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我們還記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回憶嗎?

80後的我們還能有多少人記得老家過年的一些習俗呢?小的時候盼過年,現在真的怕過年了。80後的我,想想小時候過年的味道,滿是回味農曆的二十三被稱為是小年了。過了農曆的二十三,爸媽也開始忙活開了,忙活著蒸饃饃,忙活著過油。媽媽說,早點弄這些,好讓我們這些小饞貓能早點吃上,給我們解解饞。

80後的我們還記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回憶嗎?


蒸饃饃的時候,通常會蒸三種,一種是白菜粉條的菜包子;一種是紅豆紅棗的甜包子;一種就是我們普通的饃饃了。而且這三種饃饃要蒸好幾鍋,現在想想其實沒那必要,過年都吃的少,有時候一直到我們開學家裡還會有過年蒸的饃。蒸饃饃那天,媽媽會很早的就起床,有時候頭天晚上就把各種的餡子都做好。凌晨三四點活好多的面,七八點等著面醒了,發好了,就包白菜餡的包子,不過那時候從來都是捨不得在菜裡放一丁點的肉的。菜包子和棗泥的包子,媽媽總會先蒸棗泥的,說第一鍋是甜的,來年的日子會甜甜蜜蜜。

80後的我們還記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回憶嗎?


家裡的分工也很明確,媽媽早早的弄好了餡,我只負責給媽媽壓皮,媽媽包,而爸爸就負責燒鍋,那時候哥哥不在家,弟弟就是個打雜的,負責拿東西。蒸饃饃得蒸一整天,中午也來不及做飯,直接吃幾個新出鍋的包子就頂了。

80後的我們還記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回憶嗎?


然後就是過油,所謂的過油,就是油炸各種的東西。家裡有小孩子的,通常都會炸一些麵食之類的,我們這稱為面頁或者焦頁,因為咬一口,酥酥的。然後還會炸一些地瓜丸子和蘿蔔丸子。弄完這些,然後就是過年的大件了,過各種的魚,以及酥雞。有時候那邊剛出鍋,這邊的我們已經顧不上燙手,往嘴裡早已塞了幾個品嚐了。過完油的晚上,一般趁著過油的大鍋,晚上都會喝白菜粉條丸子湯,味道香香的。不管是蒸饃饃還是過油,剛出來的媽媽總會制止我們去吃,都是先用盤子裝好,給老天爺上供的。等老天爺吃完,媽媽才允許我們開吃。

80後的我們還記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回憶嗎?


等蒸饃和過油都結束了之後,媽媽也會趁晚上的時間,在鍋裡煮上很多的豬肉,煮的時候任何的東西都不會放,等出鍋冷涼之後,然後一層層的放上好多鹽,就這樣醃起來,一直可以吃一個冬天。小時候因為平時很少吃肉,所以總會站在大鍋旁邊問媽媽什麼時候好,然後就等著品嚐剛出鍋的豬肉了,雖然沒有鹽味,但是那種味道,覺得是任何好吃的都代替不了的。

80後的我們還記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回憶嗎?


等忙完這一切,年味更加的重了,彷彿只有吃著這些東西,才覺得年越來越近了,而只有伴隨著這些東西的味道,才覺得更有年味。然後就是等著年三十包水餃、貼對聯了。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所以一年都難能穿上一件新衣。所以臨睡前,媽媽總會把給我們準備的新衣服拿出來,還有媽媽親手做的新鞋,也都一一放到床頭,一再的叮囑我們,等第二天早上起的時候再穿。然後媽媽還會給我們一人五塊錢作為壓歲錢,五塊錢在我們小時候雖然不算多,但是對於平時從來沒有零花錢的我們來說,已經很知足了。懷揣著媽媽給的壓歲錢以及枕旁的新衣,一夜都是相當激動的。

80後的我們還記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回憶嗎?


80後的我們還記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回憶嗎?


其實只要過了夜裡十二點,就算是大年初一了。大年初一的三頓飯在我們那裡也是講究吃的早過的好的,很多家裡一夜看著春晚都不睡覺,就等著十二點的鐘聲敲響,然後準時的放鞭炮下水餃了。天剛一放明,街上就已經滿滿的人,都是各家各戶拜年的。漸漸接近中午的時間,很多人都會說,年跑遠了。

就這樣,就算是過完年了,就算過去的一年真的結束了,而新的一年真的開始了。小時候過年,對於年我們是充滿期盼的,是充滿了各種的興奮的。小時候,年的味道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幸福,而現在雖然各種習俗依舊,但是那種幸福感卻沒有了。

80後的我們還記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回憶嗎?


從臘月初八開始準備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延續達一月之久。

臘八早晨要喝“臘八粥”。這種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裡面還要放上紅棗、栗子、綠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鹹粥,晚餐淡粥。寺廟的僧人都講究吃“臘八粥”。

常言道“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一般人家從這天開始就著手辦年了。磨年面,殺豬宰羊,做新衣服,採購各種年貨。

明天就是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掃除的日子。相傳“老灶爺”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這一天還要“去塵穢,淨庭戶”。把大小傢俱抬到院子裡刷洗乾淨,室內要掃屋頂,擦門窗,打掃得窗明几淨,迎接春節的到來。

祭灶後,家家都大忙起來。蒸饃,炸丸子,炸麻葉,炸饊子,做菜等,準備各種過年的東西,各家都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盡力操辦。

臘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這一天全家團聚,除舊迎新。春聯也在這一天貼。舊社會欠債的人家多,他們認為貼上春聯,有了門神把門,討債的人就不敢來。中午閤家要吃團圓飯,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擺供,燒香、點蠟,表示敬意。晚輩要給長輩“辭歲”,長輩給孩子們壓歲錢,天倫之樂融融。主婦此時都忙著包餃子,把包好的餃子放在鍋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連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齊鳴,此起彼伏,通宵達旦。人們睡得很晚,有的徹夜不眠,這叫“守歲”。

正月初一最為隆重。人們天不亮就起床了,身著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長輩拜年。五更時分下扁食(餃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爭著早起,說是搶財。有些人家在某一個餃子中包上銅錢(或硬幣),誰吃著這個帶錢的餃子,誰就最“有福”。

春節時,拜年最熱鬧。吃過扁食,“近門”的成年男子要集結一起去祖先墳地上墳。天亮後,晚輩要到長輩家拜年,有近親關係的要下跪磕頭,長輩拿花生、麻葉、糖等給晚輩吃。

從初二起,就要去親戚家拜年了。這種拜年十分講究。要先到最親的親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後再按親疏情況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帶禮物,受拜者要設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興拜年,對居喪人家也不拜年。有時受拜者還要根據情況進行象徵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結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稱“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這次吃的扁食必須當天包,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也是燈節。在鄉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燈籠,說是“十五不亮燈,揚場沒有風”。大人也要打燈籠照照自家的各處牆根,說是以後能防止蠍子、蜈蚣等蜇咬。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煙花,說是能“刺”去晦氣。

在春節期間,亳州地區還有一些“忌諱”,年前蒸饃、炸丸子時小孩不能在廚房裡,以免亂說話;不過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這些“忌諱”如今有的還存在,有的已無影無蹤了。

壽縣春節習俗

在壽縣,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誰也不準吃早飯和午飯,只准吃一頓年夜飯。

吃年夜飯,必須要有一盤鮮魚,但這盤鮮魚任何人不準吃(意味著年年有餘),只有過完大年初三才能動筷吃這盤魚,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飯時不準說話(意味著埋頭大發財),吃年夜飯一定要留點飯在碗中。

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四天不許重新開鍋做飯,這也是壽縣當地一特色的年俗。所以,大年三十晚間的每家年夜飯做得很多,有的家庭鍋能做多少飯就做多少飯。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做得也很有特色。所有人吃罷年夜飯後,年齡最長者將剩下的飯盛出,然後在灶上慢慢烹製鍋巴,大約半個多小時後,一個整體鍋狀的鍋巴就新鮮出爐了。這時,老人虔誠地用雙手將它放在稻屯上(任何人不準吃),意味著來年大豐收。


80後的我們還記得過年的一些習俗和回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