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一个汲汲营营的底层青年“逆袭”背后的人生枷锁

致敬经典,尊重传统;听今古神话,看中外文学

《红与黑》:一个汲汲营营的底层青年“逆袭”背后的人生枷锁

简介

《红与黑》,出版于1830年,作者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人。作品深刻反映1825—1830年间王政复辟后期法国法国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描写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近似白热化的阶级斗争。

《红与黑》着重刻画了主人公于连·索黑尔从一个普通的木匠儿子一路汲汲营营,急功近利,向着贵族阶级迈进并最终殒身折命的悲剧。

《红与黑》:一个汲汲营营的底层青年“逆袭”背后的人生枷锁

于连,一个夹在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缝隙里意欲寻求“阶级蜕变”的社会底层青年。

有关他的命运结局,既是时代的意志,也是人物自身的悲剧。

于连,不满足于自己的处境,他以拿破仑为自己的人生模板。为了达成自己阶级转变的人生宏愿,他急功近利,不惜代价,一心想要飞黄腾达、实现阶级转化。

因为自己的才识被举荐到市长德·雷纳尔家谋得一份家庭教师的职务。长相英俊,富有才识的他很快与市长妇人产生暧昧关系。在这一份感情面前,于连·索黑尔内心的阴暗一再滋生放大。德·雷纳尔市长因为将其视作奴仆,自尊极强而又敏感的于连开始报复,汲汲营营的“晋级之路”也随之展开。和市长夫人的奸情败露后,之后又成功成为保王派头目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与此同时,他又博得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小姐的欢心。在玛蒂尔德怀孕后,侯爵被迫承认了于连的身份,并给予他名利、地位和财产。

于连·索黑尔,看似完成了身份的“进化”和阶级的转变。

然而,他的“锦绣前程”却因为一份检举信化为泡影。市长夫人(昔日情人)无辜成为自己的手下冤魂。在各种利益、权力相互交织下,于连被送上断头台。命运由此走向幻灭。

关于司汤达批判现实主义的这部作品,于连的悲剧命运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加持,其实也有主人公本身的一些消极因素。可能每一个时代都会有“骆驼祥子式”这样的人物形象,但我们不能将悲剧和责任一股脑都推卸给社会与时代。就于连的阶级“晋级”之路来看,其实也是他人生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过程。

对于主人公于连,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形象身上的积极一面。好学如他,熟读《圣经》、《忏悔录》,深受启蒙运动先进思想的影响。对于自身处境虽不满,却也不怨天尤人,积极寻求新的突破。自始至终,他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阶级转换,走向另一个社会阶层。

抛开外在因素,窥探他的“成长”之路就会发现其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贫穷的童年生活,残缺的家庭教育,社会底层以及生活的磨难会成为塑造一个人成年后的影子

首先,于连求学是功利而波折的。也就是说,无论他是熟背《圣经》,还是通晓《忏悔录》,抑或作为家庭教师谋生(与市长夫人暧昧),甚至做保王派头目德·拉莫尔的秘书,他都将之视之为阶级转化的工具,带着自己的目的。的确,他有卓越的知识储备,英俊的长相和外貌。但人生漫长,成长也不是钻营。于连将自身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

然而,《圣经》作为西方世界里的神圣经典,它是指导人们思想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精神导师。就像孔孟之道对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一样。主人公于连将其视为自己攀附的工具。对于于连,难道没有作者含沙射影的讽刺?

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学识、文化经典,知识是为了解放我们人生,将我们从繁琐的现实中释放出来,而不是我们一味谋取社会地位、财富的工具。当然,很多时候,学识与社会地位是密切联系的,但如果一个有学识的人只是出于对金钱、名利的追逐,而非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统一,那么难免会剑走偏锋,最终走向穷途末路。

从这一点上来看,于连的晋级之路也是他的毁灭之路。

游戏爱情 游戏人生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于连就职于德·雷纳尔家的家庭教师时,在与德·雷纳尔夫人的感情面前,一个出身乡下的社会青年的丑恶嘴脸在作者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一己私欲,为了报复,没有任何操守地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和女主人产生暧昧关系,最终亲手将对方送上死亡的道路。

《红与黑》:一个汲汲营营的底层青年“逆袭”背后的人生枷锁


暂且我们不去讨论这份感情的合理与否。读过原著就会了解,单从于连对市长夫人忽冷忽热以及若即若离的里就能看到他内心的狭隘。在对待和市长夫人的感情上,他的动机是以征服德·雷纳尔太太为快乐。他所钟情的,不是感情本身。这是赤裸裸的对人性的挑衅。相反,在德·雷纳尔太太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女性毫无保留的付出。在她眼中,德·雷纳尔是一个冷峻、没有趣味的男人。于连的出现,让她焕发了对于爱情的再次渴望。即使在德·雷纳尔与于连之间的选择上,她依然表现得很决绝,但她的深情只是于连满足自己征服女性欲望的工具。

这是一种悲哀。

《红与黑》:一个汲汲营营的底层青年“逆袭”背后的人生枷锁

转职于德·拉莫尔侯爵秘书之时,他狡黠、谄媚,很快又获得了侯爵的赏识。之后又以不正当的手段占有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玛蒂尔德怀孕之后,侯爵不得不承认于连的身份,给予他身份、财富和地位。

一切布局,看似井井有条,运筹帷幄,仿佛他的人生就要实现“逆转”,上流社会已经向他招手。然而,就在他准备奔赴自己“锦绣前程”的时候,一封检举信让他的所有努力功亏一篑。

仔细斟酌过后,其实不难发现他的命运悲剧是一种必然。在他的人生自我突破上,所有自己走过的捷径其实都是他之后悲剧的“伏笔”。在我们看来,他所要企及的阶级可以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理想状态,但最终未能遂愿。抛开这部作品本身来看,我们在达成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总在寻求种种捷径,抑或"曲径通幽”的技巧。

长远看,那些突如其来的“幸运”其实都是未来人生路上的“雷”。这个世界需要聪明,但也需要智慧、需要锲而不舍的驽马精神。因为现实生活中,侥幸是偶然,只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默默耕耘才是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常态。

《红与黑》:一个汲汲营营的底层青年“逆袭”背后的人生枷锁

于连与市长夫人的情感博弈

游戏爱情,游戏人生,不仅对玛蒂尔德,对德·雷纳尔夫人亦是如此,他都无一例外地将其视为玩物,把征服女性当作一种精神调剂。在他的一副姣好的皮囊下,是一个并不纯洁的汲汲营营着的灵魂。

于连的家庭环境和成长教育也是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父亲苛责,兄长奚落辱骂。他的隐忍是一种力量的积蓄,然而在缺少爱的教育环境中,他的隐忍渐渐转化为一种畸形的力量。

我们常说,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性格和处世,往往都是童年时期的折射。

在生命最后关头,于连被囚禁于牢狱之时,他的父亲依然对孩子没有任何惋惜。一如既往的冷漠和奚落。当他听闻于连关于财产问题的分配后,父亲的嘴脸与私心渐渐显露出来。这又何其悲哀呢?一个不被家庭、亲人认可的孩子,如何被社会认可,又怎么希望他能善待别人呢?

生死边缘,父子之间,却是金钱至上。

汲营的人生,游戏爱情,他的内心世界里,的的确确存在着细若游丝的善与正直,但终究被内心的魔鬼所抵消。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讲到,上帝的磨盘缓缓转动着,但是却碾得很细、很细。每一点瑕疵和丑恶都将被放大,转而碾碎。

《红与黑》:一个汲汲营营的底层青年“逆袭”背后的人生枷锁

  1. 于连,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人民的孩子,自幼身材瘦弱,被家中人定义为“不中用”,经常遭受父兄的奚落打骂。这样的成长环境无疑造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2. 纵然他不爱侯爵女儿玛蒂尔德,却依然与她发生关系并使之怀孕,以及对于征服德·雷纳尔夫人的游戏心态,足以说明他性格和思想上的病态。
  3. 随着他的社会身份的不断变化,他的世界也在一步步沦陷。从木匠儿子到家庭教师,再从家庭教师到神学院学生以及之后的侯爵秘书,他的汲营、他的思想桎梏都在一步步加深,随着他的人生处境一步步变化。

一如作者所说: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慧者眼中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事物的表象。即使于连最后幡然醒悟,却依旧难免命运的悲剧收场。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一样,总要在生命岌岌可危的的时候才恍然于某些简单朴素的道理。人生,其实就是不断在智慧和自以为是中徘徊向前。

《红与黑》:一个汲汲营营的底层青年“逆袭”背后的人生枷锁

抛开时代的大框架,与于连命运几乎同出一辙的《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同样出身贫寒,孤胆义肝的青年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绩。然后在爱情、权力面前低了头。看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样慎重于自己的选择,最后却只能伤及自身。路遥先生也曾讲,这个世界是平凡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一生,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他们一步步将自己送上穷途末路。胜天半子的他,和自诩三十岁就要做司令的于连,他们一一夭折在自己的幻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