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进口来势汹汹,玉米还会远吗?

婲瓣


大豆进口主要是华尔街资本在操作,世界上大部分的大豆都是经过这道程序的。我国的食用大豆基本都来自于国产,进口大豆都是用作加工的,做饲料类的东西或者其他深加工产品。

大量进口大豆其实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进口大豆的价格低,也属于一种市场选择的行为,大豆非主粮,所以国家也不会过渡控制,也并不影响粮食安全

玉米和大豆不同的是,产区比较广,玉米进口的到港价格和东北地区产的玉米价格基本持平,没有大批量进口的必要性,加工企业都不傻的,没有太大的利差,没道理舍近求远。所以,不用担心哦。


鲁西马识途


大豆进口和玉米进口是两回事,不能从大豆进口的趋势来判断玉米进口的走向。

我国大豆市场是开放的,换句话说,企业想进口多少就进口多少,国家没有限制。玉米则不然。2019年玉米只有720万吨的进口配额,超出配额部分要征收65%的进口关税。从过去几年的进口统计,尚未出现配额外进口的情况,因为征收了65%的关税之后,进口的玉米成本就远远超过了从国内采购玉米的成本。

我国大豆消费量每年一亿吨以上,而自产大豆只有1400多万吨。所以过去几年进口量一直都在9000万吨左右,主要来源于美国。去年与美国发生贸易争端,大豆进口有所减少,但仍然进口8000多万吨。今年我国上半年进口大头还不足4000万吨,所以下半年的大豆进口数量会仍然可观。而玉米上半年已经完成了300万吨,下半年估计也就是两三百万吨,不会有大的变数。国内玉米市场总体来说还有缺口,既然进口数量不会增加,对国内市场就有一个价格提升的推力,所以对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是好事。



种田博士后


进口大豆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们每年都要进口大豆,但是玉米的进口量却并不多。每年大概稳定在700万吨左右,而我们进口大豆的数量却在连年的攀升,进口的数量非常庞大。其中有这样的数据显示:我们国内大豆的年产量大概是在120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1/10,位居于世界第3。每年进口的数量稳定在80%左右。

国内产量与进口

国内大豆的产量集中在东三省内蒙古等,约占全国产量的40%左右。剩下的就是冀鲁豫地区约占全国的30%左右,而我们国内75%以上的大豆都是用作了饲料,15%左右的大豆是用了深加工。只有不到10%的大豆被我们食用。


这是我们国内上半年进口的数据 大豆今年上半年进口了3826.6万吨,同比减少了14.7%。这主要也是考虑到我们国内的畜牧业不景气,因为70%都是用作了饲料业。而我们国内饲料行业当中又有46%是生产了猪饲料,而现在我们国内的猪饲料行业特别低迷。

下面这张图片是我们国内往年的大豆进口数据,从这些数据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豆每年的进口数量,基本上都在呈现一种上涨的趋势。


因为我们国内的玉米产量比较足,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进口特别多的。当然每年都会有进口,但肯定不会达到大豆这么大的数字。首先是因为我们国内的产量非常大,而且近两年来也在去库存。国内都在处于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如果进口的太多,对他们自身也不利。


聚焦三农了解事实


大豆进口来势汹汹,玉米还会远吗?

从今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情况来看,总体上受到贸易谈判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其中大豆的进口量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同时还有猪瘟疫情影响豆粕等饲料需求。从大豆进口量看,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6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651万吨,低于5月份的736万吨,更低于上年同期的870万吨。上半年我国大豆累计进口了3827万吨,同比减少14.7%。

从进口的来源国看,上半年从俄罗斯进口了34万吨,阿根廷产的240万吨,巴西2730万吨,加拿大215万吨,美国590万吨,乌拉圭15万吨,其他还有哈萨克、埃塞、乌克兰等有很少量的进口。其中,美国大豆进口量的占比只有15%,比着前几年的占比下降了一半还多。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美国大豆进口的消息很多,配合着贸易谈判的进行,比如根据有关数据,到7月底,已有227万吨的美国大豆新装船运往中国,预计 8月份还会有200万吨大豆装船,前期中美双方企业签订协议的总量是1400万吨。从这个方面来看,美国大豆进口的开启,确实使得“大豆进口来势汹汹”。但是这里面随着一些情况的出现,后期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至于玉米的进口,今年上半年的数量也不低,总共已经进口了311万吨左右,其中主要是乌克兰产玉米进口了306万吨。但本年度市场关心的美国玉米,包括在饲料方面形成替代的高粱、大麦、DDGS等进口会不会增加,到目前为主还没有体现出来,后期还是作为博弈的筹码之一。

综上,结合国内玉米的供需关系,以及临储玉米拍卖正在进行且成交低迷的客观现状,预计后期玉米的进口仍将会在配额内进行,总的进口量或将保持在常年水平。即使有一定数量的美国玉米进来,数量也不会多,而且从最近几天的态势来看,进口受阻的可能性在加大。


粮小咖


今年国家倡导“大豆振兴计划”,大豆种植面积可能有所扩大,但对玉米种植面积有一定影响,预计今年玉米产量与去年持平略减。我国大豆每年90%依赖进口,而玉米每年只有700万吨的进口份额,大豆进口与玉米价格行情没有必然联系,玉米还是依赖国产自给自足。

2019年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000万亩,力争2020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亿亩,2022年达到1.5亿亩,大豆产业关系国家粮食安全,2019年,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扩大面积和提高产量的综合方案将有效减少大豆外需。如果2020什大豆播种面积增加933公顷,单产提高2025公斤/公顷,大豆总产量将增加18.7%,达到1890万吨,进口大豆将减少2%,大豆自给率提高至16.9%。

玉米2019年总产量或将只有2.6亿吨,2019年至2020年玉米工业消费8500万吨,同比增加700万吨,增幅9%,预计2019年——2020年度玉米市场产需缺口为-2256万吨,缺口同比扩大1096万吨,2019年我国玉米总消费量2.9亿吨,缺口达3000万吨。今年以来,玉米累计市场投放量3576万吨,成交1750万吨,临储玉米今年仍有7000万吨,8月中旬,南方产区早玉米会陆续上市。


今年到目前为止,生猪产能下降50%,饲料玉米、豆粕市场会进一步萎缩,淀粉玉米深加工到目前利润缩水,成本高,企业开工率不足。部分工业消费,水稻、小麦可以替代玉米,目前水稻、小麦仍然库存量很高。下半年玉米进口量比较少,不会象大豆那样,大量进口,全年进口550万吨——700万吨,比起年需求量2.62亿吨,简直不值一提。

当前,农民要做好玉米抗旱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近期华北干旱高温,玉米萎蔫,农民要组织水源抗旱保苗,华北平原玉米螟、棉铃虫、粘虫、草地贪夜蛾进入高发期,农民要每隔7天——10天防治一次。参考药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叶面喷雾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脂,增强玉米抗逆性、免疫力,防止玉米倒伏。

大豆需要大量进口,并不代表玉米也需要大量进口,每年玉米工业消费主要依赖国产玉米,受配额限制,进口量不大,对国产玉米价格行情走势没有影响。尽管今年玉米减少种植1900万亩,但单产量会弥补的,今年玉米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长江老农


感谢题主问题!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我们进口大豆是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综合考量而做出的决择。一来大豆需求添加量,在我们日常猪鸡养殖中占比不容小觑;二来大豆种植一直都是我们的短板、“硬伤”,这种供需缺口仍将长期存在,进口不可避免。其一有什么风吹草动无不牵动着养殖户的神经。就题主的问题剖析如下:

一、我国种植大豆的情况。

1.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首当其冲需要稳定粮食安全,继而无法空出太多土地种植大豆,加之需求量太大。因而两者相比取其重!

2.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伴随着我们国内大豆种植计划的重启,大面种植面积相对增加。据悉有望增加10-15%,重新回升至1500万吨左右水平。



二、进口大豆的状况。

1.据悉前几周进口了2-3船10月份船期大豆,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巴西进口8-9月船期大豆成本价3216-3217元/吨,较上周五上涨了72-92元/吨。

2.今年前5个月累计进口大豆3175万吨,其中5月进口736.2万吨;据油厂数据统计6、7、8、9月份月均进口船期大豆900万吨,7-9月累计进口或将大于2800万吨。

三.目前的终端需求状况。

1.曰前饲料工业协会发布新的猪、鸡饲料团体标准,推广低蛋白日粮配方。加之非瘟疫情影响,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影响豆粕需求。但总体上添加量仍然庞大。

2.据2018年饲料工业协会统计:全国饲料加工企业12536家,其中10万吨规模以上厂家656家,有8家单产超过50万吨。

以一个猪浓缩料月销量5000吨的厂为例,按65%豆粕添加,月消耗豆粕3250吨,年消耗豆粕39000吨。加之全局饲料厂、猪、鸡养殖场等需求,总体而言需求依然庞大。

四.玉米大概情况。

1.玉米进口情况:据海关统计,6月进口玉米72万吨,同比增长39.1%;1-6月累计进口玉米311万吨,同比增长40.9%.

2.内部需求情况:目前内部需求欠佳,加之全局玉米种植量大,产量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还会有出口富余。总体来说玉米进不进口、进口多少,是看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的市场供给需求情况。

小结:进口大豆大多数来自美洲的转基因大豆,价格较国产大豆优势明显,出油率高,主要用于压榨豆粕和豆油;而国内种植的大豆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诸如磨豆腐、豆制品等。总体而言大豆需求量大种植量少,供需不均衡,进口是必然选择、顺应形势。至于玉米就另当别论……




2019-8-6


发财马


贵州的大豆没有国产的,


杨秀银411


据环球时报本月30日援引俄罗斯《今日经济网》报道,中方相关部门发表声明称,允许俄罗斯全境大豆进口。这一消息一经公布,就受到了俄罗斯方面的广泛关注,俄罗斯农民更是欢呼雀跃。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是俄罗斯农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众所周知,俄罗斯坐拥全球最大的领土,但是土地虽大农业发展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一直都是俄罗斯的一大短板,近年来,普京开始狠抓俄罗斯的农业出口,但是由于基础不好,整个过程步履维艰,效果十分有限。

而就在俄罗斯一筹莫展之际,美国送上了一记神助攻,在去年的时候,美国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跟我们的大豆合作出现了问题,当时特朗普的想法非常简单,认为中国的大豆需求量十分旺盛,无法放弃美国的大豆供应。

然而让特朗普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次完完全全想错了,我们很快就跟其他的买家建立了大豆合作,几乎没有收到什么影响。而美国的大豆瞬间就无人问津了,导致美国豆农苦不堪言,直到今年,这一问题依然没有明显的好转,大量的美国大豆积压,甚至连储存的地方都找不到。

而俄罗斯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跟我们建立了合作,不过由于之前没有合作基础,俄罗斯短期内很难供应足够多的大豆,双方的合作一直不温不火,但是俄罗斯并不像美国那么糊涂,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非难得的机会,立刻就开始加大种植力度。

这是一个非常有风险的行为,因为放眼全球,能够大批量采购大豆的国家仅我们一家,如果盲目增加产量,最终却无法卖出去,不但白费功夫还会遭受不小的损失。不过俄罗斯并没有为此过于担心,因为利好因素远大于风险。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优势就是距离近,这能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其次,由于气候原因俄罗斯大豆的质量非常好,并且全都是非转基因产品。最后就是价格优势,由于俄罗斯刚刚起步,为了能够扩大合作,俄罗斯在价格方面愿意做出让步。最最重要的则是,中俄长期友好的关系,以及我们的国际信誉,让俄罗斯无比踏实,并且还能彻底解决我们大豆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如今俄罗斯可谓是苦尽甘来,跟我们的大豆合作已经非常牢固,这无疑让美国豆农眼红不已,曾经这个巨大的市场几乎被他们全部占下,结果特朗普对形势的误判导致他们失去了如此重要的市场,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俄罗斯跟我们不断加大合作力度。

下面再来看俄罗斯玉米!

截至今年5月在俄罗斯6春播举行16.6万公顷,目标区域的31.7%(2018年- 11800000公顷)的区域中,

春季作物播种面积为990万公顷,占预测面积的33.4%(2018年,670万公顷)。其中,春大麦播种面积为430万公顷,占预测的55。1%(2018年 - 270万公顷),春小麦 - 210万公顷,占预测的16.9%(在2018年 - 908.2万公顷),粮食玉米--14万公顷,或预测的53.1%,大米--88.9千公顷,或预测面积的46.2%。

俄罗斯的大豆已经抢占先机,玉米也会待机而动,

再看国内今年,6月26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在提到今年的玉米时,有关人员介绍说今年玉米面临两大危局:一是天气,主要是指旱涝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呈“南多北少”分布,极端天气偏多。最为担心的是东北地区夏伏旱,也就是“卡脖旱”,这个区域前期降雨较多,后期干旱的几率就增大。另一个是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威胁最大。目前草地贪夜蛾已在19个省份的1000多个县发现,发生面积约500万亩。7—8月是西南季风最强的季节,也是草地贪夜蛾随季风向北迁徙的关键季节,防控形势严峻。

下面是会议中记者提问的相关内容

6月26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提问

央视记者:今年病虫和旱涝灾害可能偏重发生,特别是草地贪夜蛾今年传入我国,对秋粮生产威胁很大,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还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全年粮食丰收?

相关领导:夏粮增产已成定局,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粮食生产是一环紧扣一环、一季紧接一季,夏收后还有早稻和秋粮。目前早稻处于灌浆期,长势总体正常,还有半个月就开镰收割。秋粮才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产量占全年的四分之三左右。从目前情况看,夺取今年秋粮丰收是有基础的,但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秋粮丰收有基础、有希望,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秋粮面积稳。秋粮主要有春播和夏播,5月底春播结束,目前夏播已过七成,预计今年秋粮播种面积达到12.8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这奠定了秋粮丰收的基础。

另一方面,田间长势好。今年春播以来,主产区大部气象条件总体有利,虽然东北地区播种前期局部受旱,但5月中下旬连下了几场透雨,有效缓解了旱情,春播作物基本都播在了丰产期。进入6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是充沛的,光温条件也较为适宜,玉米、大豆等作物苗齐、苗全。农民有一句俗话“七不毁、八不粘、九成苗、顶到天”,今年地方的同志讲不用毁、不用补,就是说今年的苗是比较齐的,所以说苗情长势是好于上年。

秋粮开局不错,但决定秋粮丰欠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是面临灾害的挑战。

一个是,旱涝灾害。现在已经进入主汛期,气象部门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呈“南多北少”分布,极端天气偏多。最担心的是东北地区夏伏旱,也就是“卡脖旱”,这个区域前期降雨较多,后期干旱的几率就增大。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南方局部地区的洪涝灾害。

另一个是,病虫危害。从目前病虫情监测情况看,稻飞虱、粘虫、稻瘟病等病虫偏重发生几率大于常年,特别是刚才您提到的草地贪夜蛾,是今年首次入侵我国的迁飞性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对粮食生产构成新的威胁。

专家分析,7—8月是西南季风最强的季节,也是草地贪夜蛾随季风向北迁徙的关键季节,黄淮海地区玉米将进入生长旺季,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如不出意外,今年将会进入国际上会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进行玉米大战,玉米进口已注定了!


十米之外的过客


玉米比大豆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