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讀140、孔子所謂的“義”是指什麼


論語解讀140、孔子所謂的“義”是指什麼

孔子認為,作為理想的人格——君子的行為必須以合理性原則為最高依據,因此,君子必須對於事物的合理性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篇第四》)就是這個意思。

他在不同場合多次指出,一個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明確什麼東西是合理的,是“義”,並努力使自身的行為符合“義”的要求。例如,子張問崇德辨惑,孔子答道:“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所謂“徙義”,就是一切以“義”為中心,惟“義”是從。因此,人們看見或遇到了合理的事情——“義”,就應勇敢地去做,這就叫見義勇為。而對於不合理、不義的事情和東西絕不能去做、去追求,不義之財絕不能要。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表明了他對“義”的堅定立場和態度。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義”也表示一種合理的手段和方法,特別是指為政者的一種合理、適宜的舉措。例如,孔子曾這樣評價子產,說子產“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篇第五》)。這裡的“義”就是表示一種合理適宜的政治措施。又如,孔子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篇第十三》)“上好義”就是指統治者自身行為合理,作風端正,就是“其身正”,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所以說,“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義”是表示合理性的概念,或者說是人們社會行為的最高依據。所謂“義者宜也”,就是這個意思。孔子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篇第四》)。意即,君子對於社會上的事情,沒有固定的法式,一切以是否合理為準則,合理性是一切行為的最高原則。那麼,什麼是合理性呢?孔子沒有明確論述,不過從他的整個思想體系的邏輯關係來看,合“禮”的事情和行為都是合理的,孔子說,“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左傳•成公二年》),表明了“禮”與“義”的緊密關聯性。

義”還表示一種合理的社會狀態。例如,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篇第六》)。意思是說,一個明智的統治者,首要的事務是引導人民走向合理的社會狀態。這種合理的社會狀態就是使人民生聚繁衍,使人民生活富足,然後使人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即:“庶之”、“富之”、“教之”(《論語•子路篇第十三》)。(風雨闌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