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韩信是历史上的悲剧人物,短暂的一生纵横捭阖,创下荣光无数。所以他的死既博得无数人的同情,也让一些人发出哀其不幸的感叹。而在世人叹息之余,总会不自觉地将矛头指向那个“不厚道”的卸磨杀驴者刘邦,因此那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俨然成了刘、韩二人的私人定制。但如果我们去仔细梳理历史脉络,会发现刘邦与韩信之间无时无刻不存着博弈、较量,只不过获胜者是刘邦。刘邦的智慧将韩信碾压,韩信被动挨打,毫无还击之力。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最高明的手段,卸磨不杀驴

经垓下之战,刘邦围歼项羽,持续4年的楚河战争画上句号,刘邦得以暂时喘口气。因为,虽然消灭了最大的对手,但离他认为的“功德圆满”还相差甚远,他的这口气只能算是调节了一下紧绷的神经,远没有达到如释重负的程度。因为刘邦要的是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不是表面上的刘姓帝国,实际上异姓诸侯国与郡县杂糅式的一盘散沙。

成功者并不是一味的冲锋陷阵,而是最先懂得未雨绸缪。虽然摆在刘邦面前的是一团乱麻,但是刘邦知道接下来的迫切任务是除掉第二个对手韩信。韩信虽然为刘邦出生入死,打下半壁江山,但此时在刘邦的心目中并不是功臣,而是敌人。刘邦将韩信列为敌人是基于以下几点的判断:

一、在韩信攻打齐国之前,刘邦曾派说客郦食其去游说齐王田广投降。刘邦此举一是小投入大回报,避免战争成为首选,二是担心韩信通过占领齐田壮大势力,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是,当郦食其大功告成后,韩信依旧发动了对齐国的攻击。此举说明韩信是在有意积累与刘邦对话的筹码。显然,二人虽为君臣,但各打各的算盘。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二、韩信占领齐国后,派人向刘邦求封“假齐王”,理由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齐国,但实际上是对刘邦的一种试探。齐国为最大、且最为富庶的诸侯国,辖73座城池,如果韩信拥兵自重,如执天下之牛耳。所以,韩信也在为自己的将来未雨绸缪。随后,韩信被项羽说客武涉及谋士蒯通轮番洗脑,或许已经对刘邦的忠诚产生动摇。

三、刘邦在与项羽达成鸿沟和解后,又与张良建议一拍即合,准备在项羽撤退的时候,突然背后发动攻击。然而,当刘邦率部队从阳夏一直尾随项羽军到固陵,而事先约好的韩信也未出兵助战。最终韩信坐壁上观,看热闹,使得刘邦被项羽回击,又一次灰头土脸,大败而逃。如此一来,韩信在刘邦心中的“不臣”形象已经坐实。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综上三点考虑,刘邦先是率军攻下曲阜,然后马不停蹄赶往定陶军营,夺了韩信的军权。

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史记•高祖本记》

刘邦已经不止一次的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取韩信兵权,韩信已经习以为常。接下来,刘邦一没有杀韩信,二没有剥夺韩信的齐王封号,而是在定陶筹划称帝事宜。那么,刘邦为什么没有急着处理韩信呢?因为火候不够。如韩信一样,跟刘邦打天下的那帮人都等着荣华富贵的这一天,如果韩信被杀,肯定会“打草惊蛇”,引起其他人的警觉,让他们产生错觉与幻觉。这样一来,很可能会生出变数,到时,局势不是刘邦所能控制。所以刘邦要稳住众人情绪,先称皇帝,然后名正言顺地为大家论功行赏。这就是刘邦的缓兵之计,第一步只要将韩信这匹拉过磨的驴控制即可。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刘邦发安慰奖,韩信感觉知足

刘邦称帝之后,没有兵权的韩信只能任其摆布。于是将其由齐王改封楚王,建都下邳。彭越授封梁王,建都定陶;韩王信为韩王,建都阳翟;改封称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建都临湘;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耳封号不变。表面上看,刘邦与大家“苟富贵,无相忘”,汉朝恢复安宁,这种局面是为所有功臣营造的,也可以说是专为韩信而营造。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对于韩信来说,虽然新封地与齐国不可同日而语,但楚国也是他的故乡,更能方便满足自己“衣锦还乡”的虚荣。但刘邦给出的理由更加冠冕堂皇:义帝(楚怀王熊心)己死,无后嗣继承王位,韩信身为楚人,习惯当地风俗,为最佳人选。所以,刘邦明明是贬了韩信,但要奉承他为义帝的继承人,同时心里装作还挂念着义帝。

受到“抬举”的韩信,如哑巴吃黄连,因为于他的功劳而言,楚王只算是一个安慰奖,但刘邦把这个奖状画得很漂亮,让韩信不能拒绝。所以,韩信只能到封地上任,然后备足金子,回到淮阴县很任性地炫耀了一番。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韩信的性格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认为只要内心坦荡,就无愧于心,只求与刘邦相安无事即可。所以韩信经常带卫队巡检县邑,治理封地,刷存在感。孰不知他这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潇洒非但帮不了自己,反而很容易遭人妒忌。既然放老虎归山,刘邦能不安插眼线吗?当然不可能不。所以韩信的一举一动再经过添油加醋,很都传到刘邦的耳朵里。于是唯恐夜长梦多的刘邦遂织起一张大网,张向毫无知觉的韩信。

刘邦醉翁之意不在酒,韩信束手就擒

通常,皇帝想收拾一个人也需要一个“恰当”理由,但很好找,于是就有人举报韩信谋反。韩信有没有反,举报人知道,刘邦心知肚明,唯韩信本人不知道。但是刘邦还会故作惊慌,如临大敌般召集君臣议事,采取应对措施。出于对强于自己的人的妒忌,群臣异口同声:阬竖子耳!陈平则说,只能智取,不可强攻,因为真打,打不过韩信。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于是,没过几日刘邦去云梦泽旅游。云梦泽位于江汉平原,范围很广,而刘邦去的地方离韩信很近。还没到目的地,刘邦就派人向韩信传话:领导到你附近视察游玩,请速来接待!韩信虽预感情况不妙,但思前想后找不到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唯一的过错可能就是窝藏昔日好友、项羽部将、刘邦仇敌钟离昧。如果把钟离昧人头献上不就万事大吉了吗?纵然真的有险,也能化险为夷!话说回来,如果造反一无准备,二显唐突,万不能铤而走险。于是韩信抱着侥幸,提着钟离昧人头去见刘邦,孰不知刘邦根本瞧不上人头,而是为他而来。

就这样,韩信束手就擒,只能像猴子一样被装进笼子里,然后一路风餐露宿,颠簸到洛阳。到达洛阳后,刘邦又若无其事一般将韩信释放,因为他实在找不到韩信谋反的证据,但是他却限制了韩信的自由,串门、喝酒、发牢骚都行,就是不能离开京师。此时的韩信纵有一肚子怨恨,但如同一只拔掉爪牙的老虎,又如一位功力尽失的侠客,只能偶尔缅怀一下过去的辉煌,而对于自己的将来,一片茫然。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刘邦收网,韩信不能幸免

对于刘邦来说,异姓诸侯王永远是插在他尽头上的刺儿,因为他要的是真正的一统江山,而不是与异姓诸侯王共享天下。更何况,只要有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即便是有名无实的大汉帝国也很难延续、传承。所以,刘邦在有生之年,必须要将异姓诸侯王彻底铲除。废韩信“武功”,可以视作是刘邦向异姓诸侯开的第一枪,接下来怎么做,刘邦借力打力,但不会急于杀掉韩信,因为杀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容易,但得不到好名声。刘邦只需要在收网的时候,不让韩信露掉即可。

首先刘邦下令追捕项羽旧部,原项羽的趸拥燕王臧荼第一个沉不住气起兵谋反,然后刘邦顺势歼灭。其次,刘邦将韩王信的封地由阳翟迁往太原,如此如同让一个坐惯办公室的人去到门口站岗,势必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既然心生不满,就很容易找地方发泄,所以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率军亲征。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其实,刘邦轻征匈奴还有两层意图,一是在异姓诸侯王立威,二是想再现秦始皇当年派蒙恬击溃匈奴的风彩。可惜最终一项都没达成,反而差点命丧白登山。对于刘邦的乘兴而去,败兴而归,韩信有可能幸灾乐祸,而刘邦立威的失败更让他觉得韩信如鲠在喉般难受。所以,刘邦发妻吕雉才会“为夫分忧”,将韩信诱杀。

那么韩信抗争过吗?也许心里有过,但没有行动,因为一个“废人”的理想如同幻想,即便去实施,结果都是徒劳。而所谓的与陈豨暗通,或是用矫诏释放刑徒去攻打皇宫,其实不过是为诛杀韩信而找的借口。试想,刘邦煞费苦心地将韩信一步步控制,怎么可能再赋予他如此大的能量。所以,当刘邦讨伐陈豨归来,当听到韩信已死的消息后,才会流露出意料之中的“且喜且怜之”表情。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与刘邦智慧较量的失败,才是被杀的原因


总结:纵观韩信被杀的整个过程,如同一只被放在温水锅中的青蛙,刘邦在慢慢的加热,韩信在不知不觉临近死亡。所以,韩信的死很悲哀,不是他没有抗争,而是在手段高明的刘邦面前,那点所谓的抗争显得微乎其微。比如,韩信最初不停的积累与刘邦对话的筹码,因为他认为筹码越多,换取的富贵也最多,得到刘邦的怜惜也最多。

但是韩信不明白与帝王争利就是在消耗生命的道理。因为你越能量爆棚,对方越才不安心。显然,韩信用不停的宣示忠诚在向刘邦做抗争,但忠诚有时候并不是一种高超的智慧,最起码在封建君权斗争的旋涡中不是,因为占领齐国明可以三分天下,但韩信宁愿坐失良机;被贬楚王后,仍可以绝地反击,韩信依然没有去做;在刘邦眼皮底下俯首帖耳,却不能保命。这就是在经验丰富的猎人面前,纵然猎物设有无数条逃生的路线,但是猎人也会一一找到围捕的方法。所以,韩信之死既是智慧的枯竭,也是时代的必然,更是他向命运的妥协性格所致。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