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知行合一”?王陽明用“孝道”舉例告訴你!

很多人都知道聖人王陽明在成為聖人之前,也是經歷過很多磨難的。

種種挫折磨難疊加在一起,終於在他被髮配到貴州龍場驛站的那一段時間,被他徹底吸收成為“悟道”的精華。

什麼是“知行合一”?王陽明用“孝道”舉例告訴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史稱“龍場悟道”。這也是“心學”誕生的標誌。

而自從貴州龍場驛站悟道之後,他的“心學”也正式開始在歷史上發出燦爛的光輝,同時也為他四處碰壁的前半生,帶來人生的轉折。

王陽明在貴州龍場驛站把心學搞得火熱朝天,一開始是周圍的幾個人,包括那些未得完全開化的蠻族之人也來開始聽他的心學。

此後,他的好友與弟子也陸續跨過千山萬水,來到這瘴氣瀰漫的偏遠之地,貴州龍場。

傅風問孝王陽明

這群人裡有一位叫傅風的人,此人以孝順父母為終生理想。可因沒有像樣的工作而賺不來錢,所以理想無法實現,於是十分苦惱。

有人就推薦他來見王陽明。

什麼是“知行合一”?王陽明用“孝道”舉例告訴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王陽明給他講了心學,傅鳳心中感覺偶有所得,正要痛下決心修行時,卻又意識到年邁的父母和傻子弟弟都需要他來養活。

心學雖然是修身修心的大學問,但是對於考科舉做官確實沒有太多直接幫助的,而不能做官便無法出人頭地,於是問題又回到原點,如何讓自己的父母與親人過上好日子呢?

他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先考個進士再說。

於是他決定先就拋棄心學,準備拼了命的去日夜苦讀,希望能考個進士,有個一官半職來養活父母和弟弟。

但是因為家裡實在太窮,吃不飽,再加上學業辛苦,竟然患了大病,臥床不起。但傅鳳仍然堅持讀科舉之書,王陽明的弟子們都千方百計勸他以身體為重。

傅鳳陷入苦惱之中,不知如何?於是再次請教王陽明。

王陽明嘆息說:“你呀,雖然志在孝親,可已陷入不孝的深淵了。”

傅鳳吃驚地問:“難道我不想去做官賺錢養活父母和弟弟,就是孝了嗎?”

王陽明說:“你為了做官賺錢而養活父母和弟弟,卻把自己搞成病夫,這是孝嗎?”

傅鳳疑惑。

王陽明又說:“就看你現在病懨懨的樣子,能考上進士嗎?”

傅鳳很坦誠地說:“不能!”

王陽明說:“你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了,卻沒有得到官職,而因為你身體很差,不能照顧父母兄弟,可能還要讓他們來照顧你。你說,你這不是大不孝,還能是什麼?”

傅鳳潸然淚下,請王陽明出個好主意。

什麼是“知行合一”?王陽明用“孝道”舉例告訴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王陽明說:“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讓父母擔心。知道了這個,你就知道怎麼去孝順父母了。”

故事裡的“知行合一”

這故事反映出知行合一的兩個方面。

其一,“不知”便會“行錯”。就是說認知出了問題,那麼行動的結果也會很容易出問題。傅風他不知道孝之真諦,便去盲目的行孝道,結果往往是不孝。

其二,“孝”是天理,是良知,我們不用去學習,就知道要去行孝道。陽明心學認為,天理就在我們的心中,所以我們不需要去外部尋求真理,,因為道理就在心中,只需要實踐就夠了,所以這時就有了知行合一。

這就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一大特點之一。

故事總結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王陽明心學中所倡導的孝的核心,其實就是努力做到,不讓父母擔心。

而想要真孝順,總結起來,做到五個字就可以了。這五個字是:讓父母心安

什麼是“知行合一”?王陽明用“孝道”舉例告訴你!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而正如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遊”,

而“不遠遊”的深意,除了陪伴父母以外,還有一個就是不出遠門,讓遠方的父母擔心吧

尾語

雖然如今的現代社會,“不遠遊”是十分困難的,常常陪伴父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奢望,但是不讓父母擔心,卻是我們能夠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