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導語:

霍亂被視為19世紀典型的“世界病”和“世紀病”。19世紀初,起源於印度恆河三角洲地區霍亂隨著海上貿易的步伐開始走向全世界。1817年霍亂從印度出發,一度到達了地中海沿岸。10年之後,霍亂再次興風作浪,以更快的速度進軍歐洲腹地,沙俄、奧地利、普魯士等歐洲強國紛紛淪入霍亂之手。英國政府為防止霍亂渡海而來,在英吉利海峽部署重兵把守,然而霍亂已經從其他港口悄悄潛入了英國。

1832年,霍亂的爆發造成了英國大量人口死亡,直到霍亂自行消退,當時的醫學界對於霍亂的病源和傳播也是不得其解。這場史無前例、突發性霍亂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對公共衛生領域忽視的結果。疫情爆發後,英國中央、地方政府採取了預防和應對措施,雖然是處於被動狀態,但成為英國政府開啟公共衛生職能、建立現代公共衛生體系的轉折點。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一、1832年英國霍亂的實際狀況

英國1832年霍亂亦稱“亞洲霍亂”,起源於亞洲的印度地區,之前很少在英國出現。1831年10月,英國東北部港口城市桑德蘭出現首例霍亂,隨後迅速蔓延至紐卡斯爾、愛丁堡、格拉斯哥等地。1832年2月,倫敦確認首例病患,當月造成81人死亡。1832年7~9月,英國全國性霍亂疫情達到頂峰,全國共有217個地區上報疫情。1832年底,霍亂自行消退。但1833霍亂的症狀,霍爾默斯醫生的出診記錄曾對桑德蘭首例病患進行這樣的描述:

“(病人)明顯衰弱,幾乎無脈搏,四肢冰冷,皮膚乾燥,眼睛下陷,嘴唇發青,面孔起皺,語音不清,上吐下瀉,小腿抽搐,完全虛脫”。

由於霍亂傳染迅速,而當時又沒有正確的治理方案,因而引發的恐慌與日俱增。起初,窮人和貧民窟是霍亂流行的重點區域,也被普遍認為只會侵襲窮人階級,“霍亂無情地侵襲窮人,窮人所居住的生活環境助長了霍亂的肆虐”。但是隨著霍亂疫情的發展,它的傳播似乎無視階級差異,“哪裡有它理想的滋生環境,哪裡的所有人口都會成為它的犧牲品。”

於是,1832年霍亂成為每個英國人的噩夢。

據統計,1831~1832年霍亂肆虐期間,英國因霍亂死亡高達30000人左右。總體來看,英國的霍亂有以下特點:<strong>1.都是由港口傳向內地;2.發病快,死亡率高,傳播迅速;3.波及全國,各地受影響程度不一;4.窮人受害最早最深,中上層階級相對較輕。

霍亂的突然襲擊在英國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社會反應和後果。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惡性疾病,英國人的反應如何?又是怎樣應對的呢?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二、霍亂後英國的社會反應與應對

(一)英國人普遍患上了“霍亂恐慌症”

早在霍亂在中歐盛行、還未在英國出現之前,英國政府就提前做好了對付霍亂的準備。結果霍亂到來後,英國政府的這些事先準備毫無成效,讓英國人普遍患上了“霍亂恐慌症”。

《泰晤士報》稱霍亂是“巨大的恐慌”和“徹底的驚恐”。報紙雜誌連篇累牘地報道霍亂也加劇了民眾的恐慌。同時專業醫生對霍亂的治療和預防缺乏信心,醫生的束手無策讓新聞界有了消遣對象,衍生出無奇不有的笑料。例如,格拉斯哥的一名內科醫生確診一個少婦感染了霍亂,實際上,該少婦剛剛懷孕。類似的笑話非但沒有緩解社會的恐慌情緒,反而證明了醫生的無能,加劇了恐慌。

對霍亂的恐懼還未散去,關於霍亂的謠言四起,在中下層中盛行。有謠言說霍亂是“統治階級發明的秘密武器,以此來消除過多的貧困人口”,這種傳言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對霍亂的恐懼、對生命的珍惜,促使民眾掀起了一場場反對死亡、反對霍亂的騷亂。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二)毫無效果的“隔離”措施

與大陸國家突然遭受霍亂襲擊、措手不及相比,英國政府可謂未雨綢繆。在霍亂還未到達英國之前,英國政府就成立中央衛生委員會,擬定控制霍亂的規章,在每一個城鎮和農村建立衛生局,由當地的頭面人物和醫療人員共同組成。

霍亂從海上深入到英國內陸後,樞密院和中央衛生委員會基於對以往瘟疫的認識,一致贊同把“隔離”作為對付霍亂的措施,開始在各地推廣。成立軍事化管理的防疫站,收容霍亂患者,疑似病人也送至防疫站。在各地設立專門的衛生觀察員,定期走訪周圍民眾,及時上報新發現的霍亂患者。新發現的霍亂患者,要及時隔離。如果有人隱瞞不報,會受到嚴厲的罰款或者拘留。此外,中央衛生委員會還要求隔離霍亂患者的屍體。

1832年2月,為了把隔離措施做到位,議會批准了《霍亂預防法案》,要求由地方提供護理和藥品。此外還要負責清掃病人住房,銷燬病人的床上用品、衣物,填埋陰溝和糞池,減少各種垃圾,防止傳染。倫敦衛生委員會還把流浪漢驅離城鎮或監禁起來,積極地打掃街道,清理垃圾。霍亂高峰期,除了貿易市場、市內交通等正常運轉外,劇院和公共娛樂場所關門閉戶。對外,英國則限制甚至封鎖海上貿易,對商品的種類和數量進行嚴格規定,對進口商船的衛生和安全進行嚴格檢查。

政府雖然一開始大張旗鼓地實行隔離,然而不久就把隔離棄置一旁,主要原因不是由於公眾的指責和反對,而是因為隔離毫無效果。因為在實行大規模隔離後,霍亂仍在繼續肆虐,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三)地方衛生機構的應對措施

英國地方自治傳統,導致地方上在流行病預防工作中的各自為政。1832年霍亂爆發前後,某些地方政府儘可能地嘗試所有努力防止霍亂的侵襲,如倫敦和伯明翰等地,但大多數情況是,地方衛生機構並不能有效地實施預防措施,沒有形成統一的公共衛生意識。

在兩屆中央衛生委員會發布的建議和通知中,都呼籲地方建立衛生委員會機構以抵禦霍亂的侵襲和蔓延。1831年9月諮詢委員會建議,地方委員會的組成人員應包括治安法官、至少2名醫生、教區牧師、至少3名當地有威望的居民。1831年11月中央衛生委員會規定,下屬衛生委員會機構應承擔如下職責:<strong>(1)任命巡吏員。巡吏員每天都要進行門戶拜訪,仔細調查居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2)接受並核查巡吏員每天定時提交的報告;(3)通過個人或公共慈善努力的方式,盡力去彌補在所轄區域內所存在的缺陷,包括窮人的食物、衣物、寢具、清潔度、家庭垃圾的扔放、飲食習慣等;(4)向上級衛生委員會彙報上述事項以及當地的實際健康狀況。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隨著霍亂疫情發展趨勢的愈演愈烈,地方衛生委員會的建立也日漸提上地方政府的事務議程,1831~1833年霍亂期間,英國共建立了1200多個地方衛生委員會。在霍亂未傳入境內前,大部分地方衛生委員預防霍亂侵襲的準備訴諸於清潔工作,對擁擠或骯髒的地區進行粉刷和煙燻工作。此外,很多地區還清除了街道、下水道、河道中的垃圾。

但霍亂真正爆發後,地方衛生委員會的防疫工作往往面臨更多的壓力和困境。

首先,地方公共衛生機構陷於無權之地。霍亂的侵襲促使地方關注骯髒環境的威脅,並準備採取有力的行動,但由於缺少官方公共衛生立法,地方衛生機構沒有行動權力,議會也沒有給予必要的指導,因而很難有效解決衛生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缺少官方公共衛生立法和議會的有力支持。

其次,地方政府公共衛生資金短缺。儘管地方建立了衛生委員會等公共衛生機構,但這些機構往往因缺少資金而不能有效地進行工作。《1832年霍亂法》要求教區委員會支付部分公共衛生開支,如果教區拒絕支付開支,將會受到相應的處罰。但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區拒絕支付公共衛生開支的現象時常發生,

“各地的教區委員會堅決地反對因推行中央委員會或樞密院令的建議而產生的金錢方面的任何支出。”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此外,沒有形成長期古代的工作機制。儘管1832年英國霍亂引發公眾衛生意識的深刻覺醒,但覺醒持續時間並不長。霍亂消退後,中央衛生委員會隨即解散,地方衛生機構的改善清潔工作也沒有形成長期機制。以愛丁堡為例,地方衛生委員會在1832年霍亂期間,曾耗資19000英鎊來改善城市面貌,但是當霍亂消失後,所有的臨時性舉措也便戛然而止。1848年霍亂再次出現時,愛丁堡下水道、垃圾處理等方面更為糟糕。由此可見,在防止霍亂等流行病蔓延的過程中,統一有效的中央衛生機構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協調合作是有效應對的前提條件。

19世紀英國霍亂的反覆發作也揭示了政府關於疾病預防和衛生治理工作形成連貫性統籌安排的重要性。

總之,19世紀30年代早期,英國大多數地方衛生機構屬於先天性的權限不足,再加上資金週轉困難,根本沒有能力有效應對霍亂這種突發性的災難。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三、公共衛生運動的興起

1831~1832年霍亂肆虐期間,整個大不列顛約30000人死於霍亂。1832年秋,當社會各界為霍亂傷腦筋時,霍亂突然消失,英國人如釋重負,但也如履薄冰。英國依然沒有找到醫治霍亂的特效藥,許多人擔心霍亂再次出現。

霍亂首次出現時有人已經意識到霍亂似乎與不衛生有關,1848年霍亂再次出現於英國,衛生派的觀點逐漸被證實。衛生派認為霍亂具有傳染性,其傳播方式包括擁擠不堪、骯髒、發黴的雜物,潮溼、汙染的排水溝,從骯髒的排水道和公墓中排出的汙泥濁水等。他們認為霍亂不僅是一種傳染病,更是社會不衛生的表現和必然結果,因此極力宣傳骯髒與霍亂之間的關係。

在衛生派看來,“貧窮的工人生活在一個更適宜霍亂繁殖的地區,成為它的第一批受害者。……我們應該承認,英格蘭的每一個地方比孟加拉的沼澤地更糟糕,比傑騷的賤民更可能成為受害者”。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

來自英國各地的事實也印證了衛生派的觀點,最骯髒的地區成為1848年霍亂的重災區。而衛生狀況相對較好的地區霍亂較少,如伯明翰因擁有良好的下水道系統而成為少數幸運城市之一,1848年霍亂在此地發生24起,而近鄰以骯髒遠近聞名的比爾斯頓受害嚴重。

醫生約翰·桑德蘭在l851年召開的第一屆國際衛生大會上,簡潔明瞭地論述了衛生與疾病的實質——疾病是自然和諧狀態失衡的後果,是垃圾和廢物造成的難以避免的結果。

衛生派到處宣傳,不遺餘力地揭示霍亂與骯髒之間的關係,不但擴大了社會的關注,還引起政府的重視。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下,1848年議會決定發起公共衛生運動,並設立衛生總會具體負責清理城市衛生的工作。《公共衛生法案》也被通過,規定:凡新建房屋、住宅,必須闢有廁所、安裝抽水馬桶和存放垃圾的地方;為此賦予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地方當局按稅率徵收資金、建立排水和供水系統的權力;設立專門的機構衛生總會負責公共衛生工作。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電影《霍亂時期的愛情》

同年8月,議會通過了《垃圾清理法案》,又被稱為“霍亂法案”。法案還修改了地方的權力,授予衛生總會更大的權力來清理垃圾。衛生總會成為全權負責城市衛生和霍亂事務的唯一機構,督促地方政府改進衛生狀況。《公共衛生法案》的頒佈和衛生總會的成立標誌著公共衛生運動有了明確的章程和領導機構。

公共衛生運動的初衷是通過改善城市衛生狀況以消弭霍亂傳播的媒介,為此設立專門機構,頒佈眾多衛生法案,並要求各城市積極配合,各城鎮的衛生狀況為之改觀。就消除霍亂來說,公共衛生運動中把下水道中的汙水引到了河水中,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霍亂的傳播,這與衛生派沒有找到霍亂傳播的主要媒介有關。

不過從長遠來看,城市衛生狀況的改善削弱了霍亂等疾病滋生的土壤,有助於降低霍亂等疾病的發病幾率和死亡率。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公共衛生運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它使改善衛生的觀念日漸深人人心。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結語:

1832年霍亂是英國公共衛生歷史上的重要契機,它的流行揭示了英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諸多社會問題,如環境汙染問題、人口擁擠問題、貧困問題等。其災難性的後果暴露了英國瘟疫控制方式的不完備(包括公共衛生設施、檢疫措施、隔離病人方式、醫療運用技術等),使得衛生改革家有機會認識到英國最廣大民眾糟糕的生活衛生狀況,從而揭示了城鎮及鄉村衛生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英國政府關於1832年霍亂的應對是政府開啟公共衛生職能的轉折點,儘管前期成效並不盡人意,問題主要在於當時對霍亂的傳播渠道沒有科學的認識。但從總體上來說,1832年霍亂,從英國採取的各項措施來看,對於英國現代公共衛生的體系建立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

1832年霍亂,從英國的應對措施來看瘟疫對英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意義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