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家长接受不婚主义,不婚是自私的表现么?

张路Vacant


如果你跟父母说你不婚,那他们大概率会一边口吐芬芳一边告诉你他们也“不昏”[抠鼻]

这个问题的感觉像什么呢,就是你问家长能不能接受你的不婚主义,就像他们问你能不能接受他们离婚一样。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你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需要建立在别人接受或同意的基础上,毕竟有一种后悔叫过来人觉得你会后悔!

如果坚定的选择不婚,就爱谁谁了,化有形于无形的方式会平静些吧,就是心意已决,行动定格。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时间久了,心软的一方会妥协吧。

你说不婚自私吗?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对外表现形式,对吧。就像素食主义、喜欢同性、选择丁克等等一样。更多的现实是家长能接受的不婚主义也是别人家孩子的不婚主义,而不是你的[捂脸]

不婚在形式上貌似省略了很多,但实质上面对的会更多。首先你要遇到一位你们彼此相爱但愿意不要婚姻之名的他/她;再者还要面临除了父母之外的各种姑姨嫂妈的“关怀”;还有就是自己要有能够照顾自己未来一生的规划和勇气……

无论你做什么决定,父母都不会是你最大的障碍和阻力,他们只是希望你永远都有能力去选择对的生活!



拾月君


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最近收到一则留言,关于“结婚”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来访者抱怨说:

我才刚大学毕业两年,不过24岁,之前一直是个乖乖女,恋爱都没谈过一次,毕业这两年却已经被催婚催疯了。我觉得独身很好,因为种种原因不想结婚也不想去相亲,却被家人说成是“不孝的自私”。LY,不婚真的就是自私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想一想:婚姻是什么?

因此,我问了几个已婚的朋友。有人说,是找一个一生的依靠,有人说,找个人搭伙过日子,有人说,找个人一起分担生活的重担,还有人说,年龄到了。都有理由,都是为了余生的好过。但是很少有人告诉我,因为爱,所以结婚,并且非他不可。

那么,在当今的这个社会,婚姻又意味着什么?我们能不能在茫茫人海中遇见那个令我们想要共度一生的人?

我们可以看看结婚的流程:恋爱、求婚、彩礼、置办家产、婚礼、共同度日、生孩子。

婚前和婚后,生活也会有一些差异。有了四位老人以及更多的亲属需要维系,有了小孩以后,前三年内需要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而这对于工作还不太稳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在过去,男女分工很明确,婚姻的结合使男女双方可以更大程度上地互补,提升两人的生活质量,因而对人是有很大裨益的。而今社会,男女在职业上的分工越来越模糊,服务型商业模式也越来越完善。过去的人屋顶漏了,要男人爬上去修,衣服破了要女人补,因为他们产出只有这么多,没有别的办法。而今天,房子故障了,有物业,衣服的成本也很低。我们的生活各方面变得容易了起来。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层,由下到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低级的需求满足了,人就会追求更高的需求。

而今生存需求早已有保障,公民受教育程度也普遍提高,人生追求也随之会倾向于偏高的层级。这意味着个体越来越独立,从过去倾向于依赖性的群体生活演变到当下个人成长、被尊重、被社会认可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并不是自私,而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觉醒的产物。

老一辈的观念还停留在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年轻人普遍意识到“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才是做一切事的精神保障。

比如我就是一个不婚主义者,相比组建家庭的经济压力、三姑六婆的精神压力,以及还不够强大到可以把一个小孩教育得阳光、温柔、有智慧的时候,自我成长无疑是当下最重要的事。

衡量是否该结婚,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

若他(她)是一个可以让你继续成长,共同营造幸福的人,若你已经成长到可以坦率地迎接婚姻生活,那么结婚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若不是,那么,不婚,是对所有人都负责任的表现。爸爸妈妈希望我们得到幸福,我们更加希望他们知道,我们的幸福并不来自婚姻,而是源于不断成长健全中的我,和刚刚好也在不断成长和健全自己的他。


锥刺头Wisdom


感谢你们的激情,不婚主义向对来说,没有一个父母会同意的,但是也有各例,比如说城市里就有这种现象,我知道的就是不结婚,但是可以有性伴侣的,他们这一类人可以说文化学历都是非常高的,他们的思想向对来说都是比常人要开放的多,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文化人有着非常高的学历,但是他们很多人都丢掉了,做人的底线,别的网络上不说,就说我身边发生的事情,父母省吃减用,供他上完大学,可他对父母的回报没有一点,二年不回来一趟,回来一次就是管父母要钱,所以说教育不是说孩子只能光学习,父母先教他怎么做人,不结婚主义,在我们农村来说没有能说通父母的,不结婚我各人感觉非常的自私的,各人感觉不提昌不婚主义,对父母,对社会,影响非常大的。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365生活记录



365生活日记


诚邀,先给出我的答案:不婚不是自私的表现。

首先,根据笔者接触的农村和城市的朋友家里对待催婚的程度来看,城市的家长接受度会偏高一些(无任何歧视,只举例笔者经历过的),而要想让父母接受不婚主义,首先要弄明白他们为什么想让你结婚。

举个例子,有一天笔者早高峰乘地铁上班时候,有个小姐姐吐了、晕倒了,被人抬出了车厢,当笔者把这故事告诉同事以后,一位同事说:看吧,一个人在外多不容易,生病了都找不到人照顾。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就想起了那天那一幕。想到父母催着结婚,应该是想有个人陪伴着,相互照顾吧。毕竟我们在他们眼中永远都是孩子,他们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担心我们的方方面面。

基于这种考虑,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待这个事,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大致确定催婚的具体原因或者他们焦虑的点;

  2. 跟父母沟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勿急躁,循序渐进,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把你自己的想法说给他们听,慢慢地解释,也许就能改变彼此的一些认知;

  3.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笔者建议您生活独立些,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父母看,从行动、生活上无形中告诉他们:我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我可以照顾好我自己。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让他们真正认可、接受您的生活方式。

可能父母那辈有好多人是到了年纪就结婚,身不由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必须结婚的观念。而要改变他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多多沟通,互相理解、共同改变。

最后,希望您找到一个良好的解决方式,收获自己的幸福!


薅羊毛的猫酱


如何让家长接受不婚主义?不婚是自私的表现么?

婚姻,是一种传统。是祖先一辈一辈传下的。

想要让家长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可以从这两点出发。

一、你的经济条件是否能够支撑你和家人的现在及以后生活。

二、你的生活状态是否是开心、快乐的!你的家人能够感受到你的幸福。

如果你的经济条件一般,你家人一定会想方设法的让你结婚。

让家人接受不婚主义,你的经济条件一定要足够强,让你的家人不会为以后的生活而担心。相信你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家人最担心的莫过于你过得不幸福,过得不好。你需要做到的就是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很幸福!当你经济条件足够优厚,生活足够幸福,什么事情都能轻松解决好,家人就不会那么担心,就能慢慢开始接受。

不婚对于家人来说可能是自私,但对于你自己来说不是自私,是你的选择自由!



漂浮的芦苇


没有父母愿意接受自己的儿女是不婚主义者,都希望自已儿女结婚生子,幸福美满。任何办法让家长接受不婚主义都没有用,也没有家长愿意接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婚主义不止是自私,更是不孝,让家长看谁家儿子结婚了,谁家女儿嫁个好老公了,谁家抱上大胖孙子了,你不婚家长哪来儿 媳 女婿 ,上哪抱孙子去?七大姑八大姨问起来家长如何自处?

希望不婚主义只是一时想法,缘分到了该结婚还得结婚,别落个孤老终身,端茶送水的人都没有!



离吧人


不婚主义,说实话,我保持中立。但换了是我家娃,妥妥的的断绝关系!因为没必要来往了嘛,我老了,我自己去福利院,生人熟人都勿扰!我生病了,找个地方自己把自己了结了KO了,不需要谁来同情探望!婚姻是生命的延续和升华,既然享受不了弄孙之乐和颐养天年,何必天天见一个操透了心,大了还来折腾你的人呢?慢慢享受一个人孤独终老的日子,也不错,体会另一种人生!


狼巡天


不婚主义是最近这几年逐渐流行起来的一个新名词,它源于西方的一些最追求个性的不婚一族,追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国内也有一部分人也开始主张不婚主义了。他们中既有追求自由空间、享受爱情不想结婚的、省事省麻烦的主动不婚族;也有恐婚、随缘、找不到对象的被动不婚族。

生命的繁衍社会的构成都是通过最小以家庭为单位构成的。纯粹的单独个体难以维系,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维系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婚主义虽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虽然一些特定原因存在,但他们不是社会的主流,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主张、不歧视。家长接不接受,以家庭的和谐为主,但是你要考虑的是家庭生命延续,有可能在你这一代结束了。


华仔观社会


我们中国人的普遍养老方式决定老一辈人很难接受不婚和同性恋等有违祖训人伦的做法。

国人年轻时蒙受父母养育资助,中年打拼事业,教养子女,赡养父母,老年享受儿女孝敬。终生都是以传承和家庭为主线,受此累,享其福。

不婚是少数人基于自身价值观和实际情况的选择,以当前国人的观念,咱也不过多非议。如果能认认真真对父母敬孝心,让他们安享睌年,也算是一种负责任。而自私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自已将来去面对。


梨吃毛驴


1、分阶段。不婚主义其实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想让自己在创业阶段有更多更好的私人时间和空间。他们的焦点是在享乐当下,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工作经验,巩固更坚实的事业基础,这个时候的年轻人他们是不会想着去结婚。

2、每个人生阶段都会对应各自的思想观点。目前他们之所以坚持不婚主义,是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触使他们只能这样想,但是越往后他的经济条件,思想境界,责任感责任心是会慢慢改善和提高,到那个时候他们未必会一如既往坚持本来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