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55e4680


如何解读执大象天下往经句?

大道无形,大象亦无象无形。故知,大象就是指宇宙本原大道了。那么,怎样才能执大道呢?这是个大难点,又是全书的重点。简言之,要想握有大道,就必须修大德,开大慧,学圣人,做善人。大善,心怀天下人而无私。下德如溪,上德如浴,玄德至虚,孔德无极。有大德,则可握有大道所生之宇宙能量,无为而无不为,不学而知,不见而名。如此,邪不能侵身,天灾人害则预知而避之,焉有祸害加身之事发生呢?自然走遍天下无阻挡,平安,顺利了。何懼武汉冠状肺炎病毒感染哪!


兰州易道王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中讲:

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乐与饵,

过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可既。

解释如下:

执者,守也。大象者,道也。古之修道之圣人,能抱道守德,天下万物都归往之。万物归往相互不伤害。

治国则国家安稳,家庭宁和而天下康泰;

治身则天降神明,神明者,先天一气也。先天一气,自虚空中來,归于自身,无损先天精气,身安而大寿至也。

修道之人,乐美于此道而守一者,一者,先天一气也,德一之能也。一者,自虚无中來,忽忽如过客也,修道之人,能静定而德一之能留止于己身也。

道它決而无味,道它看也看不到,道它听也听不到。

但用道來治国,则国泰民昌,用道來治身,则寿命延长,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本章老子进一步说明道用无穷,执大象就是抱道守德。

修道之圣人,以德一之小而成大,世间万物了然于心,用德一教化天下万灵,使其相互不受伤害,非常安宁,平和,康泰。


逍遥谷逍遥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出自老子《道德经》第35章。《道德经》第35章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在这里提出“大象”的概念,显然这里的大象不是动物,而是道的法象,即是大道。当你在掌握运用大道的时候,把握大道的自然本性,普天下的人们都会向往投靠过来。向往投靠的原因和目标,是道的无为,利而无害,能让天下安享太平。那些音乐与美食能够满足人们的感官乐趣,它会吸引路过的人驻足不前,或者让修行的人沉醉其中,让其成为了修行大道之途的“过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大道是无物无状的,所以没有感性的特征。即使用语言来描述它,也是平淡无味的,它并不像音乐与美食那样,刺激和满足着人们的感官欲望。你去观察它,它无法满足你的肉眼;你去听闻它,它无法满足你的耳朵;你想要用它,它似乎又没有什么用处,这就叫作“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修行者要知晓,

大道无形无象,并不似有形的器物那样,能够直接拿来满足人们的感观。但是,它有着无用之大用,它是万物发端之所在,有了无形的道,才自然产生有形的器物。所以,修行者切勿迷恋于修行过程中看到、听到的那些“乐与饵”,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专注于修行大道,莫生偏差,成为“过客”。


游通天下


我们先搞明白什么是“大象”。

“大象”虽然在《道德经》中只两见(第三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但由于学者多将它与“道”混为一谈,所以需要加以强调。“大象”是恍惚存在的正面之象,是现象,是形象,是影象,是气象,是不可感又可感的抽象,是循道而行展现出来的景象。“大象”体现了“道”的一个外在特点,是“道”之表象,是“道”释放出来的能量。

“执大象”就是占据主动地位把握着大象。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①。往而不害,安平太②。乐与饵,过客止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④。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⑤。

[通释]

掌握着大象,天下就会来归附。来归附没有害处,都安定太平。快乐的生活和丰富的食物,使来往的客人留了下来。道说出口,淡淡地它没有味道。见它见不到,听它听不着,用它用不完。

[注释]

①执大象,天下往:掌握着大象,天下就会来归附。执,把握,掌握。大象,大道之象,可参见《〈道德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中的“大象”。往,归附,来附。

②往而不害,安平太:归附没有害处,都安定太平。“安平太”三字同义,都是太平安乐、没有战争的意思。安,安定。平,太平。太,古本多作“泰”,宽裕,平安。

③乐与饵,过客止:快乐的生活和丰富的食物,使犹豫不决的人留下来。乐与饵,泛指各种生活享受。乐,快乐。饵,音ěr,美食。过客,过路人,此处指尚未决定归往“大象”的人。止,留下来。

④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说出口,平淡地它没有味道。之,放在“道”与“出口”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淡乎,淡淡地。其,代词,它,指道。

⑤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见它见不到,听它听不着,用它用不完。之,代词,指“道”。不足,不能。既,用尽,用完。“用之不足既”有版本为“而用之不可既”。

[意义归纳]

本章通过道之“大象”使天下往的道理再次揭示道的特点。

[考辨]

王弼本的“用之不足既”,诸多版本为“用之不可既”,如河上公本,有的版本还加了一个“而”,为“而用之不可既”。长沙马王堆帛书与郭店竹书均为“不可既”了。其实,“足”可释为“能”“能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与“用之不足既”完全可以平行并列,没必要改成“用之不可既”。为什么有的改动了呢?这是因为改动者把三句的关系搞错了,把原本的并列关系看成转折关系了。

[解读与点评]

国家展现出富庶安宁的景象,天下就会来归附。来归附没什么坏处,就是安定太平。快乐和丰衣足食的生活,使路过的人留了下来。

这里再回顾“道”“德”“朴”等概念,结合“大象”谈谈几者的关系。

“道”是抽象的、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可对抗的法则。“德”是循道而行的优秀品质。“朴”是道的本质属性,是道的思想核心。“大象”是道的外在表现。

“大象”是恍惚存在的现象,是形象,是影象,是气象,是不可感又可感的抽象,是循道而行展现出来的景象。如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富庶的景象,如风调雨顺的景象,如幽静安宁的景象,如和谐安定的景象等等,此“大象”应该是正面之象,所以天下趋之。“大象”就是道之表象,是道的外在表现,是道释放出来的正能量。正是道展现出的“大象”使得天下人趋附。用孟子话来说,大象使“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连“邻国之民”也“仰之若父母”矣。(《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大象是大道智慧的产物。

与“大象”相对应的是“假象”和“乱象”。“假象”和“乱象”是逆道而行的结果,是道释放出来“负能量”,如过度开采和过度建筑形成的经济繁荣就是“假象”,它造成的环境与大气污染,带来的经济危机就是“乱象”。

“天下”指的是天下的民众,此民众不是圣人任用的具有“朴”的品质的官长,所以不要指望他们有多么高的境界,他们要求的仅仅是快乐和吃得好;也不要以为天下民众是奔“道”而来,而是奔由道产生的“大象”而来。老子“不以知(智)治国(第六十五章)”的思想决定了他不会主张用“道”招天下人来,而是任凭循道而行产生的“大象”使天下人往——当然,这还不指“小国寡民(第八十章)”。“过客”乃游走之人,游移无定所之人,是被“安平太”的“乐与饵”的“大象”吸引来的人。

因循大道才形成了大象,但道说出口,却淡淡地没有味道。见它见不到,听它听不着,用它用不完。

为什么会“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呢?因为道虽然客观存在,但它有“朴”的本质属性,不可以“巧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已经说得挺明白了。尽管道没有味道,但循道而行展现出来的大象却欣欣向荣,让天下人来归附。


陈广逵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泰。”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想要完全理解这句话,就必须要结合这一章,乃至整部《道德经》才能理解!

“执大象,天下往。”大象无形,指的是道的形象。执道而行,则无往而不利!

“往而无害,安平泰。” “害”是有矛盾,互相又损,不能顺。道可以与天下一切想合,安住于平和泰然的状态。它是能够和谐的,是自然的。

后面的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在一起!

“乐与饵,过客止。” “乐”读yue 是相对耳朵来说的,乐是一种声音,是一种诱惑。“饵”是好吃的东西,是相对嘴巴来说的一种诱惑。要应对人的贪欲的诱惑。“过客”是相对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或者那个不动的自我!“客”是相对主来说的!

我们的内心会被各种各样的诱惑牵引,而那些牵引你的都是客!不是自己的主!

有好吃的,马上就由着自己的嘴巴贪欲迎着好吃的去了;有好看的,马上就由着自己眼睛去看好看的了;有好听的,又由着自己的耳朵去听了。这时候就做不了自己的主了!就成为了客!

“客”贴切地说明了没有悟道的人的状态。无法找到清净的自性的表现!

只要悟道,自性的主,成为自己的主人,拥有足够的自律,能够控制住自己,那么烦恼就与自己无缘了。看到那些影响自己的“客”,不让它们来干扰自己,我们以这种智慧品质去影响身边的人,幸福自然得来!


小强爱写作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

何谓大象?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大道。以其无所不包,故曰大象。究何象哉?殆无极而已矣。顾无象为象,究将何所执乎?亦无执为执,斯于道不悖矣。人能常操常存,勿忘勿助,则大象执焉,大道在焉。昔孔子告颜渊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知大道所归,即天下所归。无论归人归道,俱是心悦诚服,又何害之有耶?吾知一气相贯通,万物皆默化。融融泄泄,上下相安于泰运之天。此直自然之依归,非一时所感激。苟徒饰片时之耳目,未始不源源而来。但如世之雅乐可怀,香饵可口,亦足令过客停骖,流连不去,然可暂而不可常也。惟道无味,不似肥浓甘脆,令人咀嚼不已,餍饫无穷,而人之爽口悦心者,自不厌焉。此无味中之至味,非世味之浓所可拟。虽然,道无方所,亦无形状,难想像亦难捉摸。故曰:视不见,听不闻,而取之靡穷,用之不竭,有如是也。诚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斯道之所以为大耳。学者其知所向往哉!

此言人必效天地交泰,而后融融泄泄,不啻雅乐可怀,香饵堪味,令人叹赏不置。然其境地非易到也。苟当私欲甚炽,血气将衰之时,不先从极动之处,渐而至于静地,则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停,真息不见。惟动极而静之际,勿来真意以主持之。此意属阴,为之己土。少焉恍恍惚惚,阴阳交媾,大入杳冥之境,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于此定静之中,忽觉一缕热气,混混续续,气畅神融,两两交会于黄房之间,将判未判,未判忽判。此即真铅现象。心花怒发,暖气融融,元神跃跃,不由感触,自然发生,斯了玄关兆象,太极开基也。斯时惟用一点真心,发真意以收摄之。此意属阳为戊土。其实一意,不过以动静之基,分为戊己之土而已。盖玄牝未开,混沌之中,有此真意为主,即无欲观妙之意,谓之阴土;及玄牝开而真机现,即有欲以观其窍,谓之阳土。一为无名天地之始,一为有名万物之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此一点真意,为之贯注。修行人能以真意主宰运行,庶不至感而有思,动而他驰。所谓天关由我,地轴由心;宇宙在乎身,万化生于心,皆此时之灵觉,为之运用而主持也。故曰,略先一息,则真机未现,采之无益;略后一息,则凡念已起,采之又多夹杂,不堪为我炼功大药。此须有大智慧、大力量,方能于此一息中认得清、把得定,以为成仙证圣之本。虽然,此个玄关,始而其气柔脆,只觉微有热意从下元起,久则踊跃周身,似有不可遏抑之势。学人须于至微处辨得明白,以我真意主持,毫不分散,久之气机大有力量,一任兀兀腾腾,随其所至,不加一意,不参一见,斯得之耳。到得气机壮旺,一静即天机发动,迅速如雷,虽一切喧闹之乡,不能禁止。总要有灵觉之心,为之主持,乃无差也已。



猫蒲猫谱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促进生长而却不去占有,促进发展而不去祸害,恩泽万物,却不居功。

  • 有道之人,效法天道,道法自然。
  • 无道之人,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

能执大象,也就是能实行大道。

因为大道为公,自然为而不害。天下之人,无不向往利益而不受损害,自然趋之若鹜。享受幸福安泰!


袁少安


出自《老子》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废话少说,直入主题:

大象的意思,比喻是大道。小象有象,大象无象,小象是能看见、能触碰、能尝到味道、能闻到气味的有象之物。大象则是相反的,是无象之象,是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但无象之象才是真象,大道隐其用则无象,显其用则有象,所以大道大象是藏在所有具体的有象之中的。

执大象,天下往!是能观象知理,察往知来,穷理知数,变通知道,执用天地的大象来莅临天下,以无象来融入天下,所以与万物同体,便能遍满所有物中,这样天下自然而然归属了。

往而不害,安平泰!因为大象是与物相入相融的,依从于道,与道一体,物我同元,所以出入来往都是无害的。因为无害所以无往不利,无行不通,所以行于天下就会天下太平!

总的来说,就是要养天地气象,取法自然,内外都合于天地大道,便能无往不利!



修行人


记得之前回复过一个问题,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给显示。

首先不可否认所谓“大象”,就是“道”,因为老子说“大象”无形,无形不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吗?

关键是老子不是在让大家争论什么是“道”,而是希望大家如何法天则“行道”。

那么“道”,即“天道”和“地道”,他们对人有什么暗示力量呢?人们又如何把“天道”和“地道”的暗示嫁接到“人道”的施行中呢?道的暗示作用,请看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再看第五十一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那么天地之道如何嫁接到“人道”呢?请看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正因为如此,所以“天下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其实就是“道”。只有顺道为之“往而不害”,大家才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而“安平泰”。

所以看道德经是不能断章取义,甚至望文生义,更不能把道经和德经分开看。任何人,写一篇文章,或者说一段话,一定是有“启迪”作为铺垫,引发思考,进而有“引导”作用,引发“行为”去实施的。否则都是废话,不如不说,不如不写。

纯属个人浅见,见笑了!


妖风肆启


帛甲本: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

樂與餌,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本章小结:

第一段:如果君王以道治国,就会民心所向,得道圣王不害人(不使百姓放大欲望而是回归淳朴),所以安享太平。

第二段:乐与饵这样放大欲望的有害方法,会吸引一些人在向往大道的路上驻足。

第三段:所以,道与乐饵相比,平淡无味,不悦目,不悦耳,但道功能无穷无尽。

乐饵有害,但吸引人见效快。道不害民且享太平,但不吸引人见效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