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的父母有“毒”,你卻不自知


心理學:你的父母有“毒”,你卻不自知

在TED在演講臺上,萊斯利·摩根·斯泰納訴說了自己曾經被前夫家暴的經歷,她的前夫曾經無數次拿著槍對著她的腦袋,並且對她進行各種威脅和暴力對待。

萊斯利的前夫畢業於常青藤聯盟學校,表面上性格陽光向上,實際上他從小生活在暴力的家庭裡,小時候曾受到各種暴力對待。這位曾經的受虐者,長大之後成了施虐者。

美國FBI心理分析第一人羅伯特·k·雷斯勒說道:“一個人不可能突然從一個正常人變成魔鬼,他後來出現的兇殘行為,往往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埋下了邪惡的種子,而這些‘殺戮的種子’往往要追溯到他們的童年。”那些在成年之後選擇犯罪的人,大部分擁有著糟糕的原生家庭。

儘管,像上面這樣的極端的例子不多見,但我們大部分人曾經或多或少地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

什麼是原生家庭

在解釋這個概念之前,我想先介紹這本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共同撰寫的《原生家庭——如何修復自己的性格缺陷》。本書的主要撰稿人蘇珊·福沃德是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她曾在美國廣播公司組成,談話節目長達6年。她和克雷格·巴克亦師亦友,兩人曾經共同創作了《金錢的魔鬼》,而這本《原生家庭》是他們再一次“合體”的力作。


心理學:你的父母有“毒”,你卻不自知

本書收集了蘇珊在做心理治療生涯中各種活生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她把這些案例整理歸類,客觀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以及解決方案。它能幫助那些受到來自原生家庭傷害的人,解決最內心深處的困擾。即便你是“健康”的人,你也很有可能會像我一樣,在書中找到不一樣的啟示。

1、什麼是原生家庭?

蘇珊說道:“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另一些家庭則是恐懼責任或者負罪感。如果你來自第二種家庭,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隨著你步入成年,這些種子也會成長成無形的雜草,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進入你的生活,它們可能已經傷害了你的自信和自尊,和你在人際關係、事業或家庭各方面很可能已經受損和不自知。”

在你成年之後,你可能因為某事突然變得暴躁不已,可能會經常抱怨自己為什麼老是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可能經常毫無理由的就感到悲觀和沮喪,

但你竟毫無覺察,這些其實都和你的原生家庭有著密切的關係。


心理學:你的父母有“毒”,你卻不自知


2、原生家庭為什麼很重要

如今,人們對“原生家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人們關注的角度卻偏頗了,

他們喜歡把原生家庭當做自己人際關係惡劣或者人生失意時的藉口。他們經常會這樣說:“這不能怪我,要怪就怪我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這種略帶有宿命論的觀點並不是我們提倡的,也不是我們之所以重視原生家庭的原因。

蘇珊·福沃德認為:重視並追溯我們的原生家庭,是為了要徹底治癒過去的精神創傷。

花點心思去思考:為什麼總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為什麼容易突然出現憤怒、沮喪這些情緒;為什麼總是不能盡情去享受快樂。再追溯你的原生家庭,回憶父母曾經對你的“粗暴”,結合正確的心理指導,去重拾你本應該具備的健康的人格。而這,這才是原生家庭最重要的原因。


心理學:你的父母有“毒”,你卻不自知

如何追溯我們的原生家庭,治癒我們的“傷痛”

1、首先,判斷你的父母是否有“毒”

在書中,蘇珊用問卷的方式來幫助讀者判斷自己是否曾經處於“有害”的原生家庭。問卷以下包括三部分內容:

①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

這一部分幫助你回憶曾經受過來自父母的“虐待”,比如父母對你有過言語諷刺、暴力對待、冷漠和置之不理。同時,也幫助你回憶童年時對父母的感受,比如對父母心懷畏懼、憤怒、感到自責等等

②成年後你的生活

這一部分主要幫助你明確當前的性格缺陷,喚醒你對自我情緒的認是知,比如總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很糟糕;對當前的生活感到悲觀、傷心或憤怒;總是過度緊張,很難放鬆盡情玩樂;過於完美主義;取得成功時感到焦慮等等。

③成年後你與父母的關係

這一部分則是在幫助你你探討成年之後和父母的關係,分辨出你的父母是否有毒。比如,你人生中的重大決定必須需要父母的首肯;但和父母在一起時,在情緒上或身體上有極強的反應;父母依舊為威脅你令你感到內疚的手段控制你;父母總在引導你必須為他們的情緒負責;你總感到對父母有所虧欠;你總希望父母有一天會善待你等等。

假如,你以上的回答大部分是否定,那麼恭喜你,你的原生家庭很健康,但假如,你有三分之一的肯定答案,那麼基本可以判定你的父母有“毒”,他們曾經給你的童年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傷害,並在你成年之後,將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逐漸呈現出來。


心理學:你的父母有“毒”,你卻不自知

2、其次,確定你有“毒”的父母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傷害

蘇珊在書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紹了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並把它們分門別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縱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語言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以及有毒的家庭體系。

你可能不能理解作者的用苦良心,為什麼要花大篇幅去闡述各類型的有毒家庭,而不是直接告訴讀者如何去改變。

事實上,蘇珊在給患者做治療的時候,許多患者雖然知道自己“得病”了,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是原生家庭使他們“生病”,這些患者甚至否認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他們始終認為他們的父母很愛他們,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他們好。

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的父母有“毒”。我們習慣於為父母的錯誤找藉口,甚至把父母應該負責的事情全部攬到自己身上,並用這樣的藉口安慰自己:“我爸媽這樣對我,是因為他想我好。”

但是,你必須清楚的堅定這樣的信念:父母這樣對待你是錯誤的。你不需要為他們錯誤的行為負責。


心理學:你的父母有“毒”,你卻不自知


3、最後,科學的治癒它,擁抱內心的自我

當你意識到父母確實給我們帶來傷害,你不再逃避這種來自原生家庭的傷時,說明你已經開始正確的理解父母的有“毒”行為。但接下來你還要走更重要的一步,就是科學的治癒它。

雖然,父母給你造成了傷害是無法避免的,但你成年後,是可以主動選擇去治癒它,擁抱內心自我的小孩。在做自我治癒的時候,不妨多學習如何正確釋放內心的自己,儘量讓自己少走點彎路,不要再陷進痛苦的深淵。蘇珊在書中也給了我們以下三點提醒:

①原諒父母並不能讓你好起來

書裡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加入教會的患者,為了能平靜地面對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傷害,她選擇用做禱告的方式,去原諒她的父母。可儘管持續多年,她的內心依舊苦澀無比,無法得到任何舒緩。

這位患者用原諒的方式把來自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埋藏起來,但是,選擇原諒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屈從,在她的潛意識裡,依舊埋藏著這些傷痛,她甚至默許了這些傷痛。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原諒都是有意義的,蘇珊認為,當父母努力去求得我們原諒時,才有意義。但是,單方面的原諒父母,不過是一種自我逃避的方式。表面上,它能使你平靜,實際上,它很可能使你的傷痛越積越深,直到有一天你根本無法喘息。

既然不能隨便原諒,那該怎麼做。

蘇珊給我們的答案是:盡情的展示我們的情緒,發現我們的憤怒。

所以,你完全可以痛哭一場,向最信任的人訴說你的委屈,展示你的憤怒,讓這種憤怒和激動去警醒自己:“我的父母有毒,他們確實傷害了我。”


心理學:你的父母有“毒”,你卻不自知


②搞清楚自我界定和自私自利的區別

當你能夠真切的釋放內心的憤怒時,等於你找到那個應該對傷害你負責的人,它不是你自己,而應該是你的父母。

以前,面對父母給予你的粗魯以及不人道的行為,你會去“反省”,認為可能真的是你做錯了,你甚至不敢去反駁父母,因為那樣做顯得你很自私自立。

但現在,你必須明白反駁父母並不自私,它不過是一種自我界定的方式,你不需要為父母待你殘暴的行為負責,你並沒有錯,錯的是你的父母

當你把責任歸回該負責任的人時,你的自信和自尊才能夠被找回,也只有擁有了自信和自尊,你才能重獲健康的人生。

③勇敢地和父母對侍,擁抱內心的自我

最後的這一步,它需要勇氣,它可能很艱難,但是很有用,你甚至有可能會因此而獲得新生,那就是和父母對視。

直面你的父母,告訴他們曾經給你造成了怎樣的傷痛,訴說你心中的悲憤,要求他們停止傷害你,甚至可以要求他們向你道歉。

可能你會覺得它們有悖於我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觀念,但它卻能使我們人生軌跡出現很大程度的轉折,因為,我們找到了真正系鈴的人,並在努力去解開它。

你可能會想說:和父母對視有何用,他們哪有那麼容易覺悟!

當然,可以想象大部分有“毒”的父母都不會輕易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父母對侍,很有可能使你們的關係更加糟糕。但其實,和父母對侍,重點不在結果怎樣,重點在對侍的過程。

蘇珊認為:“一旦你做了,你就要面對自己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當你敢於面對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時,也就是說,你已經具備了戰勝那些傷痛的勇氣,你正在擁抱你內心深處自我的小孩,正在努力讓自己變好,變得更健康。

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默認了它對你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