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咖啡馆》的叙事魅力:解读莫迪亚诺如何将简单故事写成经典

文|墨华不冷

《青春咖啡馆》的叙事魅力:解读莫迪亚诺如何将简单故事写成经典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

多少世纪以来,巴黎成为闪亮的文学地标。而巴黎的一些咖啡馆,与文学渊源颇深,因海明威、萨特、乔伊斯与波伏娃等世界文学巨匠的光顾,而声名远扬。巴黎的咖啡馆中,有一家叫孔岱咖啡馆。它位于塞纳河左岸拉丁区,来往着一群挥霍青春、居无定所的年轻人。其实,它只是一部小说里虚构的咖啡馆,却因这部小说而闻名。

这部小说,名曰《青春咖啡馆》。小说的作者,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当代“新寓言派”作家——莫迪亚诺(1945年7月30日-)。提起莫迪亚诺,总会想起另一个人——王小波。莫迪亚诺在中国最著名的崇拜者,非王小波莫属。受莫迪亚诺小说的启发,王小波小说自带神秘的寓言色彩。

2007 年出版的《青春咖啡馆》,是莫迪亚诺第25部作品,当年他已62岁。“他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难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活世界。”这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颁奖词。而《青春咖啡馆》的故事时间,不是法国被德国占领的二战时期,而是20世纪60年代。小说呈现了那一代巴黎年轻人漂泊、寻根、逃离的精神危机,亦

接通了当代芸芸众生的的精神状态。所以,这小说,能碾过我灵魂,然后停驻在我笔端。此次,我关注的是,在文本技术层面,莫迪亚诺如何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将简单的故事写成经典。

《青春咖啡馆》的叙事魅力:解读莫迪亚诺如何将简单故事写成经典

莫迪亚诺小说具有娴熟的叙事技巧,常融入悬疑元素

一、灵活变换叙述视角,凸显饱满的作品意蕴与人物形象

《青春咖啡馆》最显性的结构艺术特色,是采用叙述视角变换的手法。童庆炳在他编著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将视角定义为“视角也称为聚焦,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视角不等同于叙述人称,但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青春咖啡馆》采用的叙述视角,不是上帝般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而是“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即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述所见所闻所感,往往带有主观与感情色彩,不能提供叙述者未知的信息,不能触摸到他人的心底秘密,不同于全知全觉视角。此小说四个叙述者——矿大学生、私家侦探盖世里、露姬本人与情人罗兰,均以第一人称视角,先后登场,娓娓道来,逐渐拼凑出一个丰满的露姬形象。

(一)见证人视角与主人公视角互相补充,令故事与人物更立体完整

结合《青春咖啡馆》的实际,有限视角,可分为见证人视角(即矿大学生、私家侦探盖世里、情人罗兰)与主人公视角(即露姬本人)。

矿大学生,是第一个叙述者。他交代了露姬在小说的神秘出场。孔岱咖啡馆,云集了一群19至25岁的年轻人,他们到处流浪、放荡不羁,对文学与艺术高谈阔论。人群里,有一个靓丽、优雅、娴静的年轻女子,“仿佛她用自己的芬芳把他们都浸透了”,使得咖啡馆里的人,都显得与众不同。她每天固定坐在一个角落,有时低头看书。大家不知其真名,便给她起名为露姬。矿大学生认为,“我越往深里想,越能找到我最初的印象:她到孔岱这里,是来避难的,仿佛也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私家侦探盖世里,是第二个叙述者。他交代了露姬到孔岱咖啡馆“避难”的原因。盖世里受舒罗委托,调查舒罗妻子失踪后去向。他通过种种渠道,得知这位失踪的妻子,便是露姬。露姬,真名是雅克林娜,出生于单亲家庭,出生证上其父不详,母亲在红磨坊当引座员。露姬成年前,已在巴黎大街小巷流浪,曾两次因“未成年流浪”,被警察抓到。22岁时,她嫁给36岁的房地产公司合伙人舒罗,一次争吵后,离家出走。孔岱咖啡馆,是她逃离婚姻的一个避难所。得知露姬身世后,侦探盖世里产生悲悯之情,便放弃调查与酬金,向露姬丈夫隐瞒真相。

露姬本人,是第三个叙述者,完整交代了自己的成长与经历,让读者豁然开朗。对此,我们可结合第四个叙述者情人罗兰的叙述,了解露姬短暂的一生——

露姬从小无父,在巴黎红磨坊工作的母亲,对露姬的爱很吝啬,孤独感一直陪伴她成长。但她还是想通过种种方式,寻觅幸福:有恋父情结的她,想通过婚姻,安顿漂泊的灵魂,但因婚姻的无趣,她最终离家出走;气氛舒缓欢乐的孔岱咖啡馆,只注定成为短暂的精神驿站;她认识了以精神导师自居的威尔,想从书籍中参透命运,但发现终无法拯救自己;她与情人罗兰相知相爱,但这份爱,依然无法令她心有皈依。她一次次地寻找幸福可能性——“再耐心一点,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却一次次逃离不如意结果——“只有在逃跑的时候, 我才真的是我自己。 我仅有的那些美好的回忆都是跟逃跑或者离家出走连在一起 ”。当她与罗兰谋划国外旅行,欲开启新生活时,她突然做出人生最大一次逃离——吸毒后跳窗,结束年轻的生命。露姬的一生,如黑暗中绽放的玫瑰,芬芳迷离,又迅疾凋零,最终化为书里的一个提问:“您找到您的幸福吗?”

可见,三个“见证人视角”与露姬本人的“主人公视角”,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令小说情节更完整,令露姬形象更立体,也避免故事的枯燥和沉闷。读者亦随不同叙述视角,去体验丰富的小说意蕴与人物内心。

《青春咖啡馆》的叙事魅力:解读莫迪亚诺如何将简单故事写成经典

年轻时的莫迪亚诺是一枚帅哥。这长腿,没谁了!

(二)通过有限视角的转换,制造悬念的魅力

一根筋、直肠子的小说,往往不讨喜。悬念,如同心理磁铁,是增强小说吸引力的重要方式。莫迪亚诺对制造小说悬念,爱得深沉,让人读其小说,欲罢不能,急于找答案,一口气读完。学界有研究者认为:这或与作者喜欢侦探小说家西默农有关。

《青春咖啡馆》同样富有悬疑元素,这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呢?通过有限视角的转换,让读者在上一个叙述者身上产生的疑团,便在后来的叙述者身上得到解答,这有利于产生悬念效果,营造神秘莫测的气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如,矿大学生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无法得知露姬底细。作者采用布疑法,暗设悬念,结下扣子,激活读者的解疑心理:露姬真实身份是什么?她想躲避什么才逃到咖啡馆?那个自称“美术编辑”的男子盖世里,借走记载孔岱咖啡馆出入人员的笔记本,为何只在露姬与“身着麂皮外套的棕发男子”那儿画蓝杠?……这些疑团,均在下一个叙述者——私家侦探盖世里身上,初步得到解答。盖世里的真实身份,不是美术编辑,而是私家侦探;“身着麂皮外套的棕发男子”,是露姬情人罗兰;笔记本上画蓝杠,是盖世里受露姬丈夫所托,侦查露姬行踪——

这照应了前面矿大学生叙述中埋下的伏笔。在侦探盖世里的叙述里,作者同样采用布疑法:“可她为什么要嫁给舒罗?”而这一疑团,在下一个叙述者——露姬本人的叙述里,得到解答。

但是,莫迪亚诺的悬念,又区别于侦探小说家的悬念。法语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柳鸣九先生认为:

在侦探小说家那里,悬念是很具体的,只关系到一个具体事件与具体人物的某个行为真相,而莫迪亚诺的悬念却是巨大的、笼统的,往往是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状态的悬念(《星形广场》、《夜巡》),或者是关于一个人的实在本质的悬念(《魔圈》),要不就是关于一个人整整一段生活的悬念、全部生活经历的悬念(《寻我记》、《户口簿》)。——柳鸣九《莫迪亚诺的文学密码:现代人自我泯灭的悲情寓言》

深以为然。莫迪亚诺重视的,是解开悬念的过程,并非结果,而结果,往往是平淡的,不如侦探小说写得出人意料、惊天动地。不平淡的是,真相水落石出后,人物澎湃的情感与思绪。侦探盖世里,在真相大白后,放弃调查,终止合作,他的叙述里,充盈着柔软的心理独白,那是他对露姬的无限怜悯。

(三)利用不同叙述者视角设置照应,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

转换叙述视角,除了有利于制造悬念,还有助于设置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照应,是前后内容上的彼此配合与呼应,而伏笔照应,是照应的一种方式,无论多巧妙的伏笔,皆需后文内容与之照应,有伏必有应,否则伏笔变成闲笔。

比如,在矿大学生的叙述里,露姬告诉莫里斯,自己住在蒙马特公墓另一边,而莫里斯说:“这么说,您住在地狱的边境啰。”此话是伏笔,暗示了露姬的结局。而在小说结局中,露姬自杀,冥冥中照应了这句话。她死后,是去天堂,还是去地狱呢?

又如,在露姬本人的叙述里,最后写道:“在一个心情沮丧的日子里,我在居伊·德·威尔借给我的那本《不存在的路易丝》的封面上,用圆珠笔把那个名字换成了我的。《不存在的雅克林娜》。”这亦是伏笔,透出不详征兆,与上述举例同出一辙。

再如,由情人罗兰叙述的小说结局中,第二个叙述者侦探盖世里,突然出现在露姬被抢救的医院里。这照应了第二章节里,侦探盖世里对露姬的怜悯。其实,露姬并不认识侦探盖世里,但他与露姬情人罗兰,一起守候在医院,直至得知她死去。在忧伤灰暗的结局中,我们仍看到一片美好的人情暖色。

《青春咖啡馆》的叙事魅力:解读莫迪亚诺如何将简单故事写成经典

法国著名风景画家郁特里罗,终身画巴黎街道,作品浸润着对巴黎浓浓的爱,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二、构筑三重叙事空间,把精神原乡巴黎浓缩于笔端

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提出,空间可区分为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物理空间。这三重空间叙事艺术,在小说《青春咖啡馆》中得到完美的叠加与展现。莫迪亚诺将人物的命运变迁,置于琳琅满目的巴黎地名中,也置于当时国际情境主义活动框架中,展现了一代青年青春无处安放、孤独无处躲藏的精神世界。

(一)社会空间

《青春咖啡馆》的故事,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打着“毫无拘束地生活,毫无节制地享受”等口号的国际情境主义活动,正如日中天,无数青年人经历精神危机。该小说译者金龙格,在译后记写道:

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在按照情境主义者的规则生活着,跟那些情境主义者一样,他们都认为工作和学习是束缚人的,“永远也别工作”,写在墙上的标语非常醒目。

露姬的寻找与逃离,无疑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是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缩影。他们皆如幽灵般,漫无目的地游荡于巴黎大街小巷。与此同时,此小说提出寻找中立地带、设立方位标、建立固定点,这寄寓着游荡者渴望灵魂扎根、找到栖息地的愿景。纵使如此,他们往往还是惨败,化身为一个个寻找自我的悲情寓言。

(二)物理空间

物理空间,是故事人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莫迪亚诺大多小说的物理空间,都锁定在巴黎。巴黎街道与建筑物等地名、地址,在其小说里,铺天盖地,历历可见,让人甚至想找一张巴黎地图来对照。看来,莫迪亚诺不但是

巴黎控,也是地名控读莫迪亚诺时,我会想到法国著名风景画家郁特里罗。郁特里罗出生于巴黎,终身画巴黎街道,作品浸润着对巴黎浓浓的爱,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上图)。在这点上,郁特里罗是画坛中的莫迪亚诺,莫迪亚诺是文坛中的郁特里罗。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如此形容巴黎,非常到位:“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莫里哀、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本土作家,均在巴黎,营造了鲜活的文学盛宴,共绘了一幅巴黎的精神地图。而今天,轮到莫迪亚诺。有人问莫迪亚诺,是否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莫迪亚诺回答:“我常常会感受到我那一代人与上一代人相比,有一个弱点:我们的专心能力下降了。上一代人能够创作一部完整的作品,就像一座大教堂。”莫迪亚诺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对一个地方“专心”。莫迪亚诺用一生时间,来辨析与描写他的精神原乡。

当代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先生指出:

好作家都有原产地的。每个人都有故乡,都有一个精神的来源地,一个埋葬记忆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仅是指地理意义上的,也是指精神意义或经验意义上的。但凡好的写作,它总有一个精神扎根的地方,根一旦扎得深,开掘出的空间就会很大。——谢有顺《成为小说家》

深以为然。好的写作,需有一个精神扎根的地方,没必要将自己折腾成 “全国性”作家。作为莫迪亚诺精神扎根的巴黎,在其笔下呈现什么特征呢?

其一, 他创造了一个主观世界的巴黎,一个具有莫氏文学样貌的巴黎。《青春咖啡馆》译者金龙格,在译后记引用了莫迪亚诺的话:“我生活过的巴黎以及在作品中描述的巴黎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写作,只是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巴黎,这不是怀旧,因为我一点也不怀念从前的经历。我只是想把巴黎变成我心中的城市,我梦中的城市,永恒的城市……我已经很难离开它了。”巴黎,不但是其小说的主要地理背景,还是

一面在现实和虚幻之间迷离闪烁的镜子,与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互相映照。他的巴黎,在朦胧昏暗的灯光下,低声吟咏,有着林林总总的地名、比比皆是的地址、边寻根边泯灭的男男女女。《青春咖啡馆》亦然。

其二,地理上的精准真实,与人物隐约的身份、模糊的外表、情绪的不可捉摸、故事的虚构,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一代人游魂般无根的精神面目,更突出小说的寓言味道。所以,我们常被莫迪亚诺带入一种既清晰、又朦胧的文学氛围。

(三)心理空间

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认为,心理空间主要就是空间的话语建构。而龙迪勇在《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指出,心理空间是指“那些直接或者间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神、思想等的形象空间,如各种思念、想象等”。《青春咖啡馆》每位叙述者,都激荡着洋洋洒洒的心理活动,突破了时间与环境的限制,在自身建立一个充满张力的意识世界。

比如,于我,

全书中最孤独的一段话,出现在露姬本人的叙述里。15岁的露姬,因未成年流浪,被警察抓到、又送回家。她从卧室窗户往外看,警察还在楼下,但警察开车一走,她便感到恐惧:“我真希望他一整个晚上都站在大楼前,为我站岗放哨,不只是这天晚上,还有今后的每一天晚上,就像一个哨兵一样,更确切地说,像个照看我的守护天使。只有孤独到骨髓的人,才产生这种不可思议的幻想。她每次对新身份的寻找,皆是对孤独的成长时光进行治疗;而她每次寻找后的逃离,皆可连接到她凉薄的原生家庭。

又如,露姬去世后,情人罗兰常出现幻觉:“时至今日,每至夜晚,当我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我时常会听到一个唤我名字的声音。音节有些拖长,我马上就分辨出,那是露姬的声音。我转过头去,却不见一个人影。还不只是在晚上,在你不知道今夕何夕的夏日午后的那些休闲时刻也一样会发生。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像从前一样。一样的白昼,一样的夜晚,一样的地点,一样的邂逅。永恒轮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伊人已逝,唯忆如初。

由此,我想起莫迪亚诺另一部小说《暗夜店》的一段话:“历经沧桑之后,我又回到了源头。你说得对,在生活中重要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莫迪亚诺偏爱捡拾过去的时光。回忆,是莫迪亚诺小说“永恒轮回”的母题,折射在其作品中,便重复出现类似的情节、人物与语言。

《青春咖啡馆》的叙事魅力:解读莫迪亚诺如何将简单故事写成经典

回忆、寻找、身份确认是莫迪亚诺小说的母题

三、小结

《青春咖啡馆》,沉潜着莫迪亚诺在小说技术上的自觉清醒,展示了他在“叙述视角”与“空间叙事”方面的非凡功力。

合上书,望窗外,雨夹雪。这种天气,与莫迪亚诺寒气凛凛的小说风格,蛮相衬。我被书里绵长的忧伤与寓言的光辉所夹裹,如在一场迷离的梦境中醒来,然后看到,窗外点点浅粉深红。原来梅花与茶花,已暗自绽放春天的气息。


1.金龙格:《镶嵌在丰碑作品上的璀璨宝石》(《青春咖啡馆》译后记)

2.柳鸣九:《莫迪亚诺的文学密码:现代人自我泯灭的悲情寓言》,《洞见》2014年10月11日

作者简介:做浪漫的摄客,作古典的诗词,写用自己观点烛照、用自己情感渗透的文章。一枚阳光开朗的中文系文青,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若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墨华不冷,成为本宫的人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