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收到10袋铜钱,地主附信:送铜子,八百斤,做枪炮子弹

晋察冀根据地,是抗战中八路军在敌后开辟的首个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在河北保定市的阜平县内。

整个抗战过程中,这座被誉为“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出了不少为抗日献出一切的英雄人物。在他们中,既有优秀的八路军指战员,也有普普通通的民众。当地的地主李盛兰,也是其中之一。

八路军收到10袋铜钱,地主附信:送铜子,八百斤,做枪炮子弹

张苏(1901-1988),生于河北蔚县,爱国人士

为何一个地主,会成为名扬晋察冀根据地的名人?这与他“献铜钱抗日救国”有关。

1937年10月,张苏就任阜平县抗日根据地的县长。他上任第一件事便是筹粮,支援晋察冀根据地的八路军作战。在他的邀请下,全县有50多名士绅、地主集中于阜平,商讨筹粮集款的事。张苏号召大家有粮出粮,有钱出钱,精诚团结,将日军赶出中国。

此时,距张县长坐得最近的便是李盛兰。李盛兰是阜平白河村人,50多岁。早年经商积攒了不少家业。虽为地主,国难之际却深怀抗日报国之心。听了张苏的一番话,他当即站起来,铿锵有力地说:“我们都是中国人,日本人来了,我们决不当亡国奴!我出谷米20担(相当于1吨粮食),支援八路军将士!”

张苏听了此话,高兴地对众人挥手道:“李盛兰开了个好头,希望大家多向他学习!”

众人的爱国热情被点燃,大家争相捐财捐物。一会儿,救国捐款就达到2000多元,粮食不计其数。要知道,2000多元的数目,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县全年的田赋收入!

八路军收到10袋铜钱,地主附信:送铜子,八百斤,做枪炮子弹

1938年,阜平

6年后的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紧要关头。在太平洋战场上穷途末路的日军,开始在根据地大举“扫荡”,试图尽早结束游击战事。而地处偏地的阜平晋察冀军区兵工厂受到波及,难以获得至关重要的原材料铜。

为能制造更多的枪弹打击日伪军,晋察冀边区号召民众将手中的废铜碎铁捐出来。除此之外,还动员各地将山庙里的铜制佛像也拿来炼铜,用来制造枪炮子弹。

李盛兰得知此事,内心不安。他决心再为八路军做一次贡献。他将全家老小召集起来,当众宣布:“咱家里有先前积攒下来的800斤铜钱,现在军区兵工厂需要,我决定全部捐出去,给八路军造武器打鬼子!”

他的老伴说,这800斤铜钱是多年的积存,要是捐出去,以后怎么生活?李盛兰耐心解释,如今日本人封锁得紧,铜钱留着也没处花,和废物无异。与其堆在家里生锈,不如让铜钱发挥大用。

八路军收到10袋铜钱,地主附信:送铜子,八百斤,做枪炮子弹

铜是制造子弹的重要材料

八路军收到10袋铜钱,地主附信:送铜子,八百斤,做枪炮子弹

正在清点弹药的八路军兵工厂人员

将这些铜钱过秤后,李盛兰确认有800斤重量,而后全家动手,找来10来个大棉布袋,将铜钱装好,随袋还附上了一封便信。在白河村好几个青年的帮助下,这些大棉布袋安然送到给八路军驻地。

在这封便信里,李盛兰写道:

“司令员,送铜子,八百斤,做枪炮子弹。老百姓李盛兰。”晋察冀军区的领导看到这封信,对李盛兰的奉献精神大加赞赏。除了在整个军区广泛宣传外,特地请他吃饭,以表达谢意。当地组织还敲锣打鼓,为李家送上了一块“抗日模范”的牌匾,挂在了他们家的门头之上。李盛兰这个名字在阜平,乃至整个晋察冀军区都广为人知。

八路军收到10袋铜钱,地主附信:送铜子,八百斤,做枪炮子弹

与乡亲一同清点铜钱数目的李盛兰(左一)

八路军收到10袋铜钱,地主附信:送铜子,八百斤,做枪炮子弹

晋察冀军区于1944年9月20日致李盛兰老人的感谢信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