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有關王維的文章。
王維,人稱“詩佛”、“文人畫鼻祖”,這位亦官亦隱的才子在輞川過著好似不食人間煙火的日子,不是佛子,勝似佛子;不依禪宗,禪理盡收於詩行,30妻亡,自此而獨居一室,摒絕塵累。雖為官,卻固守自己的處事原則。不諂媚,不同流,寄情于山水,豐腴自內心。把自己的通達的悟性融匯於佛事、禪理,詩行、繪畫和琴韻裡。
這樣的高才令人豔羨,然而雖豔羨,卻不可追摹。為什麼呢?因為待到你真正瞭解王維的高才,豔羨他的人生的時候,你自己已經被人生固定在既有的軌道上,乃至已經沒有可資追摹王維的資本了。
01|崇佛 的家庭氛圍給王維的一生奠定了精神和思想的根基
王維的母親崔氏從年輕時就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她一生持戒禮佛三十多年,是一名資深的居士。
王維和弟弟王縉從記事起日日所見必不可少的就是母親在誦經禮佛。母親是吃素的,王維和弟弟也自然而然以素食為生。
生長在佛教氛圍如此濃厚的家庭裡,王維在20歲時就以《維摩詰經》中的“摩詰”為自己的字,更加鮮明表地達了自己對佛學的熟識和嚮往。
王維青年以後,由佛而禪,由仕而隱,由夫妻生活而獨居別業,由都市起居而留連山水,講佛與禪的思想和精神傾瀉在感受自然的詩與畫中,不得不說,他從小至少年時家庭佛教氛圍對他有重要的影響。
02一個向佛者的官場經歷註定不會有功成名就
王維15歲離家,來到長安,開始社交生活。19歲時參加府試,22歲進士及第,開始做官,做官沒幾天因事就被貶官。他被貶出長安,到濟州去。
王維遠離 當時的政 治 中心長安 ,或為家計奔波 ,或泛遊 巴蜀吳楚 , 引發了他少 年時 代就已產生的歸隱 思想 ,強 化了他對佛教 的信 仰 。
王維後來經人推薦,又回到長安任職。但是他看不慣當時官場某些大臣口蜜腹劍的陷害和陰謀,王維“窮則獨善其身”的歸隱意志更加堅定了,40歲開始,他就移居到長安城外的藍田,開始了亦官亦隱的後半生。
03《輞川集》像一曲世外之音,流淌在山野叢林和詩人的心間
王維 青壯年時期也寫 了一些 遊 俠 、邊塞之類題材 的詩篇 。如至今人們耳熟能詳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個著名的詩句是王維詩《使至塞上》中的句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是王維作官不久,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的所見所感行諸筆端,寫下的一首紀行詩,記述了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
王維一生流傳的詩歌大約400多首,大部分的詩歌還是他歸隱狀態下游弋于山水之間時寫的那些亦詩亦畫,亦詩亦禪的空靈清幽又頗具理趣的詩。這類詩歌集中表現在《輞川集》中。
這個詩集中彙集了王維在輞川遊歷當地景觀寫下的詩歌,共20首。這20首詩均為絕句,雖然,每一首絕句寥寥數語,雖然短小,讀來卻像一幅幅山水畫,展現在眼前。詩歌中充滿理趣的句子有讓人陷入久久的回味和沉思。
比如《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寫得動靜結合,人的聲又襯托了山的靜,將大山裡寂靜的自然之美寫得無比真切自然。
比如《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將一個隱居者自得其樂的境界寫得 淋漓盡致。 竹林、明月、人和琴,這些幾個意象結合在一起,摒棄其他的繁雜,一個人處在最簡單的自然境界中,享受的既是自然的靜謐,更是琴聲所傾訴出來的詩人內心豐腴的情感。
END
參考文獻: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流雲藝朵
閱讀更多 流雲藝朵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