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佛”王維的這首詩,為什麼我們只喜歡他的前半首

人生易老,這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詩人們對於生命易逝的態度是不一樣的阮籍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說:‘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杜甫說:‘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說:“。人生百年內,疾速如過隙。”毛主席說‘人生易老天難老’......王維是詩中之佛,中年奉佛之後的王維也有對人生易老的慨嘆,集中體現在這首“秋夜獨坐”裡。

“詩佛”王維的這首詩,為什麼我們只喜歡他的前半首

(詩意圖)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這首詩還有題為“冬夜書懷”的,但據詩中所寫景象,似乎還是以“秋夜獨坐”更合適些,終南山邊,如是冬夜,大致應當下雨,而如果是冬夜,草蟲鳴叫的可能性亦不大。

王維自從中年過後,便開始一心向佛,而經歷“安史之亂”之後,他更是苦行齋心,除飯僧施粥外,“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這一首詩寫於晚年,當然也是他獨坐悟禪的作品。

佛教禪宗講究悟道,修行方法多以枯坐修心為主,詩一開篇就說,“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既然有悲,詩人自然還不能了悟生死,於是,他對於自己“雙鬢”發白還是有傷感的,獨自一個人枯坐堂前,潛心默想自己已兩鬢花白,人一天一天變老,並終將走向一死,不能長生,而今天晚上的時光已忽忽又要來到二更,時光一點點流逝,根本無法挽留。歲月無情,自己終將老病一死,現實殘酷,因此詩人感到悲哀。更兼一人枯坐,堂前只有孤燈,屋外只剩雨聲。

“詩佛”王維的這首詩,為什麼我們只喜歡他的前半首

(詩意圖)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透過雨聲,詩人聯想到了雨中的山果,

在秋雨的摧打之中,該會墜落吧,而眼前的孤燈之下,秋夜野地裡的鳴蟲們都來到了我的堂屋,山果被秋雨打落,山間草蟲為雨所迫躲進屋內,植物,動物,自己,詩人聯想到自己衰老的身體,益加悲傷,原來草木和鳴蟲跟人是一樣的啊,都會迫於時光與歲月,樹木終將凋零,草蟲已經哀鳴。

於是,詩人頓悟了。他開始講理。

一般來說,詩是要留給人想象的空間的,因此詩最忌講理,王維的大部分詩歌即便偶有禪理思想出現,也靠詩句自然生髮,由詩中意境引發詩外道理,但這一首詩,王維在後兩聯,卻硬生生開始講理。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白髮不可能再轉回黑髮,人生終將老去,這是無法改變的了,而所謂的燒丹服藥祈求長生不老也是虛妄的。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道士乞求長生不老的方法最經典的當屬燒丹練汞,煉丹的理論基礎,是方士們對生命誕生,成長,成熟,衰落,死亡這五部的本質的思考,人的死亡,是因於內氣絕神散,於外血盡軀朽,所以,服用丹藥的好處就在於可以使肌體免於衰老,傷殘。黃金,千年不朽,百鍊不化,自然成為了方士的首選東晉方士葛洪說:“黃金入火,百鍊不消,埋之畢天不朽,......煉人身體,令人不老不死”黃金可成,亦指煉丹術黃金:。道教煉丹術中一種仙藥的名字。此處王維說“黃金不可成”指的就是燒丹鍊汞最終求得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他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 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講無慾,即清除七情六慾,就連道教“祈求的長生不老的慾望”也要消滅,才能達到真正的“無生”。倘若真的能做到無慾無求,當然是既可以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的人生苦惱都將消盡,於是,詩人認為應當皈依佛門。

“詩佛”王維的這首詩,為什麼我們只喜歡他的前半首

(燈下草蟲鳴)

初讀此詩前四句,寫詩人的獨自沉思與無法躲掉的悲哀。雙鬢斑白的無奈,空堂無人的寂寞,山果凋落的悲哀,草蟲躲雨的弱小,形象生動,情思細微,更兼意象互生,如畫在前,讀罷之後,人生概嘆已然生於胸間,突然蹦出後面四句的講理的句子,覺得純屬歸綱推理的說教,枯燥無味了。

不知道王維大詩人何以會寫出這樣的詩來,如果這首詩還值得一讀的話,怕只有前半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