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俗——過小年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合肥的大多人家這時候都忙著過小年了。不過在我們老家,到明天才是過小年。從小到大,我記得的家鄉習俗,就是“二十三送灶、二十四過小年”。


傳統民俗——過小年


為什麼同一省、甚至同一個市、有人二十三過小年、有人二十四過小年呢?


查一下百度百科,說是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叫“官三民四船五”。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這種說法倒讓我釋懷了:合肥是省城,做官的多,當然將二十三作為小年,我們家鄉在縣城底下的小鎮,農村老百姓,只能在二十四過小年了!


傳統民俗——過小年


說笑歸說笑,但無論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過小年,“祭灶”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大多地方過小年就是“祭灶日”,我們家鄉分開為“二十三送灶、二十四過小年”,大概是對“祭灶”格外重視吧?


傳說灶王爺在小年這天要上天彙報工作,三十才能回來。所以,人們都要在他老人家啟程上天的時候祭拜一下,希望灶王爺“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豐子愷的《過年》一文就是這樣說的:


“臘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薩每年上天約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來。這菩薩據說是天神派下來監視人家的,每家一個。大約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過人數(神數)更多。”


傳統民俗——過小年


但也有地方二十四過小年時送灶,宋范成大的《祭灶詩》說: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可見無論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祭灶,都是老百姓對灶王爺的敬重,也算是一種對神仙的賄賂吧!“酹酒燒錢”讓他老人家高興,“朝天言事”時能報喜不報憂,讓天上的領導滿意,多給點紅包讓灶王爺除夕時帶回來分給大家。


傳統民俗——過小年


家鄉過小年,現在祭祀灶神的迷信活動已經很少見。但一家人聚一聚吃頓飯是必須的,還要吃“送灶粑粑”。也算是遵守“八項規定”,節儉給灶王爺送行,他老人家礙於大局意識,想來也不會見怪。


所謂“送灶粑粑”,就是用米麵放在鍋裡炒,再加點水,然後反覆揉搓,做成一個個圓形薄餅狀,放入用豬肉、菜(青菜或鹹菜)、豆乾以及姜蒜等切碎伴成的餡,包捲成餅,再放到油鍋裡煎炸而成。


陳忠實《過年:家鄉圓夢的炮聲》的文章中說的:“到臘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爺的日子,民間傳說這天晚上灶神爺要回天上彙報人間溫飽,家家都烙制一種五香味的小圓餅子,給灶神爺帶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乾糧,巴結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這種純白麵烙的五香圓餅甭提有多香了!”


我家鄉的“送灶粑粑”就類似這樣的“小圓餅子”,但比他那單純的“五香味”麵餅好吃多了!送灶粑粑那外層煎得像鍋巴的脆香、包著肉菜餡的鮮香,還有不同內餡中香乾肉絲的五香味、雪裡蕻辣椒的鹹辣味、豬肉白菜的肉菜味,讓人一次吃它十個八個也捨不得放下!


傳統民俗——過小年


每年此時,家裡都要做這種“送灶粑粑”,親友之間還互相贈送。不會做的家庭,則去飯店購買。家鄉縣城不少飯店,這一天都會大做這種耙耙,街頭巷尾處處有油煎“送灶粑粑”的香味飄逸。


“小年”就是用這粑粑的香氣迎接“大年”的到來!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