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初汉三杰为何只有张良独善其身

初汉三杰,韩信惨死,萧何入狱,为何唯独张良善终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载,韩信被处死前曾发出哀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诚然,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大多逃不过如此结局。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初汉三杰为何只有张良独善其身

汉高祖刘邦,既是知人善用的开国英主,同时也是心狠手辣的一代枭雄,他之所以能从泗水亭长跃升为九五之尊,离不开身边一众文臣武将的辅佐,但是,大汉王朝建立后,韩信、英布等功高盖主的能臣还是先后被诛杀。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初汉三杰为何只有张良独善其身

敌国破,谋臣亡。帮助刘邦夺得天下的第一谋臣无疑就是张良,但值得探究的是,处于风口浪尖的张良,却在汉初的腥风血雨中保全了自己。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如此评价,可见初汉三杰是刘邦打天下必不可少的功臣,但是三人到最后韩信惨死,萧何被疑,唯独张良善始善终。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初汉三杰为何只有张良独善其身

张良出身于先秦韩国贵族,五代先祖都是韩国国相。秦灭六国后,身负国仇家恨的张良开始了反秦大计,并设计刺杀过秦始皇,刺杀失败后,方投刘邦。张良追随刘邦,目的在谋国而非谋私,他要的只是颠覆秦朝,报仇雪恨。这一点,张良自始至终都非常明确,从未动摇。

所以,汉朝建立,大业已成,张良毅然选择了功成身退,专心修道,不问政事,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去了。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初汉三杰为何只有张良独善其身

不同于萧何在汉朝建立后仍不遗余力,帮助刘邦铲除了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张良的事业几乎只到灭秦为止,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做到了不闻、不问、不参与。刘邦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时,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齐国是西汉初年最富饶的封地,张良能获此殊荣,可见刘邦对他的恩宠。但是,张良却坚决拒绝了刘邦的好意,请求改封留地(今江苏沛县)。留地远不及齐国富庶,不过这里远离纷争,又是张良与刘邦相遇的地方。最终,刘邦同意了张良的谦请,所以张良又被称为"留侯"。刘邦不杀甚至不猜忌张良,首要原因就是张良不争名、不图利、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张良的无野心、无追求,是由内而外的,而非装出来的。多年共事,刘邦非常了解张良是什么人品、什么性格,所以对他十分放心。这是其一。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张良虽然谋略高、能力强,但他只是一个谋臣,既不像韩信那样手握重兵,又不像萧何那样羽翼丰满,他一直都是单打独斗,无集团,无实权,所以根本对刘邦造不成威胁。这是其二。综上,刘邦不动张良,不是不能,也不是不敢,而是不需要。因为张良让他放心。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初汉三杰为何只有张良独善其身

张良聪明之处在哪?为何刘邦吕雉能让他善终?归根结底就是会做人。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15%来自才能,而85%在于做人的艺术和技巧。和大家融洽相处,以和谐取悦于人,留意尊重别人的立场,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也就得到了讨人喜欢的秘诀,面对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不会做人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初汉三杰为何只有张良独善其身

做人可方可圆,方式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在事关重大时人格立场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在方式方法和局部非原则性问题委婉圆润,甚至有所妥协,这就是方中有圆,园中有方,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做人才是当今社会的生存法则。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初汉三杰为何只有张良独善其身

不懂人情世故,再大的优势就会被掩盖;懂得人情世故,才能更好提升自己,获得贵人赏识帮助,人生之路必定越走越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