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天下?

瀚海说史



战国时期,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天下?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最后是一个“戎狄”国家统一了中国,而不是中原大国?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秦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一个边陲国家。正是这两个特点,最终让秦国统一了中国。是不是很意外?

没有文化,带来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一,没文化就培养不出人才,所以就大肆招揽外国人。公孙鞅、张仪、范睢都是外国人。

周天子的分封制加上嫡长子制,诸侯国国君的后代到了后面就成了连土地都没有的“士”。他们没有土地,就只能靠读书做门客、做说客谋生。结果导致人才越来越多。谁出的价高,就去谁那里服务。秦国刚好是那个时候出价最高的。

秦国能出得起高价,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有钱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变法成功了。能变法成功,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

第二个结果,就是变法成功。

秦国变法算是比较晚的,但他是变法最彻底的、最成功的。

最早,秦国也想学习中原的文化。可是怎么学好像都没有什么用。但在秦穆公时期,从西戎来了一个叫由余的人,他祖宗本来是晋国人,他跟秦穆公说:中原各国之所以越来越乱,就是因为有呢些没有用的“诗书礼乐”。他们的国家富裕后,统治者就会骄奢淫逸,而下层却还是以礼义的标准来要求上层,导致国家上层和下层分裂,于是国家开始内乱。像我们这些国家,没有民主观念,没有权利意识,贫富差距不大,全国上下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国家比较稳定,一心只发展经济和军事。

秦穆公听完由余这席话,茅塞顿开。于是又掉头回来继续深化秦国的西戎化之路。最终,秦国的文化核心就是跟西戎融合之后的“贪婪、狠猛、残暴”。

而公孙鞅带来的变法,是完全贯彻法家的思想,特点就是精于算计、不择手段、高效残忍。这些特点很符合秦国的文化。

两种文化一拍即合,秦国最终变法成功。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虽然文化上落后于中原,政治上比较残酷,但在军事上却变得非常高效:举国上下,步调一致,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只要国君一声令下,百姓就饿虎扑食般冲向敌人。这样的虎狼之国,哪里还有敌手?

楚国如果当初不要坚持学习中原文化,或许最后统一中国的就是楚国也不一定。

处在边陲,国土扩张快,资源获取多

秦国在西边,往西往南都有大片的,看起来是蛮荒之地的土地。秦国从中原获得了大量的铁器,武装了自己的军队。然后再往西往南扩张。进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土面积不断扩大。不但获得更多的资源,还获得了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兵源。也就是这些兵源组成的部队,最终灭了六国。

因为地处边陲,秦国向西向南扩张的时候,中原各国根本没有时间来关心秦国,他们忙于内斗,给了秦国一发展的时间。正是这段时间,秦国完成了西戎化、吞并西南、实施变法。在战国初期还是一个二流的国家,在变法之后一跃成为国力第一的强国。

同样处在中原南边的楚国,国土面积也不断扩大,资源也获取了不少,在与中原大国较量的时候基本上都处于上风。但是,楚国的文化完全中原化了,也逃不脱由余说的中原各国的宿命。最终还是败给了野蛮高效的秦国。

......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万物有类


一、秦国历代国君都是以一统天下作为最终目标,而且一直为这一目标做战略规划,从未改变为,见《过秦论》秦“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襄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还荒之心”。足见其雄心壮志。而别的国家虽有称霸的想法,却一直没有长久的规划。

二、秦国君主能审时度势,看准时机。当苏秦以“连横”之策游说秦惠文王时,秦惠文王对形势就有清醒判断说道“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未采纳苏秦之策。虽然苏秦的计策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但秦惠文王能精准的计算到对秦国的利与弊,所以他拒绝了苏秦的计策



三、秦国重用商鞅,实行了商鞅变法,国富兵强,而且秦人鼓励战功,只要有战功就可以换来一切,在当时的社会对那些最底层的来说是这翻身的唯一机会,所以秦兵毫不怯战,勇猛过人,称之为虎狼之师!打起仗来常常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长平一战就活埋赵国军队40万!


四、这也是秦国的运气,其他六国国君一代比一代昏庸,毫无志向,更无远见,内政腐败,贤能不进,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屡屡遭秦国算计,外交处处被动。无不听信奸佞,迫害忠良。秦国一直走上坡路越来越强大,而六国则一直走下坡路,越来越弱,这也给秦国创造了机会。 以上四点足以说明秦国最后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历史的面纱


秦国统一天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历史趋势:社会经济、各地联系,民族关系、局部统一的不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展,出现了铁犁牛耕的传统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大量土地的开垦为天下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崩溃,周王势弱,群雄纷争,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卿大夫势力兴起,三家分晋。进而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随着争霸和兼并战争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地的联系和民族融合以及局部统一,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2、秦国实力: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当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商鞅变法开阡陌交通,实行“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等改革措施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尚武精神充斥: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生存环境恶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为了生存,民众尚武精神充斥。

4、个人因素:秦始皇雄才大略,广纳贤才,制定统一方略。

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纳贤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在统一过程中,采纳李斯建议制定了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军事策略。任用王翦、李信、蒙恬等为将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2, "file_sign": "0b8e30fae7e017752f7c9c01dfb87ef7\

一粟讲历史


秦国能统一中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商鞅变法:

秦国能统一中国,得从秦孝公讲起,秦孝公的父亲秦穆公在位时为了开拓疆土称霸诸侯,连年征战败多胜少死伤无数,使本来就位于西偶贫瘠的秦国国力锐减。

秦孝公继位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秦国迫切的需要恢复国力,称霸诸侯,免受他国的欺压。于时秦孝公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求富国强兵之人才。于是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横空出世。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

1、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制。

2、农业上,重视农桑,奖励耕织,刺激了农业生产。

3、法律上,制定了秦律,无论何人触犯了秦律,都依法治罪。

3、军事上,设立了军爵,奖励军功,论功行赏,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4、政治上,推行县制,废除了分封,加大了中央集权。

5、统一度量衡,制定度量的标准器具。

由于秦国实施了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大增强,百姓家家富足,军队战斗力大大提升。

秦国在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后,小试牛刀,与魏国在河西大战三场,三战三胜,一举收复了河西失地,迫使魏国讲和。

二、英明的君主:

1、变法图强的秦孝公。

2、唯贤是用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继位后,由于商鞅变法效果明显,所以继续推行商鞅法制。

政治上,选拔任用贤能人才,不论是宗室赢姓,还是外籍公孙衍、张仪、司马错等,都是唯贤是用。

军事上,东进攻魏南下伐楚,打击了魏国和楚国的实力,削弱了与之争霸的本钱。

国土上,灭掉巴蜀,把物产丰富的巴国蜀国纳入秦国版图,成为秦国的粮仓。

3、攻伐绝断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57年,终年75岁,在秦国历代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

人才上,文有范睢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人才济济。

军事上,把楚魏赵齐韩挨个揍了个遍,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秦韩魏伊阙之战、秦魏赵华阳之战、邯郸之战、鄢郢之战等等,攻占了大批诸侯国国土,消灭了诸侯国的大批有生力量,诸侯国至此开始衰弱。

4、横扫六国的秦王赢政

秦王赢政继位后,积极推行统一策略,加大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选拔优秀人才,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史称秦始皇。

三、地利的优势

秦国的核心位于中国西部的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是个四塞之地,易守难攻,北有黄土高原和黄河天堑,南有秦岭,西有陇山,东有函谷关和武关。

这时重点讲下函谷关和武关,两关之间是秦岭,秦岭北侧是函谷关,南侧是武关,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险关,秦国东出可以攻伐,六国西进则必受阻,六国在历史上多次联合攻秦,但重来没有揣开过两关的大门,都是到此止步。





华夏历史馆


秦国优越的地理条件、人才引进策略以及孝公以来几代国君的宵衣旰食的优良家风,使得秦国终于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1. 优越的地理条件

这点贾谊在《过秦论》已有充分阐述。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送有功,平王便赐其岐、丰之地。秦地被山带河,地势险固,四面都有屏障和要塞。从穆公以来,常称雄于诸侯,就是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形势。

秦国将小邑并成大城市,在险阻要塞驻军防守,高筑营垒,封锁关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便六国联军压境,秦国敞开关门,让他们进去,他们还没开打便土崩瓦解。为啥?秦国地理易守难攻,谁不怕中埋伏啊?联军本是乌合之众,都是准备来分一杯羹的,可没想着先上去送命。

2. 积极的人才引进策略

秦穆公重用客卿百里奚使得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使得大秦迅速崛起,秦惠王重用张仪破六国合纵,用司马错之计得巴蜀粮仓,秦昭王采用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逐步蚕食三晋之地,起用白起灭掉上百万诸侯军队,几乎相当于整个战国时期诸侯总损失兵力的一半。秦始皇起用李斯,最后一统天下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

百里奚、商鞅、张仪、司马错、范睢、白起以及李斯都是秦国引进的客卿,他们都是帮助大秦帝国建立的股肱之臣,没有他们,大秦至少不可能这么快就实现天下的大一统。

3. 优良家风

从秦孝公谋划恢复穆公霸业的那一刻起,秦国几代君王就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此奋斗不已。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等几代人牢记孝公的教诲,不但取得了秦穆公朝思暮想的河西之地,更是兼并了西周、东周,消灭了各国诸侯,南取百越地区,统一天下。

4. 客观条件

自晋文公称霸中原以来,晋国就成为了阻止秦国东进的噩梦。三百年后的三晋分离使得秦国终于有机会将其各个击破,从而东进中原腹地。

反观其他诸侯,不是缺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是昙花一现的用人政策。魏国、楚国也曾变法,但终究打破不了君死法亡的魔咒,因为贵族的利益使得变法几乎不可能。而即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悍将,遇上目光短浅的赵王也是改变不了灭亡的宿命。


结语:秦国集所有的优势于一身,才能成就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您认为呢?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读春秋思无忌


秦国在战国初期只是西陲之地的一个贫弱国家,为诸侯所鄙。中原的魏国经李悝变法后,迅速强盛起来,成为第一强国,始终压制着秦国东出的步伐。而秦国至孝公时,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推行法制,创建军功爵制,大大激励士卒战心;国内实行奖励耕作,激发耕种,为国内经济提供保证,自此,先进于东方六国的法度使秦国迅速崛起,并收复河西之地,开始了东出之路。

秦惠文王时用张仪采取连横之策,邦交为主,伐战为辅,拆散了六国联盟,便于秦国各个击破,使秦国在外交上处于有利地位。

秦武王取宜阳,通二周,修水利,垦荒田,在位虽短,却打通了秦国通往齐国的路径。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最长,任白起为将,歼灭六国大量有生力量。伊阙之战斩韩魏二十四万大军,攻楚水淹鄢郢,杀十余万;长平更是摧毁头号敌手-赵国,坑杀四十万。并于期间趁燕国乐毅之机摧毁东方强国齐国,使秦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秦庄襄王则打退了五国联盟伐秦,使信陵君抑郁而死。

到秦王政时,秦国已确立了绝对的优势,天下无法阻挡秦国统一步伐。

总之,秦国的统一是几代人筚路蓝缕,历尽艰辛才完成的,秦人经历无数苦难才实现这一伟业。


薄暮叹息


首先秦所处地理位置远在大西北,并且周围全为凶捍游牧部落,秦立国之初几代君王都是与这些游牧部落交战中而战死沙场,俗话说你要战胜凶捍敌人就要比你敌人更凶捍,结果秦人在血与火环境中最终战胜所有游牧部落建立起秦国,在这样环境中养成了秦人尚武力,崇暴力,好斗民族性格,这为己后变法灭六国提供了牢固基础但也为秦朝最终短短十五年灭亡埋下伏笔,因为秦人狼性性格实在太强烈(六国称秦军为虎狼之师),在与任何国家包括匈奴作战中,在秦人秦军眼中对面敌人只不过是他们这些虎狼之师猎物而己=崇尚武力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②商鞅变法→商君变法相对于其它六国变法变的更彻底也更直接,六国变法要么只变军事如(赵国胡服骑)或如(韩国政冶外交)都不是彻底从、变革而只某一方面、而像战国首强魏国(曾用魏武卒5万大败秦军5O万’最后秦十几年不敢出关还赔上大量原秦国土地),把周围各国打的服首称臣’可就是曾经战国霸主改革也如其它五国改革一样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改革并为丛根基上改变国家’而商君变法则最彻底二个字(耕战),要么作地一辈子只能解決自身温饱\r要么上战场杀敌想去拥用自己想拥用的一切,秦法之严历史少有,虽然秦法为秦国最终灭六国建秦朝作出重大贡献,但也为秦朝短命帝国埋下伏笔’③秦国历代国君少有昏君+国内人才济济并广纳天下英才,④秦国大政方针使终己灭六国为主要的战略思想,自秦要东进至秦王赢正实终不曾改变


錳錳70后


秦统一六国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促进了我国政治制度从诸侯分封制走向大一统的郡县制。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既有历史上秦穆公当年横扫西戎的原因,也有后来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的推动,更有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那么细分的话,不外乎以下几点:

1、经济基础层面的转变,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统一六国之前,东周战国中的各诸侯国,政治体制上采用分封制,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铁器得到普及使用,农民和地主阶层的出现,为大一统的王朝出现奠定基础。

2、秦国的商鞅变法。春秋时期,秦国国力并不强大,秦穆公的东征西讨,为其后来强大打下了基础。在后来六国纷纷变法的过程中,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虽然有各种阻力,但是商鞅的变法在后来极大地影响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推动法治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中,秦国成为了六国中经济最强的国家。

3、社会大一统的心理。周朝名为大一统的国家,实为宗法制下的国家综合体。特别是周王室权力衰落以后,各诸侯国连年征战,战事不断,社会渴望统一的心理非常强大。



4、诸侯国内部之间矛盾不断。这种矛盾由来已久,各国互不服气,相互倾轧。这其中,秦楚齐都有可能统一天下,但是六国贵族的保守思想限制了他们统一天下勇气和发展壮大的机会。面对强秦的扩张,一味追求一时的安逸,这种统一天下的大任只有落到秦国肩上。


5、秦始皇的个人才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理想才略始终决定了他的战略思路,他在推动统一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秦自建国以来,中间多位国君励精图治,重用能人,变法强国,最终由秦始皇嬴政完成这一战略。


史说新传


秦国代表了先进的历史发展方向

因为制度是需要进步的,历史也是需要前进的,尽管有时候历史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但总体趋势永远是先进取代落后,文明代替野蛮。

秦国,是战国时期制度先进的代表,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集中了最优秀的农耕制度,赏罚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秦国打破了奴隶社会时代的等级固化,平民奴隶可以通过农耕和军功获得提升,这是破天荒的。秦国制度所调动起来的国民积极性,远远不是其他国家封君遍地,各处掣肘的落后奴隶制度可以比拟的。

即便秦国二世而亡,然而汉承秦制,秦国所确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仍然开启了新的时代。

秦国拥有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战国时代,列国都有变法,然唯有秦国之变法最为彻底,最为干脆。秦国早先落后的的体制,严酷的地理环境和持续时间长的政治动乱恰恰造就了秦国羸弱的贵族势力,这些贵族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君势力的改革中没有起到太多阻碍的作用,他们能做的只是杀掉改革的倡导者商鞅,而不能阻止改革的继续。与此相对,赵国的胡服骑射尽管在强军方面成效显著,但在行政方面的作用却机器有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赵国延续了其曾经的主体晋国的风格,公族贵族势力强大,改革不得不做出妥协。

经过改革之后,秦国无论是行政官员还是各级军官中都存在大量出身底层的秦国甚至其他国人才,比如,在魏国被人尿一身的范睢了秦国可以做国相。

秦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关中+巴蜀的配置,在过去数千年时间里都是统一中国的基本盘,拥有这个配置,便可以拥有两个易守难攻的平原粮食出产基地,三山两河若干关隘的防御体系,而且无论敌军如何强大,始终只有一面临敌。

魏国就很想哭,作为战国第一位霸主,他的底盘几乎全在中国中心地带,强固然可以四面出击,然而弱则腹背受敌,西秦东齐南楚,再加上两个不那么省心的三晋兄弟,魏国注定无法扛起统一中国的大任。


扣毛


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国力的强盛,支撑着秦国军队的强盛。秦国从秦孝公至秦始皇,能臣良将辈出。为秦国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时,秦昭襄王听取范雎意见,派张唐攻打被韩赵一分为二的西周,从攻打阳城开始。当时,信陵君魏无忌打败秦国蒙骜、王龁,春申君黄歇建议楚考烈王约会列国说服周天子周赧王合力攻秦,将天下锐兵出伊阙,令秦毋得通阳城,秦派将军赢摎攻周,周大败,周赧王到秦国谢罪,尽献三十六城,人口三万,秦王受献,秦昭王降周赧王为周公,不久周赧王病死,秦昭王五十二年,秦昭王命赢摎毁周宗庙,运其祭器,搬运九鼎,周朝的八个鼎全部被秦国占有,还有一鼎掉入泗水。这个掉入泗水的鼎刚好是豫州的鼎。

秦昭王把八鼎和祭器陈列于秦国太庙,布告列国俱要朝贡称臣,韩国首先称臣,魏国最后称臣,六国全部宾服于秦。

秦庄襄王时,秦国派吕不韦带领十万大军攻打东周公,把东周公抓回秦国,周朝从此灭亡。

到了秦始皇时代,秦国版图继续扩大,秦国更加强大,六国不是对手,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