人性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底线”。

三者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被考古界确认为人类历史上第1部哲学书。我认为纵向比较,道德经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力是最广的。

5162个字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发行数量居世界之最。西方原始哲学思想分类学科产生的科学技术,本身往纵深发展最终会越来越接近自然的本质,在思想体系指导方向上会和道德经在巅峰相遇,现在全球热衷于研究道德经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是必然!

感谢你的阅读,还请各位大咖不吝赐教。

我是陈志国,就是个养蜜蜂的,关注我,和你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咱们换个角度赢!


蜂闻言事


儒道法三家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共同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目标,礼是手段,克己复礼谓之仁。不过,什么是仁?孔子自己也没有精准的定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这里强调一下,道法自然的“自然”不是现代汉语的“大自然”、客观世界,而是“自身的样子”的意思。道法自然,既道遵循、追随自己的规律。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法家之法,既非自然法,也不是社会契约之法,而是君王意志的制度化。名为法,实为律。

不论儒道或者法,三家都是君权的拥护者。不过,在对待君权上,三家态度差别巨大。

儒家与君权是合作关系。儒家以“天人合一”解释了君权的合法性,同时也为自己争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家与君权的这场政治交易,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命运。儒家始终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牢牢把握“道统”的话语权。君主如果有违天道,将失去执政合法性。民为贵君为轻,是儒家制约君权最有利的武器,虽然这个武器有时会失灵。

道家分两路。一路是老子。老子在后世一部分人眼里是阴谋家或者军事家。老子的治国策略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老子本人可能睿智而洒脱,但他的世世代代的学生们过于“城府”,阴险。道家另一路是庄子。大学时学《庄子》被惊呆了。后来发现,不过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庄子的智慧就是一句话:委曲求全。可能有人会大骂,但我劝你好好读几遍老庄,站着读,不要跪着读。

法家是人类历史上最邪恶的思想,没有之一。法家眼里只有君王,老百姓就是会说话的牛马、要吃饭的武器。法家的驭民五术和五蠹论令人不寒而栗。有些不学无术的网民,没看过诸子百家的书,却大骂儒家是“奴性文化”。事实上,真正导致奴性的是法家。法家的黑锅不该扣到儒家头上。

儒道法,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文化史的价值。有人如果指望它们能富民强国,那我劝他洗洗睡吧。



江南俗士1972


一、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

二、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

三、法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法治。

下面分别言之:

第一、儒家。

1、问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小学生也知道是仁。那我想问什么是仁?也只是照本宣科。究竟到底明白了没有?我想只有天知道吧。那到底什么是仁呢?孟子说,仁者,人也。我觉得这等于什么也没说。至少孟夫子的这个解释,并不能使多数人理解仁的意思。

2、往古来今,对于儒家仁的注解者,老先生不知凡几。其实,我觉得注解,训诂的鸿儒太多了。反而,不利于让人去很好的理解孔教儒学。因此,本着简化的原则,去解释儒家思想,才能使儒家学说成为平民学问。老是把儒家学说,解释的那么好深复杂,实际上是对孔子的误解。

3、仁是什么?人字是二个人。就是说仁字的概念要成立,必须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成立。否则就不能成立仁。所以,仁是同情心,是推己及人。因为都是人,所以可以推。以己推彼,以心度心。都是人,所以好恶同,所欲同,所恶同。都欲富贵,都恶贫穷。这就是孔子说的“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可谓人之方也矣。”的意思。

第二、道家。

1、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什么是无为?这个我认为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所谓的“无为而治”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像蜜蜂,蚂蚁,尚且有组织,有纪律。否则就不能成群,分工协作,共同生活和抗拒灾害。何况芸芸众生的人呢?因此,道家的无为,绝对不是什么也不作。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说,无为之中自有无不为者存。了解道家的无为,但是也要注意道家强调的无不为。譬如说,秤常无为,但是它又无不为。物自有其轻重,而无为自有其有为。所以,秤常无为,但是称重时候,又无不为。这个譬如,可能不恰当,但就是那个意思。

2、道法自然。道家以为,天地万物,非常圆满。自有其生灭规律,祸福吉凶,也都有其根据。作为人,不必要对自然实施过多的人为干涉。所以说“法令滋长,盗贼多有。”人为的干预,是惑乱的根源,所以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3、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古今推黄老道家之术,用得最好的是汉文帝。实际汉文帝确实以道家之道治国修身。但是,看文帝治天下之道,能更直观的让人对道家的核心“无为”作比较通俗的理解。

三、法家。

1、教科书的标准表述,分析法家的三个部分。说法、术、势。这是学者对法家学说,研究总结的一些东西。但是,如果认真起来,我认为法、术、势。并不是法家的专利。因为,论治国之道。黄老之道,也讲术;儒家的治国之道也讲术。所以,我觉得通行的这种说法,怎么讲呢?可能比较有利于文史类同学,区分各家的不同吧。

2、法家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韩非子普通的一句话“依法治国,举措而已。”通俗点儿说,就是治国要依据法治,把法贯彻执行就可以了。商鞅变法,可以老成是立新法,其目的不过是依法治国。所谓的法家和法家学说,就是这个意思。没必要把很多东西非得解释的玄乎其玄,好像不这样,显示不出自己的学问来。

3、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我不反对。但是这里我要说一下我的个人意思。读完《商君书》和《韩非子》我认为,商鞅和韩非是不同的两种人和两种学说。虽然他们的标签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感觉商鞅是一个纯粹的法治主义者。而韩非子比较驳杂一点儿。

上面,只是个人的一个简单理解,最多也就是个抛砖引玉。不敢说我的就多么正确。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


国学论衡


儒家以治世为根本,主要研究人和人的关系。核心的价值观是:皇天在上,爱国必先忠君,遵守三纲五常,践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道家以修身养性为根本,主要讲人和自然的关系。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定义道?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能说出来的都不是道,这其实是故弄玄虚。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看,道是一种假设,是人预设的一种源头,他它不是自然界的概念,它是一种虚空,潜伏着无限的创造性因子。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庄子。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富民强兵,依法治国。出发点是:人之初,性本恶。用法度,法纪规范人性。代表人物主要有商鞅,韩非子,曹操,诸葛亮等。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法家,最后是道家。





天赐禅心


智者勤,能者达,劳者获,勇者胜,专者精,聪者规,备者福,丰者喜,足者乐,学者升,创者生,谋者顺,才者博,悟者通,晓者知,诚者灵,舍者得,思者明,慎者行,器者捷,望者空,虑者密,缺者补,群者义,廉者安,信者盛,诺者守,容者大,谦者礼,忠者稳,忍者兴,错者改,危者变,险者避,洁者轻,进者取,退者阔,难者帮,急者救,奸者惩,恶者除,叛者诛,犯者监,骗者罚,偷者关,抢者毙,狂者亡,纵者悔,多者贱,少者珍,守者落,贪者狱,拐者灭,坑者失,蒙者丢,赌者败,困者助,贫者扶,懒者穷,浪者耻,节者荣,合者贵,和者谐,诚者盈,正者钢,善者扬,仁者敬,老者尊,幼者爱,慈者美,孝者幸,律者强,俗者随,恒者成,坚者赢,志者壮,强者锐,德者重,王者圣,适者存。道法自然,相融共生。



苍穹新能源


“儒道佛缘”的阐述和表达的并非单单讲述儒释道三圣合一,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描述一种趋势——即儒家、佛家、道家的整柔融合。

我泱泱华夏大国中华民族的几千年传统文化基因里早就兼具了“儒释道”三教的DNA.

秉承三教合道的缩影,跟着道家修行学艺,跟着佛家取经修心,却始终秉持儒家的师徒之恩礼。

佛为心

佛为心,近似通俗意义上的菩萨心肠。

佛心的奥义并非苛求我们事事都舍己救人,只要有仁慈之念,能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慈悲。

道为骨

道为骨,是要有道家的傲骨和眼界。

道骨的核心,就是“宠辱不惊”的境界,不媚阿谀奉承的傲骨。

儒为表

儒为表,要有儒家君子的言行规范,不单指要有儒者的外形主要是内涵,儒者的要点,就是持续的“自省”。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就是中国人的理想境界。

儒、释、道¥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行信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慈悲为怀。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谦卑仁义、德行兼备。

道家文化:宁静致远,简约合众、和谐致通。

佛家文化:佛光普照、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由境转,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不起妄念,不种恶因,断恶修善,不结恶因之果,众善奉行,心善行,行善果,善因善果,善始善终。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个人浅见,三教没有什么可比性,各有各的优势和理论依据,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延续上各有各的历史贡献。彼此依托,互补不足,缺一不可。🙏🙏🙏


冷面钟馗笑面佛A君悦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是建立在人性向上基础上的一种规范国家社会秩序的“三纲五常"的等级制,一种强有力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体系,中庸之道,叫人不走极端的思想,仁爱,一种由近到远的有等差的爱等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一种遵循规律的道与德的思想,主张用清静与无为来治国,让人民群众按照一定规律来生存和发展。

法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本恶之上,为统治者提供一种“法,术,势"相结会的治国之道。

其实,三家思想对历代帝王共同发力,历代皇帝治国理政之中,儒家是台面上的执政党,法家是暗里的执政党,道家,佛家是参政党,墨家是地下党。

中国2000多年的治国之道,或者说密察武器就是:“外儒内法心”双轨制。

表面上高喊“依德治国”,讲君子仁爱,实际上男盗女娼,特别是皇帝,没有任何限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实际上实施是“以刑治国"。而且是双轨制,说什么“刑不下大夫,礼不下庶民"。双重标准,对皇宫贵族一套标准,对老百姓又是一套标准。

皇帝经常会请道家得道的天师到皇宫进行参政议政。讲点治国理政之道,搞点建言献策,如长生不老之术,房中术,求点金丹之类的东西。请高僧大德讲点佛教解脱之道,化解一些自己的痛苦烦恼。




飞飞猫说话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分为几个方面:在道德规范上是亲亲之爱。在政治思想上是约束和限制行政权力。在法律上是法治。

法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帮君主驯服奴才。在政治上是使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法家是法治的死敌。

下面详尽解析:

先说儒家。

一、儒家的道德规范包括私德和公德。

私德就是亲亲之爱。即爱自己的亲人:父母有慈、儿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义,兄长有爱、弟妹有敬。

公德是与人诚信,见利思义。君子救急不救贫。遵守公序良序。

私德是儒家道德规范中灵魂和核心。

二、政治思想。

当时的政治理想: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以君道的标准约束君主。然后,再以臣道的标准约束群臣。就是以礼法把权力关进牢笼。今日谓之——宪政。

未来的政治理想:

孔子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鳏寡孤独皆有所养。

三、法治思想。

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

在此只论疑罪从无。

疑罪从无——孔子曰:“大辟,疑,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其依据是“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续”,所以在审案时要“求其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乃刑之。”孔子疑罪从无的法治主张,客观上也体现了儒家对最基本人权——生命权的尊重。与法家宁枉勿纵主张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再说法家。

法家是捍卫君权,奴役臣民。需要借助一个条件和三个手段。

一个条件是势。让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

三个手段是刑法、阴谋诡计和愚民。前两者是低级手段。愚民是高级手段。其目的是使人民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

在刑法上,法家主张法律体现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钳制刑法,宁枉勿纵,夷族连坐。

法家无疑是民主、法治、宪政的死敌。


杨朱学派


综合来说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韩非子三分天下”,具体来讲就是,法家做基层,讲究他律,儒家做中层,讲究自律,道家做高层,讲究自性,法家靠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强制约束基层大部分人,儒家靠仁义道德,责任担当激励或谴责中间少部分人的天理和良心,道家靠“无为而无以为”的心性修养,当为则为,无为则无以为,顺势而为,替天行道。法家从人性阴的一面(性本恶)着手,儒家从人性阳的一面(性本善)着手,属于下徳,无为而有以为,但都属于人道范畴,道家则从天道的阴阳两面着手,可阴可阳,顺势而为,属于近乎道的上徳,因此“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千年老二,韩非子三分天下”


东方既白世说新语


孔子是讲的做人的道理。老子讲的是为官的智慧。二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构成国家制度的营养来源,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他们做了最成功的替代,也实现了他们的初心,江山万万年。孔子是最成功的教育家,老子是我们始终认可的中国哲学家。因为为官之道是一种智慧,老子从世间万物的存在的规律中,讲透了,天地和圣人的道理,具有的可比性,如此就有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说服力,在思辨中透着智慧。二人的思想构成了制度的性质,“仁政”就是制度的内核,而不是暴政的,上善若水既有水的特性,也是做官的道理,仁政就是枭雄治天下,强大的权力是“引而不发”的,烂权是仁政的反面,不明白权力的应该如水一样,行权如行云流水。仁政是征服,体现的是信任带来的服从,本质就是愚民的,又是因为这一切是建立在人伦道德次序这样的链条上,它就有着天然的不可质疑的性质,自由,民主因此就没有了存在的道理和需要。所以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取得了预期的结果。成功在于把家教当成知识,作为了教育,而又传承着。因此我们的文化就两个内容,一是如何做人,二是怎样为官。也只有两种人,主子和奴才,最大的追求和推崇的就是做官,于是就有了一个奴性的文化,把礼貌和尊重都献给了主子,因为那又是一种自己的向往。价值体现在结果上,结果就是一个有长度,没宽度,更没有高度的线性发展的文明。只因为地球是转动的才说是前进的,本质就是循环的,传承就有这样的特性,道理又是没有轴心是循环不起来的。所以圣人治国,就是轴和辐条的关系,只是这样的循环不过像一盘磨一样,全部的价值就是历史悠久这样的考古价值。作为家教本质的儒学,具有的人类共识只是常识。所以被世界不以为然,只是它的载体是一种文明的特征,才有了它的唯一性带来的考古价值。这样的价值只能是博物馆里的。而不是未来能体现的,因为儒学不是器物放的久了,价值就越高,而是放的越久越没有价值,道理在于那是需要放在脑子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存在,而年轻一代脑子要装的东西太多了,不会给它任何的空间,这里说年轻人是世界的,因为如此,是不会被认可没有共识的,因为和我们的生活距离太远,而且也不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同步的,关键我们主张”传承”的这种“传承”的性质是不容质疑的,而这个世界已经是没什么不能质疑的。这和人类的科学发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具有宗教的性质,而又不是宗教的,成为了文化和制度的,如此它的价值只能是文学的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